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研究:以有機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
- 譙薇
- 7128字
- 2021-04-19 17:14:40
上篇 新經濟時代的有機農業發展研究
第1章 有機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發展意義
1.1 有機農業的定義
有機農業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10年代初期,美國農業部出版了著作《四千年的農民》,總結了中國農業長盛不衰的經驗。英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艾爾伯特·霍華德深受其影響,在《農業圣典》中創新性地提出了有機農業的思想。他倡導發展有機農業,通過動植物廢棄物的循環使用,生產健康優質的農產品,實現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國內外學者們從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等不同角度對有機農業進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如下:
歐盟認為,有機農業是指在農作物及畜禽的培育過程中,采用輪換或間歇的土地耕作方式,在種養殖過程中避免化學物質的使用,盡量使用有機肥料或天然礦物質增肥,以此提升土壤內微生物的含量,同時利用自然的方法控制雜草與病蟲害。
美國農業部認為,有機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化學藥劑的投入量,確保整個生產環節基本不攝入合成藥劑,通過土地輪作、農作物及畜禽等廢棄物和排泄物的循環使用,生物天敵的引入,有機肥料的投入等方式,有效增強土壤的活性,同時避免化學藥劑引起的環境污染,生產出健康優質的農產品。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認為,有機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管理系統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天然、生物、健康的培育方式,保持系統內生物的多樣性,同時通過廢棄物及排泄物的循環利用以及有機肥料的投入,避免化學藥劑對環境的污染,形成農業生態循環的管理體系。
國際有機農業聯盟(IFOAM)是一個非營利性的世界性組織,認為有機農業是改善自然環境、有益社會整體利益及保持經濟友好健康持續發展的生產體系。它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健康、生態、公正、關愛的原則,將傳統耕作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選用適宜的耕作方式,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運用天然及生物的方法控制病蟲害,以此實現農業的健康生產、生態循環及可持續發展。
曹志平(2010)認為,有機農業是指嚴格遵守有機農產品標準體系,在農產品培育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中,完全不添加任何含有化學成分的藥劑及合成基因產品,采用輪作間休、廢棄物循環利用、生物誘劑等物理及自然方法,增加土壤中礦物質的含量,減少化工產品生產及消費造成的環境破壞,是現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姜春云(2010)認為,有機農業指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含有任何化學成分的物質或者其他不利于環境保護和身心健康的生產資料,通過使用有機肥、廢棄物的循環使用來保持土壤肥力,利用生物或物理的方法控制病蟲害的生產方式。
本書選擇采用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對有機農業的定義,即有機農業是指遵照特定的農業生產原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1.2 有機農業的特征
有機農業具有標準的規范性、產出的高效性、生產的惠民性及發展的可持續性四個方面的特征。
1.2.1 標準的規范性
有機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標志之一,即有機農產品的產出各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中需要按照相關規范執行,做到生產有技術指導,投入有使用準則,加工有步驟規范,產品有特有標簽,經營有認證監督,進而促使有機農業的生產和管理標準規范化。標準的規范化不僅能夠保證最終產品健康、優質、無害,而且有利于消費者掌握產品的培育信息,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同時,上述規范不能一成不變,需要根據生產現狀及技術更新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滿足生產、加工、銷售及配送的新需求。有機食品的生產領域有相對完善的標準規范,對于生產基地選擇、技術標準、培育條件、產品標簽、監管方式,以及土壤種養殖的基本條件、農業基礎設施的布局范圍、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大氣及水質的安全標準等都有相應的規范。
1.2.2 產出的高效性
有機農業是一種有效地結合了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它以自然農耕為基礎,運用創新農業技術,形成產業化的運作模式,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它不僅提升了傳統農業的農產品產出量,而且減少了傳統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吸收了現代農業的先進技術,使得有機農產物較普通農作物顯著增產,同時品質優良,價格效益明顯。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與韓國金海市峰下村達成合作建設有機水稻示范基地協議,在立崗鎮蘭光村及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共建有水稻示范基地,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先進示范效應明顯。2014年,賀蘭縣有機水稻種植面積突破千畝,總產量達到了26.54萬公斤。在農作物的培育過程中,利用堆制生物有機肥、田螺除草、生物誘劑等物理方式,使得有機水稻畝均產值是普通稻田的5倍。同時,產品質優、營養豐富、健康安全,市場售價達到了每公斤80元,遠超出市場平均水平。又如,山東省章丘市的鮑家有機蔬果是國內著名的有機品牌,它的各種有機芹菜較普通芹菜的價格優勢明顯,有機芹菜芯的價格為30元/公斤,特級芹菜芽的價格為180元/公斤,畝均收入1.5萬元,比普通芹菜高4倍多。
1.2.3 生產的惠民性
有機農業相對于現代機械農業而言,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方式,產出過程中需要較多的勞動力,有利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同時,有機農產品銷售價格較高,有利于提高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眾多學者研究發現,在相似的外部環境條件下,果蔬類的有機農產品中部分礦物元素、維生素C及酚類次生代謝產物的含量在統計學上是顯著高于常規農產品的,而硝態氮類有害物質的含量低于常規農產品。美國羅德爾協會研究有機耕作時發現,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化學工業品產出,同時土壤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高,有利于降低空氣中的碳排放量。法國食品安全局研究發現,有機蔬菜中除了含有較多的鐵質、鎂元素及其他微量營養素外,也含有較低量的硝酸鹽。江西省萬載縣較早推行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合理抓住農業發展轉型的契機,2014年全縣有機農業總產值達20億元。通過發展有機產業,該縣糧食生產獲得比原來多60%的收益,有機蘆筍畝產值達到3萬元,凈利潤達到2萬元,有機毛豆每畝凈增收1200多元。有機產業的發展使該縣2014年有機產品種植戶人均增收2000多元。
1.2.4 發展的可持續性
