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行為研究
- 楊恬
- 3723字
- 2020-05-28 18:31:54
前言
自我呈現是個體作為傳播者表達自我的一種主要行為,也是人際傳播的起點。進入互聯網時代,自我呈現的“舞臺”從現實世界拓展至網絡世界。其中,建立在Web 2.0技術基礎之上,依托于多種網絡應用平臺,由用戶自己進行內容生產和交流的社交媒體已成為自我呈現的重要“舞臺”,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行為受到了國內外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絕大部分文獻的研究語境具有單一化特征,即研究者分析的是同一文化語境中的在線自我呈現行為,忽略了對跨文化語境中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的研究。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跨文化語境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最為常見的傳播語境之一。作為跨文化交流群體中的重要成員,在美中國旅居者同時處于美國的跨文化語境與中國的本土文化語境之中,成為不同文化語境下在線自我呈現行為差異性研究的理想研究對象。本書的核心研究問題是:在美中國旅居者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在線自我呈現行為具有什么樣的差異?為什么會出現差異?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自我呈現行為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本書希望通過對差異性問題的系統探討,深入了解在美中國旅居者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在線傳播行為模式,在此基礎上,探索促進中國旅居者在線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可能性路徑。
本書研究對象“在美中國旅居者”這一表述包含了三層意思:首先,他們必須具有在美國居住的行為事實;其次,參與本書調查的對象必須擁有中國國籍;最后,旅居者的身份意味著他們是暫留美國,在美國居留的時間長短不一,其所持證件為短期居留證明。這一群體帶著特定的目標和預設的回國計劃來到美國,與祖國血脈相連,但在跨文化適應中又受到美國文化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文化身份的選擇與建構中面臨更多矛盾、不確定性和更大的變化空間,這樣的身份特征對他們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
本書采用以量化分析為主、質化研究為輔的研究路徑。在量化研究中,本書借鑒左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擬劇論的研究模式及西方學界關于媒體使用行為的主流理論研究,設定了自我呈現動機、自我呈現策略與自我呈現效果三個主要維度的變量,變量具體設置如下:(1)自我呈現動機。本書從社會心理與社會來源視角設定具體動機維度。本書參照威廉姆·麥圭爾(William J.McGuire)的大眾傳播滿足的心理動機范式,結合在美中國旅居者的文化身份特征,設定了發展與維持關系動機、自我強化動機、自我確認動機與從眾動機;參照卡茨(Elihu Katz)對媒體使用動機的社會來源分析,設定了減壓動機。(2)自我呈現策略。本書參照戈夫曼對自我呈現策略的界定,借鑒阿爾金(R.M.Arkin)、特德斯奇(J.T.Tedeschi)等人關于自我呈現策略類型的二分法,將自我呈現策略劃分為積極主動型策略(“發表精挑細選的照片”“展示自己的原則”“表達幽默親近的內容”)和保護防御型策略(“有控制地表達感情”“報喜不報憂”“自我嘲諷”)。(3)自我呈現效果。借鑒舍費爾(Scheufele)和沙阿(V.Shah)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本書從個體、人際、行為三個維度測量在美中國旅居者的在線自我呈現效果:滿足個體心理需求,發展與維護人際關系,實現跨文化傳播。
在此基礎上,本書設計了一套從整體層面評估在美中國旅居者自我呈現行為的量表,并采用判斷抽樣與滾雪球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在美中國旅居者樣本,并最終回收有效問卷(由同時使用中美社交媒體的中國旅居者完成,并且回答了問卷上所有問題)223份。針對回收數據,本書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來研究在美中國旅居者在中美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行為及其差異。
在質化研究中,筆者對18位在美中國旅居者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在線考察以及20場訪談,并采用情境分析法分析質性材料。質化研究的目的是為研究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質性材料,以與量化研究結果相互支持與印證。經過量化與質化研究,本書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第一,通過比較分析驅動中國旅居者在中美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呈現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中國旅居者的呈現行為體現出明顯的內卷化特征,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呈現主動性更高;在美國的跨文化語境中,中國旅居者面臨跨文化認同建構中的阻礙與線上線下的社群壓力,他們的呈現行為體現出明顯的從眾特征,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的呈現主動性較低。本書的實證數據表明,中國旅居者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自我呈現的首要動機是“維系與國內親友的關系”,且該動機比其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發展與美國人的關系”的動機更強烈;相較之下,中國旅居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的首要呈現動機是從眾動機而非關系動機;此外,其自我確認和減壓的動機只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表現顯著。