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特定區域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保存、展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及人與遺產的活態關系。

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于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提出。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

生態博物館在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我國,經過蘇東海、安來順、曹兵武、黃春雨、潘守永等先生的宣傳、探索和推動,結合不同地區的情況,目前已經經歷了少數民族地區、漢族農業地區、城市和特定社區等不同類型與發展階段,對促進遺產保護和利用、地方發展以及博物館概念與功能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

目前,我國已有16個生態博物館,其中貴州有4個,即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隆里古城漢族生態博物館、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一、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

梭戛生態博物館是中(國)挪(威)兩國共同簽署的文化項目,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開館。梭戛生態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該館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與織金縣的交界處的梭戛鄉,海拔1400~2200米,面積120平方千米,轄12個社區(自然村寨),總人口5000余人,距六枝特區政府所在地40千米。

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所處的12個村寨位于梭戛鄉隴戛寨內,亦稱“隴戛苗寨”或“菁苗寨”。隴戛苗寨居住著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支系,也稱“長角苗”支系。箐苗寨依山而建,土墻茅房,原始古樸,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風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婦女紡紗織布,畫蠟刺繡,飛針走線。遠離塵囂的生活,讓隴戛苗寨一直保持和堅守著自身獨特的民族風格。

“長角”是隴戛苗寨最吸引人的文化特征之一。因這一苗族支系的婦女用一支木制長角以及亡故祖先的頭發伴之以黑麻毛線束成發簪,裝束極為奇特,形似長角,故得名“長角苗”。據說,發髻盤得越大則越美。這巨大的發髻只在盛裝時方“登場”,平日里,女人們頭上只掛著雪白的大木角。以前男女均戴“長角”,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男子已不再戴,只有婦女仍保持著這一古老的裝束。

長角苗的服飾也極有特色,女人上身著白底藍繪蠟染束身短衣,下面是黑底嵌以紅、白繡帶的麻布百褶裙,身后是長及地的挑花繡片,身前掛一塊藏青色羊毛氈護兜,既擋風寒,又是女性裝束中最重要、最珍貴的部分。長角苗的女人一年中需為自己做兩套以上的衣裙,最復雜、最漂亮的是新娘裝。姑娘從12~13歲開始刺繡,整件衣服都用刺繡,千針萬線,色彩斑斕,耗時5~7年,直到出嫁前才能完成,平時不穿,也不出售。男人們的服裝由家織細麻布在領、袖口、口袋處鑲上挑花刺繡花邊的深藍上衣和白色麻布裙褲組成。男式服裝中最精美的是圍在胸前的刺繡圍腰,據說三年才能繡成一塊。

長角苗基本保持了在本民族內通婚、家族內不通婚的習俗。婚姻和家族血緣關系把12個村寨牢固地聯結在一起,從未割斷。

跳花坡是長角苗青年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時間在每年春節,農歷正月初四至十四,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這段時間,男青年都得走村串寨與女青年對歌。他們拿著竹制蘆笙、口弦琴、竹笛,或者摘幾片木葉,來到中意的女孩家門前對歌。正月初十為盛大的跳花坡日,花坡場中央栽插一棵花樹,青年男女圍繞花樹吹蘆笙、跳舞,到坡上對歌,歌為媒,舞傳情,享受戀愛人生。

隴戛苗寨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還有祭樹節、祭山節及耗子粑節。節日里,隴戛苗族的三眼簫、口弦、木葉、嗩吶、蘆笙、牛角等共同展示著菁苗豐富的音樂藝術體系。

隴戛苗寨中大小事宜由寨老、寨主、鬼師這類自然領袖做主,內外糾紛、婚配喪事、行醫算命……事無巨細,各司其職,條理分明。

梭戛苗族社區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是博物館的一個信息庫,記錄和儲存著本社區的文化信息,如通過錄音記錄口碑歷史,存放相關的文字資料、具有特殊意義的實物、文化遺產登記清單和其他本社區內的遺產等,通過陳列展覽向觀眾介紹即將參觀的文化的基本情況,并對觀眾提出行為要求。