有機農業強調在農作物種植及畜禽養殖過程中,通過使用農作物及畜禽廢棄物循環使用的天然肥料代替化工生產的傳統肥料,以及利用引入天敵或生物誘導劑的物理方法代替化工農藥,一方面節約了農業資源,另一方面優化了生態環境,這樣的生產方式實現了資源的循環使用,保證了發展的可持續性。江蘇省句容市合理利用畜禽的廢棄物,如將豬、雞、羊等排泄物經過加工或發酵,一部分處理成為農作物的天然肥料,另一部分轉化為沼氣發電的原料,既減少了化學藥劑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又降低了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收益。山東省金鄉縣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一方面,當地政府鼓勵生產企業與生物科技研發企業深度合作,如與山東寶來利來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出青貯技術,解決了大蒜秸稈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另一方面,利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將農作物的廢棄物有效地轉換為農作物使用肥料,增強了土壤的肥力,減少了化學藥劑引起的環境污染,實現了資源效用的最大化。2014年該縣9.5萬畝小麥秸稈、8.63萬畝玉米秸稈還田率達到96%以上,實現了秸稈零焚燒。
1.3 有機農業的相關概念
1.3.1 綠色農業與有機農業
從農產品生產的標準規范來看,綠色農業的生產標準沒有有機農業嚴格,主要在于生產過程中對于含有化學成分的生長調節劑、添加劑以及激素等并未明令禁止。綠色農業包括休閑觀光農業、都市農業、黑色農業、景觀欣賞農業、菌類農業、白色農業等。它的產出品主要包括三類: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認為,綠色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堅持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發展的目標,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引入創新農業技術、先進生產器械及領先的管理方式,嚴格執行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保證農產品健康與安全、資源效率最大化、整體效益最優化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1.3.2 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更多的是指一種創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而生態農業更多的是指一種農業生產綜合體系。我們通??梢詫⒂袡C農業看作是生態農業內涵之下的一種生產方式,是生態農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表現形式。
生態農業是相對石油農業提出來的概念。區別于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嚴格的標準體系,生態農業主要是基于生態經濟發展原則的農業發展模式。我國的生態農業通常是指在合理利用資源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基于生態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等基本理論,充分運用新型農業技術及系統運營的思想,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因地制宜地規劃及管理的農業生產體系。國外生態農業通常是指在某種農業綜合系統下,農業生產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低消耗、收益顯著,同時在這種體系下,不僅能夠有效增加農產品產出量,增加農業的綜合收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護及改善生態環境。
從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國外生態農業的內涵與有機農業基本一致,而我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控制標準不同,生態農業強調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可以允許適當的無公害農藥和化肥的投入,而有機農業嚴禁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二是規模要求不同,生態農業強調以縣為單位或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便實施整體調控,提高綜合效益,而有機農業重視小型化;三是種、養殖條件要求不同,前者更重視更高層次的新的生態平衡,通過修復及維持自然環境水平,促進該綜合體系的周期輪回,而后者更多強調自然環境的持續不變。
1.3.3 低碳農業與有機農業
低碳農業是指為了減少化學污染及生產健康食品,在農產品培育過程中嚴格控制化學藥劑、激素、生長調節劑等合成化工產品的使用;同時,為了發展低碳經濟,保證生物的多樣性,鼓勵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及生產。通過以上方法,促使整個產業鏈實現低損耗、低釋放、高輸出。低碳農業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模式:有害投入品減量、替代模式,立體種養節地模式,節能模式,三品基地模式與清潔能源模式。
低碳農業主要是從碳排放量的角度去考量生產的規范性,提倡追求低耗、低排、低污的生產方式,從依靠傳統能源發展的高碳模式轉向依靠新能源發展的低碳模式。低碳農業不僅強調化學藥劑的嚴禁使用,而且注重清潔能源以及碳排放;有機農業則可以看作是一種低碳農業過渡模式,主要側重于通過禁止化學肥料及農藥的使用,保證食品的健康安全。
低碳農業追求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一方面減源,即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使用新能源及清潔能源,減少農產品產出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固碳增匯,嚴格控制農業用地面積及執行農產品生產標準,健康的發展模式不僅可以保證自然資源天然的固碳能力,而且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進而實現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1.3.4 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與無公害食品
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與無公害食品三者最本質的區別在于農產品產出過程中含有化學成分用品的投入量。
有機食品一般是指在生產與加工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健康食品。
無公害食品是指農產品的培育基地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標準,農產品產出的育種、培育、生產及加工等全過程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規范準則,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農業攝入量,產出的農產品經專門的機構認定及審核,允許其在農產品標簽上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產品。廣義的無公害農產品包括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等。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是我國當前農產品市場中對食品生產的基本要求,以此保障農產品的健康與安全。
綠色食品的生產標準及規范較無公害食品更嚴格一些,通常指農作物的產品與原料產地生態環境優良,生產、加工的過程符合國家規定的綠色食品質量及衛生規范,對產出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及把控,并經過專門機構的認證與監督,在農產品的包裝上貼有專有標識的優質農產品及相關附屬產品。我國的綠色食品通常分為兩個等級,即A級和AA級。兩者執行的生產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是否允許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含有化學成分的生產資料。A級是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允許限量化使用;AA級是禁止使用任何上述產品,主要通過物理及生物等方法來培育土壤及控制病蟲害,以此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及保證農產品的安全。AA級綠色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有機食品,規定農產品產業鏈各環節中嚴禁使用農用藥品、飼料添加劑、合成基因原料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成分。
1.4 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意義
1.4.1 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
