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進程與制造業綠色發展
- 揭筱紋 邱璐 蘇蓉佳 陳艷
- 1499字
- 2020-11-12 18:13:10
1.3.2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23]。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復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生態發育過程;“型”指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轉型,環境保護也需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24]。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它并非僅是城市面積的擴大及人口比例的增長,更多強調在各個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包括產業支撐、生活方式、社會保障、人居環境等;通過綠色生態城鎮建設、產業間和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更好地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如圖1-19所示。

圖1-19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第一,新型城鎮化必須實現綠色生態城鎮建設。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尖銳。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均占全球的7%,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比分別為4%和2%,這些能源和資源正支撐著全世界21%人口的城鎮化。城市消耗85%的能源和資源,產生85%的廢氣,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一定程度上決定于我國選擇何種城鎮化發展方式[25]。由于我國城鎮化及區域經濟發展受資源與環境的約束日趨增強,城鄉建設模式亟須轉型,城鄉建設規劃必須在深度融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依據城市標準,對各類污染物進行嚴格處理與控制,擴大綠地與林地面積,增強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建設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宜居生態、集約發展的綠色家園。為此,我國正先后開展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綠色生態城鎮(綠色生態示范區)、綠色居住區、綠色基礎設施、特色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探索和引導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第二,新型城鎮化是各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當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尚不均衡,且各城市在產業布局與配套、資源消耗與存儲等方面不夠協調,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同大部分中小城市相比,在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等方面遙遙領先。新型城鎮化要求在加快東、中、西部地區均衡發展的同時,以資源環境為基礎合理緊湊布局城市空間,有效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推動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共同繁榮。
第三,新型城鎮化是產業間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城鎮化進程離不開產業支撐。由各產業增加值及帶動就業的數據可知,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已成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優于工業。新型城鎮化還要從城鄉分割的現實出發,發揮現階段工業的引領作用,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此外,由于各區域自然條件與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必須根據各地不同的資源特征、區位優勢、產業與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因地制宜,調整優化城鎮產業布局和結構,合理設定與城鎮發展相匹配的產業邊界,促進各地區城鎮經濟轉型升級,擴大中小城鎮就業容量,實現產業間協調發展。
總之,新型城鎮化是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整個過程的一種發展模式。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將綠色發展理念植入城鎮建設、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模式等多個方面,以增加城鎮就業、改善人居環境、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加強權益保護為重點,合理確定城鎮人口邊界、產業邊界及城市綜合承載力,有效實現從“速度”的城鎮化到“質量”的城鎮化、從“規模擴張”的城鎮化到“品質提升”的城鎮化,促進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實現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