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
- (日)稻盛和夫
- 5545字
- 2020-05-15 17:20:28
前言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回顧迄今為止八十多載的人生,追憶超過半個世紀的經營者生涯,我現在想要告訴大家、想要留在這個世上的,基本上只有一件事情,這就是“一切成功都歸結于利他之心”。
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內心吸引而來的。猶如電影放映機將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樣,內心描繪的景象,會在人生中如實再現。
這就是驅動這個世界的絕對法則,是推動一切事物運行的真理,沒有例外。所以,心中描繪什么?抱有怎樣的思想?以何種態度對待人生?這些就是決定人生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這既不是紙上談兵的唯心論,也不僅僅是人生說教。心靈塑造現實,心靈驅動現實。
心靈竟是如此重要!最初意識到這一點時,我還是個小學生。當時我患上了肺浸潤,那是肺結核的初期癥狀。我被迫與疾病作斗爭。對年幼的我而言,那種體驗如同凝視黑暗的死亡深淵,感受異常強烈。
在我位于鹿兒島的老家中,有兩個叔父、一個叔母都死于肺結核,整個家族籠罩在結核病的陰影之中。我實在害怕被傳染,所以每次經過患病臥床的叔父的小屋時,我都捏著鼻子飛跑過去。
但我的父親卻不同,他已經下定決心,由自己一個人來照料患病的親人。至于感染的風險,他毫不畏懼。他精心護理病人,舍身忘我。我的哥哥則認為,“哪有那么容易感染呢”,他根本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結果,父親和哥哥都沒被傳染,只有我被病魔擊倒了。死亡的威脅日益迫近,我惶恐不安,但也只能躺在病床上,終日悶悶不樂。
可能是看我可憐吧,當時住在隔壁的一位大嬸借給我一本書。其中有這樣的內容: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我們的內心吸引而來的,自己的內心不予呼喚的東西,絕不會來到我們身邊。”
啊,原來如此啊!我恍然大悟。不怕患病、細心照料病人的父親沒有感染;對疾病毫不介意、若無其事的哥哥也沒染上;只有一味恐懼,厭惡、躲避疾病的我,反而把疾病給招來了。
一切都由“心”造——那時得到的這個教訓,是一個重大的啟示,與我后來的人生關系極大。不過,當時我還是一個年幼的孩子,對這件事情包含的意義,還沒有充分理解。所以,我的人生并沒有因此而很快地發生很大的改變。
在此之后,從少年時期到踏入社會,我的人生遭遇了一連串的挫折、苦惱和失意。小學考初中兩次失敗,高中畢業后也沒能考上想考的大學,后來的就職考試也不順利。為什么自己如此倒霉,干什么都不如意呢?在失望之余,我垂頭喪氣,每天都苦悶、郁悶。
這樣的人生出現巨大的轉變,是在我大學畢業之后,那時我就職于京都的一家絕緣瓷瓶公司。
當時,由于經濟蕭條,就職非常困難。經大學老師的介紹,我總算進入了這家公司。但進去以后才知道,那是一家很糟糕的企業,經營困難,已經處在銀行的托管之下。
同屆入職的伙伴一個個接連離職,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無處可去。“既然如此,那就徹底改變心態,努力投入工作吧。”我下了決心。
我拿定主意,不管環境如何惡劣,也要盡力把該做的工作做好。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研發工作中,甚至住進了實驗室。
終于,研究開始取得成果,周圍人對我的評價自然也就越來越好。我越發感到工作的樂趣,于是更加投入。這樣一來,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更好的成果又出現了。
進入這種良性循環后不久,我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成功合成了一種新型的精密陶瓷材料。當時,即使放眼全世界,那也是先驅性的技術。
那絕不是因為我的能力提升了,也不是因為公司給了我優越的工作環境。僅僅是改變了思維方式,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我周圍的境況便煥然一新。
人生由心靈編織而成,發生在眼前的所有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內心吸引而來的——少年時感悟的這一法則,這時再次獲得了確鑿的體驗。我將其作為貫穿人生的“真理”,深深地銘刻于心。
善意的動機引導事業走向成功
從那以后,直到今天,我始終在自己的人生中對“心”不斷探究,反復追問自己,什么才是心靈應有的狀態。
人應該如何活?人應該持有怎樣的心態?這兩個問題意義相同。在心中描繪什么,決定了將會度過怎樣的人生。
擁有純潔美好的心靈,就能開拓與之相應的豐富、精彩的人生。
相反,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狹隘,甚至為了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別人,持有這類邪心的人,他們哪怕獲得了一時的成功,最終必將沒落。
不管怎么努力,不管多么辛苦,人生卻總無轉機。如果有人如此感嘆,那么,他首先應將目光轉向自己的內心,叩問自己是否擁有一顆正直的心。
其中,人所能擁有的最為崇高、最美麗的心就是關愛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時候犧牲自我也要為他人盡力之心。這樣的心,用佛教的語言,就叫“利他之心”。
以利他為動機發起的行動,比起無此動機的行為,成功的概率更高,有時甚至會產生遠超預期的驚人的成果。
不論是在開創事業時,還是在挑戰新的工作時,我首先會思考:這是不是對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的行為?凡是能夠確信是基于利他、發自“善意的動機”的事業,最后無一例外,都能獲得好的結果。
比如創辦KDDI的前身第二電電。當時雖說日本電子通信事業已經自由化,但要挑戰壟斷整個行業的巨型企業——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仍然是一件危險且魯莽的事。
在事業開始前大約半年的時間里,每晚臨睡時,我都會反復地、嚴肅地叩問自己的內心:參與通信事業,真的是出于善意、出于正確而純粹的動機嗎?不是為了自己獲得名聲吧?連一絲一毫的私心也沒有嗎?