現代農業的生產者為了取得農產品的高產出與高收益,在農產品的產出過程中大量使用含有化學成分的生產資料,如利用農藥控制病蟲害、用生物合成基因的產品作為原料或添加劑、使用生長調節劑或激素來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等。大量化肥及農藥的投入破壞了農業自身的生態平衡,使得土壤中微生物及礦物質的含量降低,土壤自身固碳能力及肥力下降,導致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以及環境污染問題,難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禁止使用任何含有化學成分的生產資料,提倡農作物及畜禽等排泄物的循環使用,鼓勵新能源及清潔能源的普及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化石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利用物理及生物的方法培育農作物及控制病蟲害,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增加土壤的活性物質,有效維持和改善生態環境。因此,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克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弊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4.2 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
一方面,發展有機農業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增加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以及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禁止化學藥劑的使用,提倡農作物及畜禽等排泄物的循環利用,產出的有機食品健康優質、營養豐富,有逐漸擴大的市場需求量。同時,有機食品價格明顯高于普通產品,銷售額隨需求量增大會日益增長,從而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有機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投入,發展有機農業可以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緩解農業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的就業壓力,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4.3 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提供安全食品,維護人類健康
隨著城市化及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傳統農業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較多地投入了含有化學成分的藥劑及基因合成產品,導致農作物及畜禽中殘留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一旦進入人體就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而有機農業生產受到全程質量安全控制,從業者要遵循有機產品的標準認定、質量檢疫檢測、質量認證等各項法律法規,如此嚴格的管理和控制體系有利于保證有機農業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1.4.4 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促進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鄉村產業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注重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多重提升,引進創新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我國十分重視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規范以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道路,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協調推進”。但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眾多問題,必須解決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帶來的遺留問題,才能逐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在傳統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方式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農業從業人員收入整體偏低、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等。總體而言,我國城鄉產業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下:
一是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單一,產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
當前我國的鄉村城鎮化發展模式較為單一,鄉村發展大多表現為盲目的城市擴張,追求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未能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鄉村產業發展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政府過多重視綜合發展指標,未能對鄉村進行合理的產業定位以及產業布局,造成城鎮化發展中農村產業建設的問題,阻礙了鄉村的工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未能有效利用當地特色資源推動區域特色鄉村產業發展,導致了鄉村產業建設趨同。
二是鄉村產業建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舊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下,政府的財政投入大多集中于城市周邊的城鎮地區,對于農村的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投入較少,加之農民本身經濟能力有限,導致鄉村產業建設基礎設施遠遠落后于城鎮地區,農民難以享受均等公共服務,如垃圾及污水處理設施缺乏,交通道路投入不足,未能對農戶宅基地及能源結構進行適度改造等。上述現象表明我國鄉村產業建設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導致農村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與城鎮化地區差異明顯,影響了農村工業化水平的提升。
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促進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鄉村產業建設。有機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發展模式,是推進鄉村產業建設的有效途徑。首先,各級政府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制定合理的有機農業發展規劃,創建多樣化的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引導鄉村健康、有序發展。其次,培育鄉村特色有機農業,延長產業鏈,盡量做到產域融合,實現城鎮化發展與產業發展同時兼顧,帶動鄉村有關產業的聯動發展,使得產業集聚效應和財富效應有效發揮,提高資源的合理配置效率。第三,政府通過加大鄉村有機農業發展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并建立專項發展資金,制定相關建設方面的優惠政策,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為有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保障,促進有機農業發展,且有利于引入有機農業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帶動當地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推動農村工業化與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