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序:余燼再溫讀者家

李天揚

1994年盛夏,那天我生日,28周歲。

中學同學蕭頤新婚,我去他家小坐。他租了一間小屋,在老北站,是間閣樓,進屋要手足并用爬極陡的梯子,屋子有小半間直不起腰來。

那時,距鄧小平南方談話,兩年半;那時,是鄧小平希望上海“三年大變樣”的第三年。

那時,我也住在蝸居里,且無所事事。

坐在閣樓里,喝茶聊天,蕭頤翻著當天的報紙,突然說:“人民日報來上海招人了,你要不要去試試?”

我接過報紙一看,是一條樸素的招聘廣告,心里一陣激動,似乎看到了回歸新聞業的光。

很幸運,我被錄取了。

青浦路50號,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最初社址。這年10月,我到這里上班。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是多么神奇的一個地方。

保育鈞、賈安坤、周瑞金、吳長生、曹煥榮、戴玉慶、吳芝麟、凌志軍、錢江、高海浩、劉士安、陳頌清、吳焰、高淵……這是怎樣的一份名單啊??鋸堃恍┱f,將來要研究近二十年的中國新聞史,恐怕是繞不開華東分社這群人的。

對,還有李泓冰。

剛進分社,聽到最多的兩句話,一是“要像總書記、總理一樣思考問題、策劃選題”;一是“稿子要比別人高出一籌”。這兩句話,既震住了我們,也逼著我們在思路上、行動上跟上說這話的人。

還記得見到李泓冰的第一面。因為采訪廣島亞運會,她比總社別的同事晚一個月到分社。那天,開會討論選題,李泓冰坐在下面,并不起眼,我們也不認識她??偩庉媴情L生說:“李泓冰,你說說?!彼婚_口,就不同凡響。這個看上去跟我們差不多大的人,水平比我們高出何止一籌。當年有這個感覺,不奇怪,我們畢竟是剛進社的新人么。但直到今天,面對李泓冰,仍是這個感覺。所謂碾壓,大抵如此。

關于李泓冰,夸她才華橫溢文筆超群,就像夸梅西球踢得好一樣,是正確的廢話……

關于李泓冰,她的古道熱腸、快人快語,圈子里也幾乎盡人皆知。同事評職稱、同事考研讀博、同事的孩子升學,她會比人家自己還著急,盯著不放……

關于李泓冰,她的迷糊、丟三落四,也是一大特色。她請我們去她北京家玩,到了樓下,竟問:“我家幾樓?”好不容易來到家門口,還找不到鑰匙,叫了開鎖師傅來……

華東分社的故事,將來應該有人來寫。這里不再說下去了。直接跳到2008年。

這年年初,我奉命調評論部工作,3月初,全國兩會前,開出新民晚報第一個時評版。一到評論部,我第一個想到的作者,就是李泓冰。

李泓冰其實從來沒有專門從事過評論工作,但她卻是好幾家媒體的“首席評論員”。人民日報、人民網先后開設“人民時評”專欄,人民日報組建“任仲平”寫作隊伍,京華時報創辦評論版,李泓冰總是被委以重任,率部擔綱。而那年考進華東分社的“小朋友”們,也在李泓冰的率領下,成為享譽評論界的“華東野戰軍”,其中三人后來分別出任過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解放日報理評部主任、新民晚報評論部主任。

李泓冰是個仗義的人。我做了20多年編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剛到評論部,兩眼一抹黑,評論圈子一點不熟。約李泓冰寫稿,其實是求助。她一口答應,一炮打響。只一兩篇,就引起了同行的注意?!缎侣動浾摺分骶巺吴幌壬艺f:“有李泓冰,儂篤定了。”

