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眾妙之門

原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能夠用言語解說的道理,就稱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夠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稱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語述說的初始狀態,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經用言語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萬事萬物的母體。所以,常保持虛無的狀態,是意圖看清世界的本質;常保持實有的狀態,是意圖明見事物的表象。虛無和實有,這兩種事物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它們都稱得上是玄秘的現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產生宇宙間一切奧妙的門戶。

名家注解王弼: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河上公: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于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有其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合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

朱元璋: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習焉。

經典解讀本章開宗明義,開門見山地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通過對宇宙和人生深刻觀察與深入領悟,指明“道”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只是為了稱呼的方便,才不得不賦予它“道”這樣一個稱謂。“道”的涵義博大精深,不僅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思考,還可以從人生境界的角度解讀。

佛祖傳法布道一天,在靈鷲山上,大梵天王將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了佛祖釋迦牟尼,并請他為大家講說佛法。大家在對他行了大禮之后,便退到一邊等著聽他說法。哪知釋迦牟尼卻一言不發,只是安詳從容地拈著金婆羅花。

大家都懵懵懂懂,不能領會他的意思,只有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微微一笑。于是,釋迦牟尼便將花交到迦葉手中并對他說:“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象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你。”于是,迦葉便傳得釋迦牟尼平時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成為中國禪宗眼中的“西天第一代祖師”。

那么,釋迦牟尼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句話也不說,而僅憑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地拈花就能傳法布道,這里面到底有何奧妙?

在這里,釋迦牟尼只是在以一種無言的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傳布宇宙大道,而這種大道是用任何語言都不能表述的,只有依靠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無拘無束、不著形跡的“真如妙心”去領悟。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另外,一個人如果把對概念的表述看得過重,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東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難以看到事物的本質,難免在認識上流于表面。

無論是概念還是名稱,都只是事物的代稱。雖然用名稱來指代事物有助于交流溝通和文化傳承,但名稱決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說“名可名,非常名”。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人名叫李四,但實際上他也可以叫王五,即便他自認為非叫李四不行,但李四也未必就是他,因為全天下叫李四的人不一定只有他一個。

本章老子還就應該如何看待“名”“實”關系給我們上了一課。在他看來,“名”與“實”絕不能劃等號。事實也是如此,現實中不僅名實不副的事時常發生,更有甚者還會有名無實。很多人只因看不通透,才往往死死抓住某種“虛名”(如地位、名聲、榮譽、頭銜等)不放。

智慧典例

卸下肩頭的虛名重擔

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刀可斫金,砍水無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上,一個人對名聲不可看得太重,在不違背自己做人大原則的前提下,很需要掌握一點“自污”之法。

蕭何殺韓信西漢初創,漢高祖劉邦一方面仍馬不停蹄地帶兵東征西討,另一面他又十分擔心后院起火。后來,蕭何出謀劃策幫助呂后除掉了韓信,解除了劉邦一個很大的心腹之患。劉邦大喜,便封蕭何為相國,加賜食邑五千戶。

蕭何很高興,文武百官也紛紛向他祝賀,陳平卻暗地里對蕭何說:“您快要大禍臨頭了。圣上在外征戰,您掌管國家政事。圣上提高您的薪俸,增加您的食邑,這并不是對您的寵信。之前淮陰侯韓信謀反,讓圣上現在還驚魂未定,他對您也不放心。您最好能推掉封賞,再變賣家產去資助圣上掃滅叛軍、平定天下,這才能使圣上消除對您的猜忌。”

蕭何認為陳平的話很有見地,就按照他所說的變賣家產以充軍資。劉邦果然欣喜異常,對蕭何的猜忌之心大減。

有一年的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期間,劉邦曾數次派人刺探蕭何的活動。派去的人回報說:“蕭相國正鼓勵百姓出錢出物支持軍隊作戰。”

在這個當口上,蕭何的一個門客對他說:“用不了多久您就有被滅族的危險,您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可能再向上升了。可自從進入關中以來,您一直深得百姓愛戴;皇上數次派人來刺探,顯然是害怕您得到關中百姓的擁護而生異心。您現在為什么不多買田地,對百姓不再體恤,以自損名聲呢?這樣圣上一定會消除疑心的。”

蕭何從來就沒有想到這一層,不由得嚇出了一身冷汗,急忙按這個建議去做。

劉邦平定叛亂,班師回朝,一些百姓便攔路哭訴,說相國蕭何如何不體恤百姓。誰知劉邦不但沒有生氣發火,反而特別高興,當然更沒有責罰蕭何。

難道蕭何視自己的名譽無足輕重嗎?顯然不是!只因為名譽與生存相比,實在算不了什么。其實,在隱伏的巨大危機面前,蕭何變賣家產以充軍資,以及刻意行惡來自毀名譽,都是非常高妙的明哲保身之法。

蕭何自損形象,為除劉邦疑心,作為一方官員,是為一方百姓全力服務。

東漢后期,關西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有位知名大儒,名為法真,字高卿。他勤奮刻苦,知識淵博,通曉各家之學。

法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曾任南郡太守,但法真卻淡泊名利,對政治毫無興趣。扶風郡太守聽說法真有大才,就趁著請他到家里做客的機會勸他說:“魯哀公雖稱不上明君,但孔子卻樂意輔佐他。我雖沒什么才德,但想請你來做功曹,你意下如何?”法真卻說:“我應邀來做客是因為您彬彬有禮,如果您非讓我做官,那我只好躲進深山隱居了。”

法真還曾被舉為賢良,但他也沒有出仕。還有一次,漢順帝西巡,法真的同鄉田弱趁機向順帝舉薦他。順帝前后四次征召他,但他都沒去,反而“躲進小樓成一統”,過起了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

法真這位高潔的名士,一直活到89歲高齡才駕鶴西游。

他的好友郭正贊譽他說:“法真這個人真不簡單,他不想出名,但名聲卻始終不離他左右,他想避開功名,但功名卻又老是緊隨著他。”

東漢后期,朝廷內宦官、外戚爭權奪利,正直之士屢遭迫害,類似罷官、囚禁、被殺這類人間悲劇經常上演。可能今日還位高權重,明天便入獄為囚。而看透了社會人生的法真卻視功名如草芥,因此能與那紛繁復雜的政治爭斗保持距離,并得以保全性命和操守,終成一代名士。

其實,出名不易。流芳百世固屬難能,遺臭萬年也非易事。厚黑學創始人李宗吾就曾說:“為好人固難,為壞人也不易,猛虎方能噬人,小犬一張牙,已被人踢出數步之外,雖欲害人,其何可得?你我莫說萬年,要想在全國中,遺臭三日,也不可得。”

事實上,按照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名”的最高境界自當是不求名而得名。所以,何不卸下壓在自己肩頭的“名”之重擔,讓身體得以放松,讓心靈得以解放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桃江县| 酒泉市| 新郑市| 信丰县| 上高县| 紫阳县| 峨边| 甘肃省| 米泉市| 东宁县| 双江| 都昌县| 亚东县| 宁波市| 万宁市| 南江县| 嫩江县| 循化| 彰武县| 辽源市| 鄂伦春自治旗| 济南市| 上饶市| 通许县| 建湖县| 渑池县| 怀远县| 东宁县| 阳东县| 紫云| 塘沽区| 黔东| 乐都县| 宁陵县| 睢宁县| 湘西| 全州县| 奉节县| 黎城县| 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