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分豬
- 杜鵑記
- A元霜
- 2747字
- 2020-06-20 09:34:33
冬月很快就結束了,聽說布承學對趙秋蘭十分疼愛,小夫妻恩愛得很,人人都說趙家和布家這門親事真是天作之合。
臘月里,農事漸少,范家人正合計著殺年豬的事情,范家養的豬肥了,懶洋洋地躺在豬圈里睡覺,打著呼嚕,十分悠閑,范寧見了,就道:“好肥的豬!”
范思勉笑道:“也該是殺年豬的時候了,今年咱們家的豬養的肥,若是像往年那樣三家人分剛剛好。”
秦氏道:“王大娘前些日子就說了一起殺豬的,布家嬸子卻沒支聲,怕是另有打算。”布家怕是因為布大郎夫妻的婚事記恨到如今。
顧氏道:“哼,她那人歷來小心眼,只怕要恨我很久,這件事情她只以為我暗地里使壞,背后的曲折有怎么會有人跟她說起。”
范思勉道:“母親為此事平白受了委屈,布家卻一無所知,只是現如今他們夫妻恩愛,咱們不好再提起,承學的婚事也算是一波三折,幸而如今喜結良緣,也算是美事一樁。”
顧氏道:“哼!我如何不知,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如今人家新婚,這事不能再提起,只是我這口氣實在難消。”
范寧心想,主要還是家里太窮,還要與別人分豬,再肥的豬三家分了也很少,這肥豬都是到地里割些草來喂的,長得慢,范家這頭豬養了兩年才有了一百七八十斤,在青山村算是肥豬了,只是比起前世的那些肥豬來說還是小了,若是能費些功夫勤快些,以后肯定能養出更多的豬。就道:“我能吃好多!咱們兩家分還能多吃點肉”
秦氏好笑:“咱們家如今隔一旬也能煮肉吃,你怎么還如此饞?”每隔一旬能吃上肉,已經算是青山村的中上水平了。
范寧道:“肉肉香得很,吃了長得快,以后就可以割草養肥豬。”每隔十來天才能吃上肉已經很慘了,更何況這所謂的吃肉只是割了一塊小兒拳頭大小的臘肉,加滿滿一鍋水燉了,每人也就能喝上兩碗肉湯,再吃上兩片兩尺寬的肉。
范思勉見女兒饞兮兮的,摸了摸她的頭,道:“這幾年地里收成還行,我在學堂里的束脩也漲了幾百文,咱們兩家分也好,以后能多吃些油葷。”
顧氏雖然有些火大,卻是個十分講道理的人,道:“布大娘這人素來不好相處,只是布奶奶為人十分和氣,當初咱們家來到此地,人生地不熟,又于生計上十分艱難,她幫襯我們很多,你小時候,她也帶過你,當初就是她說同我們家拼年豬的,可如今她年紀大了,漸漸不管家中之事,若是咱們不問她家,確實不好”
秦氏道:“如今已經臘月十三了,村里大多數人家都已經殺了豬,今日正好有空,不如兒媳去當面問一問,也算盡了禮數,她家若是不愿,咱們再找其他家商量。”布家這樣必定是不愿一起分豬了,此事到底不好由婆婆出面,免得落了面子,只是一想到要去布家就可能見到趙秋蘭,秦氏就覺得心里不舒服。
范寧心里有些惋惜,道:“豬啊豬,你若能一年長成就好了。”
范思勉道:“越發著魔了,哪家養豬不是兩年以上才能殺的。”
顧氏道:“咱們家只能割了豬草喂它,泔水里半點油腥也無,若是些富戶人家,舍得喂點糧食的,一年就可以長成了。”
范思勉心想,母親說的定然是京城里的富足人家,雖然母親很少說起當初京城里的日子,但范家是醫藥世家,父親范筠是太醫,家里的生活少說也算得上溫飽,只是這祖傳的醫術,為范家帶來了錢財和名聲,也將范家打入地獄,爺爺死在獄中,哥哥范思勤早夭,所以他寧死不學醫,覺得風險太大,還不如偏安一隅,當個教書先生。
范寧不知父親心里所想,道:“等我長大了,每天都喂豬,咱們家以后能每天吃肉就好了!”
