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梯度轉移理論
產業梯度轉移理論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弗農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提出的工業生產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即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于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分為創新、發展、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隨后,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研究領域,產生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轉移理論,其核心觀點是區域產業結構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演變成產業梯度轉移理論。

圖2-5 產業轉移圖
產業梯度轉移理論認為,區域產業結構決定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產業經濟現狀,特別是主導產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決定著區域的產業結構,因此產業梯度轉移的本質是主導產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不同而形成的區域產業轉移。
如果一個區域的主導產業主要由處于創新階段的產業組成,表明該區域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劃為高梯度區域。該理論還認為,創新活動多發生在高梯度區域,是決定區域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另外,對于任何一個地區,中經研究認為可分為知識創新區、技術創新區和生產制造區。知識創新區由于具備政治、經濟、文化、人才、信息、教育、科研和配套等優勢,因此通常認為它是創新程度高、產業梯度高的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主導產業在生命周期所處階段的變化,主導產業將逐漸從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轉移。

圖2-6 產業梯度轉移圖
1.產業梯度轉移模式
戴宏偉、王云平認為,按照不同的視角,可以將產業轉移分為四種模式:

圖2-7 產業梯度轉移模式
(1)擴張性產業轉移和衰退性產業轉移
根據產業轉移的性質,可以將產業轉移分為擴張性產業轉移和衰退性產業轉移。擴張性產業轉移是指本地產業仍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采取向周邊地區擴張性建廠或與周邊地區的企業進行協作等方式而進行的產業整體或部分生產環節的轉移;衰退性產業轉移則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向外轉移。
由于二者的目的及出發點不同,因此其產業轉移的途徑、方式就有很大差別。一般來說,衰退性產業更多地表現為產業整體的、徹底的轉移,而擴張性產業轉移則更多表現為產業部分的、漸進式的轉移。
(2)產業整體轉移與部分產業鏈的轉移
產業轉移可以以整個產業全部遷移的方式向外轉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轉移部分生產環節,最后擴展至整個產業。地區間的產業轉移是產業整體轉移還是部分產業鏈的轉移,既取決于產業轉出方屬于擴張性產業還是衰退性產業,也取決于轉移方的戰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體情況。
(3)技術轉移與資本流動
生產要素流動是產業轉移的重要途徑。其中,技術轉移與資本流動對于產業轉移的作用尤為重要。總的來說,產業轉移的實質和關鍵問題是資本轉移,資本的流向往往決定產業的轉移方向,投資方所考慮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正是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此外,技術轉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技術轉移的程度反映了產業轉移方對產業承接地區的投資信心和重視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轉移的深度和成敗。
(4)企業協作性產業轉移與并購性產業轉移
一個地區的企業出于與周邊地區企業進行協作、降低成本的目的,會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合作企業進行生產,如技術合作、合資、OEM等方式。另外,企業并購成功后,為了提高被并購企業的競爭力,并購方也會有目的地向被并購企業轉移技術、資本、管理力量等,在轉移過程中也往往伴隨著產業環節的轉移。
2.產業梯度轉移過程
王德祿認為,產業梯度轉移的效應通過企業價值鏈的不斷分解和區域個性化的再度集聚,集中體現在極化效應和擴張效應上。
極化效應是指現代生產不斷向條件優越的核心區域集中,進而產生巨大的集聚規模效應,即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核心區域的市場容量大,競爭能力強,產業的關聯帶動性大,產業的進一步集聚將產生更大的乘數效應。
擴張效應是指隨著核心區的發展,配套產業方面的要求更高,同時勞動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也日益上漲,因而向外圍區域擴張是必然選擇;再者,任何產品與技術均有生命周期,處于老化與退化期的產品、技術在核心區域缺乏競爭力,但在外圍區域卻能通過降低成本重新煥發競爭力。
朱躍軍、姜盼認為,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構性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高端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而導致的回流壓力;其次,低端制造業面臨后發經濟體的擠壓競爭;再次,服務業逐漸成為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
張繼焦認為,以中國為例,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國際上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快了輕紡產業升級換代步伐。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極大地促進了機電產業發展和出口。第三次是世紀之交,我國抓住加入WTO帶來的新機遇,新一輪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生產制造環節大規模向我國轉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福建沿海地區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產業基礎。
目前,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產業轉移趨勢主要有兩點:
(1)我國產業正加速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唐智敏、陳福生認為,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已難以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土地、勞動力和能源等生產要素供給趨緊、產業升級壓力增大、企業成本居高不下、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成為必然。東部沿海地區已經越過初級工業化階段,開始邁入高級工業化階段,需要完成從規模擴張向結構提升的轉變,加工工業和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日趨明顯。
(2)中心城市向外圍中小城市產業轉移
近年來,全國各中心城市在產業規劃上都提出了“騰籠換鳥”,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目標。我國的傳統制造業,比如食品加工、家居建材、機械加工等產業,是典型的向外轉移產業。在中西部中心城市,這些產業往往就近轉移,周邊的中小城市成為這些轉移產業的重要承接地。
產業轉移理論是產業定位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對于產業地產項目,尤其是標準廠房項目,其招商目標是有選址需求的企業。企業產生選址需求的原因除了需要擴張建新廠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尋求更低的運營成本和更優的政策,而這遵循的就是產業轉移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