二、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

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是在露天民俗博物館的基礎上,于1995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民族文化村。2000年9月5日,根據中國、挪威簽訂的《關于中國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合作意向書》,鎮山建成布依族生態博物館。

該館位于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距省會貴陽市21千米。村寨建在三面環水的半島之上,總面積3.8平方千米,是集真山真水、民族建筑、歷史遺存于一體的民族村寨。

鎮山村分上下兩寨,上寨系古屯堡區,民居全在屯墻之內,建筑多用石材,形如一座石頭城堡。石門、石墻、石板路,房頂也用石板鋪蓋,家中裝水的缸、儲糧用的米缸、飼養牲口的馬槽,就連山神廟中的神像,都用石頭做成。民居多為三合院,木構建筑。正房為面闊三間或五間,有吞口、堂屋。除置大門外,還另置腰門。大門上方有門簪,有向日葵圖案或“福祿”字樣。堂屋設神龕。明間或次間窗戶木雕圖案精美。三合民居設置朝門,與大門不在一條軸線上。下寨原建于河畔,1958年因修建花溪水庫搬至屯墻之下的“椅子形”地帶。村內主干道由屯門可通下寨碼頭,各小巷通至住戶,形成豐富的建筑空間。

該村建于明萬歷年間,據《李仁宇將軍墓志》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平播”,時江西吉安府盧陵縣協鎮李仁宇奉命以軍務入黔,屯兵安順,及黔中平服廣順州糧道開通,遂攜家眷移至石板哨鎮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贅鎮山,與班氏結緣,生二子,長子姓李,次子姓班,至今17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班李兩姓共為一家,和睦共處,可見漢族與布依族文化得到了較好融合。村內既完整地保存著屯兵的石墻、三合院民居、武廟等遺跡,又保存著木構架的石板房,鱗次櫛比,形成了豐富的建筑空間,體現出漢族和布依族民居不同的建筑風格。

村中的武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面闊五間,通高約15米,占地250平方米。兩廂、過廳已毀。正殿修葺于1995年,殿內曾舉辦鎮山歷史圖片展。

古老的屯墻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咸同年間補修。屯墻依山勢而建,東段和南段均以懸崖為屏而砌,全長700余米。南、北有石拱門兩座,南拱門保持原狀,是當年屯兵的實物見證。

鎮山村南面的李村右側山頭有始祖李仁宇墓,封土高約1.5米,墓碑陰刻“李仁宇將軍墓”。另有一通石碑碑文記載了其入贅鎮山的歷史。在鎮山東面山頭上有李仁宇二子的墓,兩人被明廷封為德武將軍和振武將軍。

在鎮山,可常見到身著民族服裝的布依族兒女們載歌載舞,跳蘆笙舞,唱敬酒歌、獻酒歌,獻牛角酒,吹奏長號、嗩吶,鳴放鐵炮……傳統節日有布依族的“六月六歌會”和苗族的“四月八”等。最為熱鬧的要數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二、十三、十四,這3天鎮山村苗族和布依族要共同主辦“跳花場”,小伙子、姑娘們衣著艷麗盛裝,佩戴著耀眼的銀質飾品。附近幾個區縣的苗族、布依族村民也如潮水般涌來,多達兩三萬人。場地中央豎立一棵3米多高的常青樹,俗稱花樹,樹上掛著紅布條。跳場開始前要舉行踩場儀式,先由兩名兒童騎馬繞花樹轉3圈,青年男女們再圍繞花樹吹蘆笙、唱歌、跳舞、斗雞、斗雀……

三、隆里古城漢族生態博物館

隆里古城漢族生態博物館是中國、挪威《關于中國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合作意向書》的合作建設項目之一,位于貴州省錦屏縣隆里古城,于2001年元月開始興建,2004年10月15日開館。

隆里古城漢族生態博物館距黔東南州錦屏縣城52千米,包含絕對保護區、嚴格控制區、環境協調區三個區域,總面積53公頃。古城內面積4817平方米,城周長1500米,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古城。

