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名人軼事
- 邢秀玲
- 1410字
- 2020-05-28 18:25:54
西貝柳斯和他的《芬蘭頌》
未到北歐之前,我對芬蘭了解很少,除了“桑那浴”,就知道“諾基亞”手機。當我們乘坐郵輪從圣彼得堡到達赫爾辛基,才發現芬蘭是一個那么幽靜、美麗的國度!那天早晨,下著小雨,波羅的海一派迷蒙,海水變成了青灰色,岸上的城市在雨霧中影影綽綽,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帶給人一分朦朧感。
聽導游介紹,芬蘭國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略小于挪威;人口500多萬,僅次于瑞典。由于1/4的領土在北極圈內,“冰天雪地”成為一大景觀。也由于冰川的作用,形成6萬多個大小湖泊,享有“千湖之國”的美稱,和“千島之國”的挪威各領風騷,相映成趣。芬蘭的森林資源在北歐名列榜首,70%的國土都被郁郁蔥蔥的森林所覆蓋。得天獨厚的環境,使芬蘭成為全球國民最長壽的國度之一,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幸福指數很高。
然而,芬蘭在歷史上曾經飽受欺凌,多災多難,先是受瑞典統治長達600多年之久,18世紀初,俄國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發動了對瑞典的戰爭,1709年,在波爾塔瓦擊敗瑞典艦隊,奪得了大片土地后,又將芬蘭變為俄國的一個附屬國。
或許是長期受壓抑,被奴役的原因,芬蘭歷史上未出現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但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西貝柳斯,和挪威的音樂家格里格常常排在一起,為19世紀顯得有些寂寥的北歐星空平添幾縷璀璨,幾束光芒。
1865年,西貝柳斯出生于芬蘭的海門林納,他從小學習鋼琴、小提琴,夢想成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19歲如愿進入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大學畢業后,又赴柏林、維也納進修,學習作曲理論。1891年回國后,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從事創作。西貝柳斯的才能和興趣主要表現在管弦樂方面,其作品獨樹一幟。他所崇拜的偶像是貝多芬,受這位“樂圣”的影響,西貝柳斯的音樂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濃濃的民族特色,既有富于英雄氣概的激昂音符,也有表現田園風光的柔曼旋律,題材多樣,風格迥異。其代表作品是交響詩《芬蘭頌》,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同時,他還創作了七部交響曲、四部交響傳奇曲、多部小提琴協奏曲,交響詩《薩加》,憂郁圓舞曲,弦樂四重奏及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配樂;此外,還有大量的鋼琴曲、歌曲等。
1900年,他的《芬蘭頌》首演,深沉凝重的序曲,引出了抒情悲嘆的主題,隨著樂曲的變化,情緒趨向高昂,充滿戰斗的激情,最后以輝煌壯麗的尾聲結束。這部世界著名的音樂作品,將芬蘭人民經歷的苦難,抗爭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融為一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音樂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如我們的《太行山上》《延安頌》《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救亡的歌曲一樣,《芬蘭頌》也激起了芬蘭人民高漲的愛國熱情,為反對沙俄入侵,爭取民族獨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西貝柳斯是音樂家中的長壽者,活了92歲,1957年在他隱居的艾諾拉別墅去世。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音樂家,赫爾辛基每年舉行一次“西貝柳斯音樂節”;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也以西貝柳斯命名。最引人注目的是,赫爾辛基還建造了一座西貝柳斯公園,園內樹立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銹鋼管組成的紀念碑,仿佛一架巨大的管風琴。這是芬蘭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圖南的作品,在一天之內就建成了這座氣勢恢宏的紀念碑,每個鋼管的處理都表現了不同的工藝,堪稱大手筆、高速度。在管風琴旁,雕有西貝柳斯碩大的頭像,英俊而威嚴,是他中年時代的形象。
一個音樂家,只要熱愛祖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我看到西貝柳斯公園內游人如織,膜拜者絡繹不絕。不見得這些人都愛音樂,但我相信,他們都有一顆熱愛祖國,渴望和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