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集聚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模式
- 朱德亮
- 2494字
- 2020-06-30 15:27:46
前言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這些財富的結晶構成了人類所獨有的文化瑰寶。當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指標已經不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唯一指標。文化競爭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競爭力,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
文化軟實力在人民社會生活和國家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文化建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僅消費水平提高,而且文化素質也顯著提高。旅游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這些先決條件為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旅游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已經成為一個共識,并且已經上升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其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單純的觀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再到體驗式旅游。旅游活動的內涵被不斷擴展,涉及的活動不斷增多,形勢不斷多樣化。旅游業是一個綜合型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不斷融合,為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生機。
文化旅游是具有較高知識含量的,并且能夠有效提升旅游者的文化素質修養的一種新興的旅游產品,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很廣,包含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通過文化旅游活動,旅游者可以了解和學習到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了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人文思想。旅游作為文化的一種采集渠道,促進了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在被各個國家和地區所重視。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標志著世界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標志著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1年,我國已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一批518項、第二批510項、第三批191項,第四批153項,合計達到1372項。共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類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活動都具有文化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是融文化產業、旅游業于一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并重的新型復合型旅游。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為出發點,單純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產業開發有機結合的產物。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受到世人關注,以及旅游活動作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各地出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量聚集的景區,以及相關的配套產業鏈,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也呈現出產業空間集聚的現象。以成都市為代表,成都市形成了一批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經營企業為核心,社會其他各類企業為其提供支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型景區。成都市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是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錦里、寬窄巷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的景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空間集聚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目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研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出現的產業集聚現象,鮮有學者進行探討。
針對這種現狀,本書研究的重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本書的研究內容是在產業集聚理論的視角下,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空間集聚現象,分析其形成的動因和競爭優勢等,總結其發展模式。
本書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導論”。本章敘述了全書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對象——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并闡述了本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概括了本書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闡明了本書的創新點。創新點一:研究視角的創新。創新點二: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回顧了產業集聚理論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幾位主要的產業集聚理論學者的研究,梳理了前人關于產業集聚的概念和內涵的研究。
第二章“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理論基礎部分介紹了集聚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內涵;介紹了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的“鉆石理論”的主要內容;介紹了游客體驗理論。第二節界定了研究的相關概念。
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現狀進行論述的。簡要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簡述了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討論了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的現狀。
第四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性質與動因”。本章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性質和動因,深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認識和理解。
第五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本章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部分。從現象入手,透過本質,總結描述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的六大特征;以邁克爾·波特的“鉆石理論”為理論基礎,詳細分析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競爭優勢,建立起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競爭優勢“鉆石模型”。結合了前面章節對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研究,總結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
第六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游客感知效應”。本章是問卷調查的分析研究,以成都市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為實證研究的調查對象,對景區內的游客滿意度及興趣點等問題進行探討。從游客感知角度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的正負效應。
通過本書的研究,希望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集聚現象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貢獻,同時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書在出版上,也得到了“海南師范大學學術著作出版資助項目”的支持,在此特別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