隆里古城是一座充滿漢文化色彩的古城,有龍標書院和眾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群,是世界上第一座古代軍屯漢文化生態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高度密集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漢文化古城,現在仍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城鎮格局和民居建筑群。城中錯落有致的古街、古巷,星羅棋布的古井、古樓、古宅、古廟、古祠、古碑、古橋,構成了古城獨樹一幟的建筑格局。舞龍、演漢戲、迎故事是隆里民間文化的三大瑰寶。舞龍文化歷史悠久,龍燈制作精巧,表演活靈活現,氣勢宏大,獨具魅力,蜚聲國內外;民間漢戲、迎故事、玩蚌殼等更具民族特色。其中花臉龍表演在隆里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每年元宵花臉龍狂歡節,隆里古城都會吸引眾多的國內外游客和專家到來。此外,在隆里古城內,飲食、穿著、習俗等仍保留著漢人的特點。

為了展示隆里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2003年3月,人們在古城中心地段新建了一座“中國貴州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其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設面積1136平方米,主館前院為辦公、接待及展廊,內院底層為展廳,二層為資料室和電教室。博物館內設碑刻展區、傳統街區展區、生產用具展區、生活用具展區、歷史政治展區和古城模型等幾大部分。該中心為三間兩層二進院兩天井樓房,外圍是四周空斗馬頭墻的仿隆里明清典型民居,均采用當地優質杉木建成,飛檐翹角凌空,繪有彩畫,力求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和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該中心不僅是一個信息庫,也是一個展示中心。

四、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位于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鎮堂安寨,是中國與挪威合作建設與保護的四座生態博物館之一。

堂安侗寨距離中國最大的侗寨肇興5千米,距黎平縣城75千米。這個侗寨歷史悠久,建寨已有700多年,至今仍保持著原汁原味、古樸濃郁的侗族風情。現在寨子里有170多戶人家,800多人,以嬴、陸兩姓為主,散居于抱博、幾定兩嶺之間。堂安寨坐落在半山腰上,上為蔥郁的原始森林,下為連綿不斷的層層梯田,四面環山,幽靜安閑。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寨中建筑沿山體等高線布置,以鼓樓、戲樓為中心。寨中有侗族代表性建筑鼓樓、戲樓,民居全為三層木構穿斗式建筑,古樸和諧,與寨中的石板路、古瓢井、禾晾、谷倉、水碾、石碓、榨油房、魚塘、井亭以及侗族服飾等一樣都保持著原始的風味,都具有侗族的獨特文化個性,構成了“濃縮的侗鄉”。寨中道路四通八達,曲徑通幽,九條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門。寨子中間還有一片墓地,有墳十余座,多為清代所建,墓碑上工藝精美的雕龍刻鳳、卷草花紋等,是堂安侗族文化遺產的另一種體現。

挪威生態博物館館長約翰·杰斯特龍先生曾感慨道:“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范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這里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著侗族旅游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保護價值?!?/p>

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侗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鼓樓、梯田、寨門、民居、戲臺、花橋、古墓群、薩壇、瓢井、風俗習慣、民間藝術以及生產生活等內容。

總的來說,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而多彩,每一州、每一市都有自身別樣的精彩和獨特的魅力。為了全面介紹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將以貴州省的9個市州為拼圖,展示各地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風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左云县| 郯城县| 镇江市| 延长县| 石棉县| 陵水| 句容市| 巴彦淖尔市| 酉阳| 宁明县| 荥阳市| 鹿泉市| 屯昌县| 武安市| 沾益县| 茌平县| 万荣县| 乳源| 江北区| 洞头县| 邮箱| 得荣县| 鞍山市| 衡阳市| 深水埗区| 临高县| 南溪县| 景东| 青龙| 白山市| 崇州市| 建水县| 比如县| 平利县| 奎屯市| 托克托县| 高青县| 涡阳县| 合肥市|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