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金融:技術變革重塑金融未來
- 劉洋
- 6184字
- 2020-06-04 12:20:08
前言
區塊鏈賦能重塑金融未來
過去十年發生了什么?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我們的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90萬億元人民幣規模(2018年)。即使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一些陣痛,我們的“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網購)還是做出世界第一的成績,并在計算機出貨量、手機出貨量、網民數量、電商交易額、移動互聯網、雙創、移動支付等數字經濟細分領域成為世界第一。
過去十年還發生了什么?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科技爆發式成長,大數據讓貴州這樣一個欠發達省份成為世界焦點;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和柯潔;機器人索菲亞在沙特有了“公民”身份;云計算讓計算從有形服務器飛躍到“無形”云端。
還有一個就是區塊鏈。
2008年,全球陷入經濟危機,一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編程專家于同年公開發表了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描述了一種被他稱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其算法。
2009年,他又發布了首個比特幣軟件,正式啟動比特幣金融系統。時至今日,中本聰所定義并構筑的比特幣系統還被作為區塊鏈較為完整的理念、技術、模式、運營標準。2010年,他逐漸淡出并將項目移交給比特幣社區其他成員。據一些媒體報道,中本聰可能持有100萬個比特幣,市值在今天高達幾十億美元。
這是一個“代碼變金鳳凰”的灰姑娘神話,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中心化機構掌控的普世社會,去中心化共識、信任、平權、共享、共贏等烏托邦社會開始有了實操的技術路徑,這也宣告了價值互聯網時代的真正到來。
總體來說,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容量服務器等軟硬件的升級,區塊鏈技術成為新熱點和新場景。區塊鏈技術和背后的數據主權、普通用戶主導、去中心化等商業模式創新,顛覆了傳統的金字塔型利益分配機制,因而受到飽受中心化機構壓榨的中小投資人、網民、普通公眾的青睞。
對于區塊鏈應用,全球各國總體處于同一起跑線,還沒有出現技術壟斷和贏家通吃,中國完全可以憑借用戶基數、應用場景、生態體系的應用優勢,通過創新贏得新一輪價值互聯網的話語權和支配權。這對于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縱深攻堅的中國無疑是巨大機遇和發展新空間。
這個進程在不斷提速。在很多金融場景,一些區塊鏈應用從概念性證明階段(PoC)落地到實際商用系統,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傳統金融、新金融等企業主動思考已有商業模式,嘗試擁抱區塊鏈技術。
例如,IPRdaily聯合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全球區塊鏈企業專利排行榜顯示,中國入榜企業占49%,幾乎占了半壁江山,阿里巴巴以49件專利總量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區塊鏈專利申請大部分出自螞蟻金服,并主要集中于區塊鏈底層技術,如共識機制、平臺架構、隱私保護和智能合約等。這是中國企業力圖從原始創新領跑區塊鏈開發應用的戰略體現。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也有33件專利,居全球第三,體現出金融監管部門對區塊鏈的充分重視和投入程度。
再如,2018年1月,上海票據交易所上線并試運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在數字票據交易平臺順利完成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
區塊鏈的開發應用已上升到國家戰略。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將區塊鏈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一道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區塊鏈發展歷程回顧
(1)1.0可編程數字貨幣(2008—2014年)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1.0應用實現了可編程貨幣,價值在于算法、算力、規則創造參與人群的共識公允價值,實現了“代碼變金鳳凰”。需要注意的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并沒有成為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法定貨幣,也沒有政府部門為其提供擔保,還不能全面替代法幣,僅僅是曝光度極高、擁有幾百萬持有人的數字資產(另類投資商品)。
全球幾百萬比特幣投資人中有70%來自中國,這些被比特幣瘋狂教育的百萬級人群構成了區塊鏈應用骨干層,部分群體又裂變去做其他區塊鏈項目,其中既有類似于比特幣的依靠算法、共識等的加密數字貨幣,也有打著區塊鏈名義的換裝項目、空氣項目。
這類人群對于區塊鏈的技術特點、發展歷史、運作模式最為熟悉,相對最能把握市場心理和趨勢,推出的項目多包裝得高大上,有一定技術含量,也比較容易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大肆“割韭菜”,屬于穿著西裝的“正規軍”。
(2)2.0可編程金融(2014—2017年)
