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兩人便來到了不遠處的心里診所。兩個人直接進到了一間屋子。
里面有一個女孩坐在電腦前。
“何婉兒,我帶人來了。”
“好的,讓我來看看。你呆著還是出去。”
“呆著吧!”
“行。你,告訴我你的姓名,年齡,工作,配偶情況,家庭情況。”她指著袁子杰說到。
“袁子杰,或者Alex,21歲,廚師,單身,和家里人沒聯系。”
“行。最近過得怎么樣?”
“還可以。”
“那你都做了些什么?”
“上班,下班。”
“還有嗎?”
“喝酒。”
“情緒上有什么不好的嘛?有什么不高興的嗎?”
“沒有。”
“所以說你認為自己一切正常?”
“是的。”
“所以今天不是你自己要求來的。”
“是的。”
“好,你先出去。”
袁子杰聳了聳肩,走了出去。
“所以,是你要他來的?”
“對的,他有嗜酒的問題。”
“但從剛剛的對話來說他的表現很正常,情緒穩定。他十分的平靜。看上去沒有大問題。一般壓力大或者有些抑郁多多少少可以從剛剛那些問題中聽出來,一般病人不會隱藏,因為沒有必要。”
“他說他又感情淡漠癥,他已經知道了有一會兒了。”
“這也就解釋得通了。他應該是比較嚴重的那一類,有反社會人格的那一類。他應該有可能同時幾樣東西成癮。酒應該只是其中一個。但是這種人生活及其規律,不會發火會生氣,除非你一直改變或干涉他的生活規律。他不會換位思考,嘴巴比較直。但別的應該挺正常的。這種人社交較少,喜歡獨來獨往,還有朋友較少。你想一想符合多少。”
林悅欣沉思了起來,過了幾秒鐘點了點頭,說到,“好像是的。”
“那好,讓他進來。我和他聊聊。你先回避一下。”
“好吧!”林悅欣走了出去,把袁子杰叫了進來。
“我們現在做一個測試。我問問題,你回答就行了。基本就是問你平日里更傾向于做哪個?”
“好的。”
“那我們開始了,第一題,你是喜歡一個人還是很多人。”
“一個人。”
“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你是會先職責他還是聽他的解釋。”
“我會先聽他解釋。我不會職責他,如果解釋合理,我會想辦法讓大家一起改正錯誤。如果解釋不合理的話,他會承擔錯誤的后果。但我覺得指責人是沒有用的。他不會解決問題。”
“你喜歡和別人談論人們的生活還是其他主題例如政治,體育等。”
“后者。”
“你在解決問題時,會去用邏輯還是感情?”
“邏輯。”
“你想象力豐富嗎?想象出來的東西是實際的還是天馬行空的?”
“實際的。”
“你創造力豐富嗎?”
“不豐富。基本是已有的點子排列組合。”
“有人說過你很冷漠嗎?”
“沒有。”
“所以說你以前演過戲?”
“是的”
“你每周花多少時間上網?”
“很久。”
“能具體一點嗎?”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