- 賈康談中國經濟力量之三:創新力
- 賈康
- 8字
- 2020-06-03 16:20:49
第一章 創新的力量
面對宏觀新局面的創新發展
時間:2019年1月5日
地點:北京
會議:《金融理財師崗位能力測評與考核要求》國家團體標準編制啟動儀式
從宏觀形勢層面來看,2018年,我們遇到了不期而至的外部沖擊和壓力,這些外部影響在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背景下進一步發生變化。與此同時,一些內部因素在不可回避的矛盾下逐漸凸顯。由此,內外部影響因素相互交織并帶來明顯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市場預期方面,使地方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及市場人士產生了焦慮和不安的情緒。我國整體的經濟活動勢必要對接全球化,而在此過程中,勢必將面臨一些競爭和沖突。我國在應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在被動接招的同時爭取有所反制,并進一步做好多邊博弈。
在中國進一步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上述因素交織在一起后,宏觀政策必須做出動態優化和調整。對此,中央政治局明確表示,要做好“六穩”工作,其中“穩預期”成為當務之急。這其中必然帶有短期的應急特征,但在推進“六穩”之后,更要把我們需要處理的短期問題和中長期追求,以及推進現代化戰略部署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的結合中,我們要看到立足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中的可把握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體現在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與成長的空間上,還有市場潛力和經濟承受壓力的韌性,以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存在的全產業鏈的回旋余地等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在被動接招的同時主動在可選擇的方面做出正確選擇。
想要維持和把握我們在潛力釋放過程中的確定性,首先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進而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把改革作為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而在全面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必然伴隨一些外部壓力。但對于形成擴大開放的新格局,我們不應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并在此過程中更好地進行多邊博弈和互動,以開放倒逼改革,攻堅克難,在深水區啃一些“硬骨頭”。這其中的確定性就是中央層面反復強調的向前發展的最大紅利。
從新供給經濟學的研究來說,這一認識框架上的表述,就是以制度創新打開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空間。具體落到科技創新,即第一生產力,其乘數作用和放大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優化管理,也離不開整個體制機制這個制度安排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上改革創新、制度建設的實質性推進。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央所給出的指導精神,是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宏觀政策要做好配合,實現改革與調控相結合。宏觀政策層面,當下重點強調的是實現積極財政政策和松緊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的匹配。一方面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在“穩健”的表述下,已經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改變和優化調整。可以看到,中央層面的表述是穩健之下的松緊適度,而不再是中性,并且要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
實際上,在松和緊這兩個選擇之間,“緊”已經無所指,關鍵問題是如何“松”。李克強總理在對幾家銀行進行視察和指導時曾特別關注其中的小企業事業部,并特別強調要實現全面降準,隨后央行宣布了降準的具體安排。顯然,在這樣的政策組合之下,就實現了在進一步適當擴張的安全區之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起來擴大內需的新局面。擴大內需必然落實到擴大有效投資,而有效投資的機制已經實現了諸多創新。例如PPP模式,即政府通過出資帶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共同進行公共工程、基礎設施和產業新城的建設及運營等。另外,也要進一步擴大國內的消費,而消費應該是由有效投資和經濟發展潛力及活力釋放等較好的預期支撐起來的,使百姓敢花錢,愿意將自己的當期收入以較大比重用于當期消費,由此維持經濟景氣及必要的國內總需求水平,從而支持經濟的繁榮發展。
經過以上觀察后,自然而然地要回到以下認識框架:優化政策調控,堅持制度和機制創新,帶動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從而釋放潛力,把握好中國可以繼續推進現代化的確定性。由此可以進行一個粗略的預測:2019年大概率能夠完成經濟增長率達到6.5%左右的目標。2019年和2020年,如果能夠處理好可選擇的事情,通過擴大內需對沖下行壓力,經濟運行速度將有希望維持在6%以上的水平。而只要達到這樣的水平,就符合了實現全面小康的速度要求,加上精準扶貧等社會政策托底,達成2020年兌現全面小康的決策目標將沒有太大懸念。當然,此后我們面臨的更大考驗,是我們能否保持后勁在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支撐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