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注意到黃宗羲晚年有變,我即希望遇見可釋疑解惑的疏詮,而遲遲未得——直至不期然讀到與祼葬有關的材料。那一刻,積疑紛然披解,我有抵達秘境之感。
一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十八歲的黃宗羲開始考慮后事。他寫信給遠在北京的兒子黃百家:
吾死后,即于次日舁至壙中,殮以時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紙錢、紙旛,一概不用。[396]
...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自從注意到黃宗羲晚年有變,我即希望遇見可釋疑解惑的疏詮,而遲遲未得——直至不期然讀到與祼葬有關的材料。那一刻,積疑紛然披解,我有抵達秘境之感。
一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十八歲的黃宗羲開始考慮后事。他寫信給遠在北京的兒子黃百家:
吾死后,即于次日舁至壙中,殮以時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紙錢、紙旛,一概不用。[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