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說“文史不分家”,實際文與史斷乎不同,善治史者固然未必有頂尖的文才,但頂尖的文才更未必可以成為一流的史家,因為一流史家所應備的胸襟、識學,實在是很難達到的。完淳竟以猶未弱冠的少年,將二者集于一身。
一
1931年,魯迅將郭沫若一語定為“才子+流氓”——其實,并不專指郭沫若,而是整個創造社都一網在內的。那篇《上海文藝之一瞥》的講演中原說的是:“新才子派的創造社……”不過,郭沫若和...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歷來說“文史不分家”,實際文與史斷乎不同,善治史者固然未必有頂尖的文才,但頂尖的文才更未必可以成為一流的史家,因為一流史家所應備的胸襟、識學,實在是很難達到的。完淳竟以猶未弱冠的少年,將二者集于一身。
一
1931年,魯迅將郭沫若一語定為“才子+流氓”——其實,并不專指郭沫若,而是整個創造社都一網在內的。那篇《上海文藝之一瞥》的講演中原說的是:“新才子派的創造社……”不過,郭沫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