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應用實現了數字資產的編程應用,讓一切有價物技術上均可資產化。區塊鏈2.0應用加入了智能合約(利用程序算法替代人執行合同),使得區塊鏈從最初的加密數字貨幣體系拓展到股權、債權和產權的登記、轉讓,證券和金融合約的交易、執行等金融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批經營困難的文化產權交易所、承諾高收益率的集資項目、高杠桿消費的返利平臺、P2P網貸等風險型金融機構為了化解泡沫和債務,爭取更多生存空間,規避監管,也打著區塊鏈的名義進行換裝。這類機構對區塊鏈認識粗淺,只是看中套利機會,忽視合規和風險,高峰時有幾千種使用以太坊協議的加密數字貨幣、數字代幣(ICO),催生了系列亂象,成為集中整治對象。
(3)3.0可編程社區(系統)(2017—2018年)
EOS是商用分布式應用設計的區塊鏈操作系統和底層平臺,支持多個應用同時運行,在一定程度解決了區塊鏈開發應用延遲和數據吞吐量大的難題,EOS每秒可以達到百萬級處理量,而比特幣只有每秒7筆左右,以太坊每秒只有30~40筆。形象地說,擁有EOS平臺相當于有一套房,租給別人收房租,或者說擁有一塊地,租給別人建房,底層系統搭建好后,各種應用通過商業化創造價值。
(4)4.0生態體系(公有鏈)(2018—)
優化提升底層平臺、核心系統、應用系統等各個層面的協議和機制,區塊鏈能夠擴展為像水、電、煤等公共產品乃至互聯網一樣的基礎設施,為各類分布式應用(DAPP)提供底層平臺和開發環境,實現價值互聯。
為區塊鏈浪潮供給理論成果,助力亂象治理和正本清源
從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到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技術變革天翻地覆,但指導全球經濟發展的依然是近百年來西方主流經濟管理思想和規則體系,區塊鏈帶來理念、技術、模式、運營等的全新變革,傳統理論體系已不能完全指導區塊鏈經濟發展,區塊鏈浪潮在倒逼經濟金融理論進行創新。
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區塊鏈產業化、規模化落地還比較少,同時加密數字貨幣亂象頻仍,讓人聯想起互聯網剛起步時“黃賭毒”等違法、違規信息傳播滿天飛的情景,這是互聯網經濟的普遍規律,借用動力學術語來概括就是“形成、震蕩、規范、執行”四個階段,而區塊鏈開發應用正處于震蕩階段。
以加密數字貨幣為例,據媒體報道,公開的加密數字貨幣有8000種以上、數字貨幣交易所超過4000個、項目方和私募機構高達數萬家,形成了從業人員高達百萬、中小投資者上千萬的灰色利益鏈條,異化為傳銷、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系列亂象和違法犯罪行為,抹黑了區塊鏈的科學規范應用,誤導了社會輿論,極有可能導致監管一刀切,使正規軍躑躅不前,公眾喪失信心。
本書旨在為正本清源提供理論助力,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本書素材選取、案例分析和理論研究截稿于2019年10月,較為全面、完整地理清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程、技術特點、獨有價值、應用實踐、風險挑戰和監管體系,將讀者從過去通過不同媒介獲取的碎片化認知升華到基于歷史觀、價值觀、方法論的系統理解,提升具體區塊鏈項目、企業、產業的創業、就業、投資和應用能力。
其二,基于趨勢紅利、技術紅利、市場紅利,“解剖麻雀”式分析研判區塊鏈技術如何賦能改造銀行、保險、證券、消費金融、基金、信托、支付、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征信等金融領域,為經濟金融提供新動能。我們從正反兩方面比較了相關金融業態傳統模式與區塊鏈賦能后的優劣勢,梳理了區塊鏈技術與其他金融科技的兼容性和融合提升效應,使得區塊鏈金融改造提升傳統金融業態更具客觀性和可操作性。
其三,詳細闡述了加密數字貨幣、消費金融、資產管理、支付結算、數字票據、供應鏈金融、智能證券、智能保險、征信等九大領域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模式、典型案例和實施路徑,為相關領域高效規范應用提供鏡鑒。我們分別從上述九個領域單獨闡述,使得區塊鏈金融應用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
為了掌握區塊鏈在相關金融領域的真實應用情況,而非跟風跟潮宣傳噱頭,我們深入螞蟻金服、浙商銀行、網易金融、中國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京東數科、中國人保、平安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貴陽銀行等上百家機構進行調研,或者在為這些機構提供培訓、與其高管在相關論壇會議上交流時,就區塊鏈應用的策略和經驗進行廣泛互動。同時,我們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福州、佛山、杭州、青島、貴陽、香港、澳門、臺灣等幾十個國內區塊鏈應用較為活躍的城市和地區,在相關論壇會議上與參會嘉賓廣泛交流,并到泰國、阿聯酋、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調研,通過郵件、微信、QQ等媒介與區塊鏈金融從業者、投資者、消費者互動探討……積累了大量一手素材,在進行驗證、分析后,刊載在本書中,為讀者呈現鮮活、接地氣的案例解析。
其四,突出案例實證,通過100多張技術邏輯和商業邏輯圖紙、50多個重點案例分析、100多個實踐案例點評,為讀者展示了全景式區塊鏈金融畫像和圖譜。我們組織專業設計師對區塊鏈金融的模式和策略進行原創圖表呈現,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讀者更直觀地了解相關關鍵領域,其中不乏我們對區塊鏈金融的獨到見解。據不完全統計,超過50%的重點案例分析對象我們均進行過實地調研,或者為其管理層提供過專題培訓,或者與其高管在相關論壇會議進行過深入交流,因而具體分析具有側重性、針對性、實效性、借鑒性、新穎性等特點。
其五,從“全民熱炒區塊鏈不可取,全民受益區塊鏈大有可為”的普惠角度,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戰略導向和創新導向,提出了理念、技術、模式、運營四大領域應用創新和生態構建的策略建議,以及產品、品牌、營銷、團隊、風控等微觀運營思路。區塊鏈金融應用生態圈如圖0-3所示。