李泓冰的評論,什么風格?李泓冰的關注點,在哪里?讓我們看看她為晚報寫的第一篇評論——

這是2008年1月14日,題為《最重要的不是追認魏文華為烈士》。說的是在湖北天門,路人魏文華因用手機拍攝城管與村民沖突,而遭城管暴打致死。政府部門擬追認魏為烈士。對此,李泓冰想起了她不止一次寫過的孫志剛,她寫道:“當年,在廣州打工的大學生孫志剛因未帶身份證,在收容所中被毒打致死,這一事件經過無數人的奔走呼號,終結了收容遣送制度。而無辜者魏文華的慘死,是否也能成為終結城管人員踐踏法律行徑的契機呢?”文章結尾,李泓冰說:“重要的,不僅是追認魏文華為烈士,也不僅是對施暴者的依法懲處,這還安撫不了公眾的安全感。除非,我們確信,永遠不會有在‘自己人’手中成為‘烈士’的可能……”

窺一斑,可見全豹。這篇文章,可謂開門見山。

2008年,最令國人揪心、難忘的,是汶川大地震。李泓冰為新民晚報撰寫的一系列評論,也令我難忘至今——

5月13日:《第一時間公開信息是減震良方》;

5月14日:《先救廢墟中的孩子》;

5月16日:《請為地震死難者降半旗》;

5月19日:《五星紅旗為蒼生而降》。

李泓冰,是寫評論呼吁為地震死難者降半旗的第一人。她的這篇評論,自然意義非凡。這里,不妨透露一點細節。其實早在幾年前,李泓冰已撰文提出,因災害和事故造成重大傷亡,應該為遇難的普通公民降半旗。在5月12日地震發生的當晚,我倆商量選題時,她就提了這個觀點,我也深表贊同。只是,我們覺得在第一天說這個話題為時稍早,故選擇兩三天后發。此篇發人未發之言,其影響之大自不待言。遇重大事件,我對李泓冰的仰仗和倚重,亦不待言。

2006年到2016年這10年左右的時間,是中國報紙時評從無到有、從興到盛、從盛到衰的10年,也算是當代中國新聞史的重要一章。此前,中國的報紙上,言論大抵分三種:社論、短評和雜文,幾乎是沒有時評的。時評的出現并興盛,刷新了報紙評論的話語體系,一改原來以官話為主、以頌歌為主的社論腔,講究時效、重視監督,深受讀者歡迎。這股時評熱潮,也培養了一大批時評作者,不少人從“草根”走向主流媒體的中心舞臺。與此同時,一批知名教授學者,也加入了時評寫作隊伍,他們的文章,學術性、專業性強,提升了報紙評論深度。但是,過了一段時日,報紙時評也形成了新的寫作套路,我稱之為“時評八股”,讀多了,不免生厭。

李泓冰是報紙時評興衰十年的全程參與者,她的時評,了無八股陳腔,清新明暢,痛快淋漓,自成一體。她對報紙時評的這份獨特貢獻,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作為博士論文題目,也是極好的。

也正是不滿足于,或者說不滿于時評八股腔,我在新民晚報評論版上,特意開設了“自由譚”專欄,請作者自由發揮。但是,人的習慣往往是很頑固的,不少朋友寫的“自由譚”,仍然像時評。這時,我又想到了李泓冰。我跟她商議,請她寫個人專欄。她又一口答應,并取了“余燼錄”這么一個文氣且舊氣的名字。

這本書的文章,便來自這個專欄。

這個專欄,斷斷續續,寫了五年多,差不多是“時評十年”的后一半。跟李泓冰的時評一樣,專欄問世不久,便引發了圈內外、業內外的關注。頗有一些朋友,看了專欄,心生崇拜之意,并生出認識“生蛋的雞”的念頭來,想見一見傳說中的李泓冰。

寫了一段時間,我便對李泓冰說,這個專欄文章,可以結集。對于出書之類的事,李泓冰比我灑脫得多,她寫過的文章,何止百萬言,但似乎一本集子也沒出過。我一直笑言,她不出書,是讀者的損失。

如今,有識貨的出版社領導相中這個專欄的文章,真是一件大好事。

我是這些文章的第一讀者,所以李泓冰囑我代為整理。按出書的慣例,文章集子,分幾輯為好。我想了一想,擬分“吾土”“吾民”“吾道”“吾文”四輯,獲李泓冰俯允,出版社編輯老師也表示贊同。概言之,憂國憂民也。