“自己確實沒有私心,動機良善。”直到毫不動搖地確信這一點時,我才決定參與通信事業。
當時,與另外兩家同時舉手報名的企業相比,人們認為第二電電處于絕對的不利地位。但事業開始后,第二電電卻始終在三家新公司中保持領先。
此后,我們和KDD及IDO實現了大聯合,公司名稱變更為KDDI。KDDI現在已經成為代表日本的通信企業之一,實現了高速成長。
此外,后來我應邀出任會長,重建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JAL,以下簡稱“日航”),也是出于同樣的動機。
當時的政府和企業再生支援機構提出要求后,我以年事已高,又是航空業的門外漢等理由多次婉拒。但是,在他們再三請求之下,我不得不思考:這項工作包含的社會意義是什么,我參與這項工作是否出于“善意的動機”。
最終,我意識到這項工作蘊含著三條重要的意義。
第一條是為了日本經濟的重建。代表日本的航空公司破產,會對日本經濟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但反過來講,如果重建成功,就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信心。
第二條是為了留任的員工。如果重建失敗導致二次破產,多達三萬兩千名員工就會失去工作。公司的重建同時意味著守護他們的生活。
第三條是為了國民的便利。如果日航消失,日本國內的大型航空公司將只剩下一家,那么,公正競爭的原理就難以發揮作用,就會導致運價上漲、服務水平降低,損害客戶的利益。
日航的重建,確實是對社會有著重大意義的工作。“見義不為,無勇也”,出于這一想法,我決定接受請求,就任日航的會長。
然而,當時大部分社會輿論都非常悲觀,認為無論由誰出手都不行,日航的二次破產無法避免。但是,我們干凈利落地顛覆了這種預測。在著手改革的第一年,日航的業績就迅速恢復,此后甚至還多次創造最高的盈利紀錄。
在破產的兩年半之后,日航成功實現了股票的再次上市。
“燃燒的斗魂”同樣產生于“善意的動機”
當然,不是只用“親切的關愛之心”,一切就能順利推進。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必須具備不懼任何困難、果敢突進的強大意志,以及無論如何非達成目的不可的燃燒般的熱情。
為了達到起于善意動機的事業目的,必須具備這種“燃燒的斗魂”。而正是因為根植于善良的利他之心,這種“燃燒的斗魂”才會變得堅定而不可動搖。
明治維新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勤王志士們舉起了“大義的錦旗”,所謂“大義”,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的思想。不進行社會改革,日本就不能轉變為近代國家,就會淪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這種危機感以及志士們的氣魄——舍棄私心的報國之心——成為激勵他們的巨大能量,成就了明治維新的“回天大業”。
前面提到的第二電電,之所以能在開局不利的條件下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為全體員工都以“降低長途電話費用,為國民做貢獻”為目的,團結一致,拼命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我們面對著無數的困難,遭遇了巨大的阻礙,但我在這種時候不斷激勵員工們:“現在,我們獲得了百年難遇的良機,我們要感謝這種幸運。讓我們把僅有一次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吧。”員工們響應我的號召,拼命努力地投入工作。
日航的重建過程也是如此。
比起自己的得失和欲望,員工們開始思考:“對公司來說,什么才是重要的?”基于這種思考,他們自發地行動起來。企業重建的原動力,就是員工們的這種心態,就是他們始終懷抱的、毫不動搖的熱情。
在出任日航的會長時,我向全體員工說了下面這段話:
“要成就新計劃,關鍵只在于不屈不撓的一顆心。因此,必須抱定信念、志氣高昂、堅韌不拔地干到底。”
這是哲學家中村天風的名言,他在印度修行瑜伽時開悟。依據自己的思想和實踐,中村在日本傳授他的人生觀和人生態度。
這段話也是京瓷在高速成長期提出的口號。這次我把這段話介紹給了日航的全體員工。
這段話中重要的是“志氣高昂”這個詞。正因為有了志氣高昂的美好心靈做根基,才能產生抱定信念、堅韌不拔干到底的決心。要把一件事情做徹底,必須具備無論如何非達到目的不可的強烈愿望,具備克服一切困難、勇往直前、不可動搖的意志。在這一基礎之上,相關人員團結一致,付出最大的努力,事情就能成功。而這一切的根基就是美好的利他之心。
不管想做成什么事情,不管面對怎樣的命運,只要我們活著,目標就應該是培育一顆為他人著想、為他人努力的“善良之心”。我們可以用“真善美”這三個字來表達,也可以稱之為純粹而美好的心靈。
“心”的最深處與宇宙相通
以純粹、美好的利他之心去成就事業時,為什么事物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命運也會出現好轉呢?其中的原因,我是這樣思考的。
在人心的深處,存在著被稱為“靈魂”的東西。在人心的更深處,在可以稱之為核心的部分,存在著“真我”。“真我”是心靈最為純粹、最為美好的部分。