基于對區塊鏈金融的技術邏輯、商業邏輯、產業邏輯、市場邏輯、合規邏輯等深入研究和透徹理解,我們開展了區塊鏈與產業金融、金融科技、消費金融等相關職業培訓,為受訓學員工作績效提升或企業運營優化提供建議,為幾十家企業應用區塊鏈開展了頂層設計、模式優化等系統智庫服務,亦為本書創作提供了鮮活素材和案例。

圖0-3 區塊鏈金融應用生態圈
其六,總結分析區塊鏈金融存在的亂象及其深層次原因,整理了國內外區塊鏈金融相關扶持監管政策。基于“監管穿透、管控出海、創新包容”的原則,提出區塊鏈金融專項監管建議,包括監管沙盒、產業沙盒、創新孵化器等不乏創新的監管建議,也向有關監管部門提供了專項研究報告,積極推動區塊鏈金融等金融科技合規創新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區塊鏈重塑金融并非利用技術不對稱的優勢讓金融成為“脫韁野馬”,而是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利用區塊鏈帶來的理念、技術、模式、運營等創新,促進金融業和金融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消除金融發展“腸梗阻”,提升供給質量,進一步將金融從“華爾街精英游戲”轉變為服務大眾普惠金融,提升供給總量,構建共識、信任、平權、共享、共贏的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格局。
面對中國的國情、經濟環境、市場特點,用傳統西方區塊鏈應用和金融體系不能解決中國持續發展的問題。區塊鏈盡管緣起于西方發達國家,但是如同其他金融科技一樣,中國完全能夠憑借全球規模最大的應用創新和生態構建實現后發趕超。在此過程中,我國迫切需要相關經濟理論的創新,并體現出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和系統性、專業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能共促共進,相得益彰。
本書可分為技術解碼(第1章)、場景應用(第2~10章)、對策建議(第11章)三個部分,通過100多張技術邏輯和商業邏輯圖紙、50多個重點案例分析、100多個實踐案例點評,為讀者展示了全景式區塊鏈金融畫像和圖譜。本書旨在通過國內知名金融科技專家構建理論體系、分析技術應用、解讀實踐案例、設計創新模式,幫助區塊鏈金融從業者、擬從業者、投資者、研究者、教學者、消費者以及本書讀者,全面厘清區塊鏈金融的前世今生和完整內涵,在新經濟新金融盛世中成就未來。
本書部分成果通過幾十項智庫項目、十多門版權課程和國內外幾百場培訓會議,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徽商銀行、貴陽銀行、順德農商銀行、晉商銀行、中信銀行、東亞銀行、新加坡大華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花旗銀行、瑞士銀行、中銀消費金融公司、晉商消費金融公司、河北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天府銀行、臨海農商銀行、螞蟻金服、京東數科、華彩街、中原銀行、網易金融、美團金融、美的金融、眾安保險、陽光保險、中國人保、泰康保險、新華人壽、平安集團、陸金所、微貸網、點融網、TCL、蘇寧易購、四川信托、云南信托、中信信托、騰訊云、阿里云、易寶支付、連連支付等上萬家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銀行、互聯網、電商、保險、證券、消費金融、基金、信托、支付、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征信等區塊鏈金融相關機構的百萬名中高層管理人員、產品經理、技術骨干、投資人、用戶所共同見證。
建議各位讀者將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區塊鏈金融:技術變革重塑金融未來》《消費金融論》《互聯網消費金融》新經濟 新金融三部曲結合在一起閱讀,以便于更好地掌握、理解和應用區塊鏈金融區塊鏈金融及普惠金融、數字經濟等原創理論、工具和方法。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案例系由作者及編寫人員通過第三方線上線下調研、資料收集整理和專業分析,相關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目的是研究區塊鏈金融,不作為具體項目投資的唯一決策參考。
隨著區塊鏈金融的迅速發展,相關領域從業者、投資者、消費者、研究者的不斷增加,有關區塊鏈金融的課程開發、學科建設、通識教育、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這是區塊鏈金融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本書作為區塊鏈項目開發經理、區塊鏈項目管理師等認證培訓和區塊鏈+數字經濟移動學習平臺的指定教材,對加強區塊鏈金融專業人才隊伍培養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我們也將向國內外有關政府部門、科研院所、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積極推薦本書成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借鑒了一些學者、專家、機構的研究實踐成果,在此表示真誠感謝。請相關版權所有人與我們聯系(郵箱:158950711@qq.com),以便致奉謝意和薄酬。如有爭議內容,也請有關人員及時與我們聯系,在本書再版時予以調整。
由于時間倉促和作者知識面有限,本書編寫錯誤與疏忽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各位讀者及時給我們反饋意見。我們也非常愿意與讀者就區塊鏈金融發展各項議題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探討。
本書資料收集、圖文編寫和成果推廣人員有王艷珍、孫淞、郭勇、黎川、李沖、鄧超明、馮茂森、崔洪瑞、林森、楊美瓊、楊飛。
劉洋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