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特根斯坦論事實與價值
- 李文倩
- 3字
- 2021-04-16 12:30:42
1 緒論
1.1 選題的由來
在為德國學者莫里茨·蓋格爾的《藝術的意味》一書所寫的“譯者序”中,譯者艾彥指出:“從根本上來說,美學研究的出路在于對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系統、全面和深刻的反思。”這是不錯的建議。但要對“研究方法”進行全面反思,卻絕不僅是方法的問題,更是學科性質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對某一學科的性質有了準確的定位之后,研究方法才能隨之確定。具體到美學上,“美學是什么”即是一個需要不斷反思的問題。
在一個相當粗略的意義上,我們將人類所有的學科劃分為文科和理科。這樣一種劃分方式,盡管在某些情況下是有用的,但卻不具有嚴格的學術性。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基于目前人類知識的總體狀況,提出了一種三分法,即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不同類型的學科有不同的目標和追求,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自然科學的主要目標是說明(通過發現自然規律,預言自然現象),文學藝術的主要目標是理解(通過對文本的詮釋,幫助讀者理解文本的意義),社會科學的主要目標是決策(在此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
基于以上劃分,美學的學科性質是什么?在一般人模糊的意識中,美學屬于文科。但在學術的意義上,就“美學是什么”這一問題,人們并未達成一致的意見。
費希納以及后來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如艾耶爾等,認為美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屬于自然科學。基于這樣一種認識,美學研究最恰當的方法,就是心理學的方法;所有的美學問題,至少在理論意義上,都有望隨著心理學研究的進展而最終獲得解決。維特根斯坦對此觀點持有鮮明的異議,他根本就不認為美學的問題能在自然科學的意義上得到解決。
莫里茨·蓋格爾認為,美學是一門“價值科學”。這樣一種對美學學科性質的認識,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有的中國學者認為,“美學屬于人文學科”
,其研究的對象關乎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筆者贊同這一觀點。但僅僅指明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在學術的意義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討論美學作為一門關乎價值的學科究竟意味著什么。在對這一問題的深究之中,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莫里茨·蓋格爾在《藝術的意味》一書的第一編中,就美學或藝術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探究。在這一探究過程中,莫里茨·蓋格爾明確指出,“事實與價值”是討論美學學科基礎的關鍵,并在第三章中做了專門的討論。
還有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美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如果說研究社會科學的目的在于決策,那么說美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但這樣一種對學科分類的認識,并非只出現在美學中。在中國,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以下情況:不少學術資助項目名為“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些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學報,分為“自然科學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版”。在這樣一種學科分類體系中,人文學科似乎是不存在的,更遑論有獨立的學科地位了。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美學學科的性質問題,人們有著不同的認知。正是在對這一問題的持續思考中,筆者逐漸認識到,要想對此問題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如莫里茨·蓋格爾所建議的,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無法回避的。
理解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對理解美學學科的性質問題至關重要。但筆者并不打算像莫里茨·蓋格爾那樣從現象學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方法論的角度講,現象學的方法主要是一種直觀的方法。而在以往的美學研究中,人們已經較多地從直觀審美的角度,來討論相關的美學問題。相對而言,自覺地運用分析的方法來討論美學問題的學者,在中國還不是很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分析哲學是關心科學的哲學家的“領地”,他們更關心科學或技術的問題,而不大理會意義和價值的問題。但筆者以“事實與價值”問題為出發點,對維特根斯坦哲學做了一番考察之后,認識到我們以往對分析哲學的理解,其實是相當表面的。正如美國學者阿弗拉姆·斯特羅所指出:“分析哲學本質上是一項人文事業。”因此,筆者想通過此項研究,表明采用分析的方法來討論美學基礎問題,不僅不會有“取消美學”的危險,而且會因研究方法的轉變,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鮮見解。
此外,筆者還想指出的是,運用分析的方法來討論美學問題,有助于澄清許多美學概念的意義,從而避免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事實上,在現有的美學討論之中,充斥著許多未經分析的含糊說辭,而這必然影響到學術討論的質量。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運用分析的方法來討論美學問題,有助于提升學術討論的質量,卻不必擔心因此“取消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