文章好壞,讀者自有慧眼,不用我來饒舌。我就說說我的幾點印象。概為三個“度”。

一曰速度。李泓冰是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的社領導,公務繁雜,還能寫這么多的文章,如果有秘密,那就是一個字:快。我常常開玩笑說,你寫一篇千字文,也就是我抽一根煙的功夫。這話略夸張,但她寫文章之快,的確令人咋舌。這個專欄,是固定時間固定版面的,偶爾,李泓冰會忘寫。我倒不慌,一個電話過去,她說:“哎呀,我在送女兒?!彼雅畠核偷綄W校,車停路邊,半個多小時,稿子就過來了。你還真看不出來,這是一篇急就章。我想,快,自然是因為才思敏捷,更因為勤于思考。寫的東西,正是她平時思考的,并不用搜腸刮肚,苦思冥想。她的憂思,是沉入血脈,浸入日常的。這是李泓冰快的源泉。

二曰高度。人民日報同仁引以為豪的“高出一籌”,在李泓冰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從報紙的特性來看,人民日報需要高屋建瓴、大開大合,而新民晚報則需要親民,接地氣。但這一點兒也難不倒李泓冰,她在兩副筆墨間切換自如。十幾年來,人民日報上關于上海的深度報度,幾乎都是李泓冰參與策劃、采寫的,為了上海的改革開放大計,她搖旗吶喊,建言獻策,影響頗巨。在“余燼錄”里,李泓冰同樣常常會寫到上海。她寫過一篇《上海到底哪里好?》,從滿城的桂花香寫起,她說,上千網民說上海好,“居然都沒說到桂花”。然后,她慢悠悠地細數上海的好處,連上海的“擠”,也好,因為擠而不亂。她還說到馬云之前的“離開”和現在的“回來”,以解說上海規則意識之優長。李泓冰給晚報寫的文章切口都很小,文字也清新淺近,但是,文章的思想高度,依然在。所謂“以小見大”,是為模范。

三曰溫度。余燼二字,當然有自謙之意。但是,別忘了,燃余之燼,是有溫度的。李泓冰的文章,也是如此??梢哉f,她是捧著一顆灼熱的心,“只為蒼生說人話”。這個感觸,當年一篇一篇接讀時,就有,現在借編書之機,重讀一過,就更深了。這本書里,為人民大眾、為弱勢群體大聲疾呼的篇章,遠超半數。不夸張地說,書的目錄,就是一首憂民詩。

在囑我整理文章的同時,李泓冰還命我作序。按學歷,她是師姐我是學弟;講工作,她是領導我是小卒;論才華和見識,她與我,更是判若云泥。說寫序,是不配、不敢的。以上拉雜寫來,只是我的編輯體會和讀后感罷。

最后,說說題目的來歷。2012年端午假日,李泓冰游香格里拉,得詩一首。我閑坐家中,讀之,有感,步韻和了一首。這是我寫的第一首舊體詩模樣的東西。我不通平仄不諳格律,詩就不抄了,以免貽笑大方?!坝酄a再溫讀者家”,是詩之末句。當時,“余燼錄”開張不久,因工作原因,暫停了,我表達了作為編者的期盼。令人高興的是,過了一小段時間,“余燼錄”接續,并直至評論版關張大吉。如今,“余燼錄”結集,以書的形式,再溫讀者家,故移來作題。自以為,甚好。

2019年5月4日五四百年矣

為你推薦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會員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年明月 275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琼海市| 安陆市| 柏乡县| 定结县| 南康市| 秀山| 太和县| 谢通门县| 邳州市| 成都市| 昌吉市| 南康市| 绵竹市| 靖边县| 永寿县| 东至县| 饶阳县| 吉安市| 汉寿县| 三台县| 边坝县| 竹北市| 成安县| 龙岩市| 隆安县| 花莲县| 界首市| 诏安县| 南岸区| 岳阳县| 井冈山市| 嵩明县| 桂阳县| 武隆县| 松潘县| 瓮安县| 库尔勒市| 来凤县| 会昌县| 曲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