本書認為,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由中國人構成的關系網絡包含了原初的信任、共通的利益取向與文化傳統,這可以降低中國旅居者進入新的文化環境時的不確定感與焦慮感,同時幫助其鞏固自身的文化身份認同,因此,中國旅居者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會表現出更明顯的維持關系、自我確認與減壓的動機。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媒介技術為中國旅居者構建了公共的、開放的跨文化呈現空間,新媒體技術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隔閡,但尚難縮短因文化差異產生的心靈距離。因此,中國旅居者面向美國人的呈現行為主要停留在公共層面,較難進入私人精神層面,他們的跨文化身份認同構建依然面臨阻礙,加之受到來自美國社交媒體與現實生活中社群的壓力,故而呈現出較明顯的從眾型動機,中國旅居者的從眾行為既可被視為其努力適應跨文化語境的表現,又可被視為避免被美國人邊緣化的妥協之舉。
第二,通過分析自我呈現策略的選擇與使用頻率在中美社交媒體上的差異,研究發現了中國旅居者依據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表演框架進行自我呈現的行為特征。量化分析結果顯示,總體來看,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積極進行策略性自我呈現相比,中國旅居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的呈現行為并不活躍。這種失衡現象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旅居者充分借助媒介技術,依據中國文化語境中的表演框架進行呈現,以維護本國文化身份認同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國旅居者試圖在美國文化語境中建立新的表演框架時面臨不同程度的跨文化適應障礙。本書通過質化研究進一步發現,中國旅居者的隱私關注意識及自我認知對其在中美社交媒體上的表演框架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出于對個人隱私保護的需要,旅居者會在中國社交媒體而不是在美國社交媒體上表露個人的觀點或情感;旅居者通過內心對話,反思自我身份的行為也主要通過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策略性呈現方式來實現,而不是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呈現。
第三,通過分析自我呈現動機與策略的關系在中美社交媒體上的差異,研究發現在美中國旅居者在跨文化語境下更重視利用保護防御型策略來實現自我呈現動機。本書的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其一,發展與維持關系動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驅使在美中國旅居者更多采用積極主動型策略,而在美國社交媒體上更多地驅動保護防御型策略,這表現出中國旅居者對中美人際關系差異性的辨識與理解,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呈現策略,以期在維護自我文化身份的同時,通過有所控制的跨文化傳播行為來增進與美國人的跨文化關系。其二,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自我確認動機主要驅動積極主動型策略,對保護防御型策略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在美國社交媒體上,自我確認動機對保護防御型策略的驅動作用比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顯著。該結果再現了中國旅居者在跨文化語境下進行身份協商的過程,陌生的跨文化語境明顯降低了其安全感、歸屬感,減弱了可預測性和認知層面上的一致性,增加了傳播雙方的疏離感、不可預測性。新的傳播情境為中國旅居者進行自我確認帶來了挑戰,其自我呈現方式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采用具有折中性的呈現方式對中國旅居者而言可能更加安全。因此,中國旅居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傾向于使用保護防御型策略來進行自我確認,以盡量減少他人對自我形成負面態度的可能性,增強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的一致性。本書認為,中國旅居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呈現自我的同時,也是在協調已有的文化身份,吸收新的跨文化元素,以構建跨文化的身份認同。
第四,本書研究結論證明了保護防御型呈現策略在跨文化傳播與交際中具有重要作用。與中國社交媒體相比,中國旅居者在美國社交媒體的跨文化語境中,更注重采用保護防御型策略來實現自我呈現的目的,而且其保護防御型策略的確在增進與美國人的人際關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美國社交媒體上交叉使用積極主動型與保護防御型呈現策略,有助于中國旅居者扮演跨文化傳播者的角色。質化研究進一步予以證明,在美國社交媒體上,適度地表達對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維度上的“家園”的思念和對美國當地社群的認同感,理性地表達與美國當地社會事件相關的觀點,體現對社會準則、基本價值觀的堅持,有利于中國旅居者在美國文化語境中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進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總體而言,在美中國旅居者的在線自我呈現行為再現出兩幅不同的傳播圖景: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積極的自我呈現行為幫助中國旅居者建構了一個“流動的家園”,中國旅居者從中持續性地維護與強化了本國文化認同,獲得了歸屬感與平衡感;在美國社交媒體上,受到跨文化語境下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狀態的影響,中國旅居者的自我呈現行為受到較大程度的抑制,這表明新媒體的聯結功能并不能明顯消除人際傳播中的跨文化障礙。但筆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國旅居者應重視對保護防御型與積極主動型呈現策略的整合使用,以便更順利地參與到跨文化傳播與交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