在禪修時,隨著修行的次第不斷深入,據說修行者能達到一種無法言說的、精妙的意識狀態。那是一種清凈純粹的“至福”
境界,充滿了極致的喜悅。應該說,那才是“真我”。
平時,在我們“真我”的外側,重重包裹著“知性”“感性”“本能”等心靈的不同層次。但是,每個人心靈的最深處,都擁有無上純粹、美好的“真我”。利他之心、親切美好的關愛之心,都是這個“真我”發揮作用的結果。
我認為,這個“真我”,和創造宇宙萬物的“宇宙之心”完全是同一個東西。
佛教認為,森羅萬象都蘊含著佛性。就像自古以來各種宗教所闡述的那樣,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相當于“宇宙之心”這個“唯一的存在”所呈現的種種不同形態。
就是說,當達至人心最深處的“真我”時,就到達了與可被視為萬物根源的“宇宙之心”相同的地方。
因此,“真我”所發出的“利他之心”,擁有改變現實的力量,自然就能喚來好運,把事情引向成功。
宇宙中有一種意志在發揮作用,它引導一切事物走向幸福,它促進一切事物不斷成長發展。只要回溯宇宙生成、發展的歷史,我們就能非常清晰地明白這個道理。
宇宙原本只是一團基本粒子,后來經過大爆炸產生了原子,原子相互結合產生分子,分子又相互結合產生高分子,高分子進一步構成DNA而形成生物,生物又不斷進化,變成高等生物。
宇宙停留在基本粒子團塊的階段應該沒什么問題。即使在生物產生后,停留在原始生物階段也應該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宇宙并不是這樣的。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永不停歇地朝著更好的方向進化發展。有人說“宇宙中遍布愛”,也可以說宇宙中充滿推動一切事物進化發展的“氣”。
我認為人心中的愿望,也可以用“氣”來表達。所以,當我們擁有幫助一切事物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的愿望,擁有幫助他人獲得幸福的美好心靈時,就與“宇宙之心”產生了和諧共鳴,就能自然而然地將事物導向更好的方向。
人生的目的是磨煉心性,為他人盡力
我前面所講述的人生真理雖然很深奧,但只要能理解這個真理,就能明白我們為什么會活在這個世上、為什么而度過自己的人生,就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意義。
人生的目的,首先就是磨煉心性,換句話說,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磨煉靈魂。
我們往往容易執著于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等,每天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四處奔走。但是,這些既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目標。
通過一生的歷練,靈魂是否比出生時更美好一點,人格有沒有略微提升了一點,這遠比獲取名利重要得多。因此,認真投入每天的工作,堅持不懈地拼命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心性自然得到磨煉,人格自然獲得提升,靈魂自然會成長得更加美好。這就是我們人生的首要意義。
還有,如果再要舉一個人生目的,那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力,也就是以利他之心處世。
盡力抑制自身的欲望,以親切的關愛之心為他人盡力。這也可以說是上天賜予我們生命的重要意義。
盡力磨煉心性和為他人盡力,這兩者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為他人盡力,自己的心靈才能得到磨煉。同時,正因為具備美好的心靈,才能為社會、為世人盡力。
反省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的行為舉止,由此盡力抑制利己心,抑制充滿欲望的那個惡的我,讓那個充滿利他心和關愛之心的、善的我呈現。
這樣的努力可以磨煉靈魂、提高心性,也可以陶冶情操,讓人生變得更為豐富、美好。
不論是誰,只要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擁有實現幸福的權力。不僅如此,我甚至認為,實現幸福還是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應盡的義務。
以美好的利他之心為社會、為世人傾注力量時,我們的人性就能得到磨煉,幸福感和充實感就會降臨,我們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意義和更大的價值。
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這就是我在八十多年的人生中證得的至上智慧,也是度過美好人生的究竟秘訣。
在本書中,有關“心”的問題,我將直言不諱地闡述我當下的思考。并且,我希望將此作為贈言,留給下一代的領導者們。
如果這能夠成為精神食糧,幫助大家滿懷希望地、積極地面對明天,為大家度過美好人生助一臂之力,我將感到無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