顧氏嘆了口氣,看孫女兒這么饞肉,就對秦氏道:“今日燉塊臘肉吧,咱們也七八天沒吃肉了。”
秦氏應是
一家人美美喝了肉湯,鍋里還剩下半鍋湯,秦氏將臘肉撈起,準備摘些菜晚上煮了吃,午飯過后,秦氏收拾好碗筷,去了布家,顧氏收拾了衣服出來在廂房里縫補,這些麻布衣服質地粗糙,卻耐磨,很適合農家人,麻布的發明可以說是底層人民的福音。
不多時,秦氏回來了,道:“布大娘說是今年新娶了兒媳婦,家里添了人口,肉食就有些不夠,不好委屈新媳婦,今年就不和我們兩家分了。”
顧氏道:“哧!不過多了個媳婦,能添多少油水?罷了,她家既然不愿,我們再和王大娘家商議商議。”
范寧問:“她家和誰分?”
范寧雖然小,但總是很有主意,范家人已經習慣了,有時候都會忘記她只是個孩子,秦氏回道:“說是和田家。”頓了頓,又道:“以往田家都是和村長家分,今年村長勞山家說要自己殺一頭,田家和布家倒是剛好湊得成,不過我也見著了田家的豬,比咱們家的小。”
范寧想到了那日喝完喜酒回來時聽到的話,心想難不成趙秋蘭還真的安心做了好媳婦,趙氏那么討厭葛氏,倒沒遷怒到趙秋蘭身上。
顧氏則道:“勞山如今越發得意了,竟然能自家殺一頭豬,除了張朗家,怕也只有他家了。”
秦氏點頭:“常言道縣官不如現管,不過勞山這村長當得還算不錯,并沒做過什么欺壓鄉親的事,他又擅長人情往來,發家致富不奇怪,只是羅氏竟然也舍得。”
范寧道:“若是拿來送禮當然舍得,自己怕也舍不得吃,連阿花都舍不得喂呢!”
婆媳倆聽了哈哈大笑。
范家同王大娘家商議,王大娘表示自家要不了那么多肉,想想也是,王大娘做媒婆,自然有人送她謝禮,其中肉蛋就有不少。
臘月十五,兩家人殺了豬,一百七八十斤的豬宰殺好只有一百三四十斤左右,王大娘家要了五十斤,還剩下九十多斤,王家已經很夠義氣了,按照往常的份額只消分四十來斤,秦氏望著豬肉發愁,顧氏就道:“不打緊,不過就是多了四十斤肉,咱們費些鹽巴,全做成臘肉,自己多吃一些,二郎人情往來送上一些,也就差不多了。
范思勉有些不贊同:“我怎么能送臘肉呢,送臘肉顯得俗氣,我是拿不出手的。”他覺得自己是個讀書人,拿出臘肉送禮實在有失斯文。
顧氏道:“那你覺得什么拿得出手,這送禮的物件哪樣不要買,家里這么多肉,都可抵一大筆銀錢了。”
范思勉道:“讀書人之間來往都是送些筆墨紙硯,不興送臘肉。”
顧氏來氣:“讀書人就不吃喝拉撒嗎?讀書人就不吃肉嗎?一條臘肉多少錢你知道嗎,你花錢去買那些筆墨紙硯還不是要花銀錢。”
范思勉不敢接話
范寧見了,道:“送臘肉不方便攜帶,不如做好了飯食請他們來吃,嗯,咱們家的紅梅開得好,不如請了來賞花。”前世,單位里各種酒局飯局少不了,常言道,感情都是飯桌上談出來的,吃飽喝足了,心理生理上都比往時愉悅,想談什么都更容易些,她相信這種道理同樣適合古代人,要不怎么項羽要請劉邦赴鴻門宴,曹操試探劉備時要青梅煮酒呢,還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范思勉眼睛一亮,心想倒也有人請好友到酒樓吃飯的,只不過貴了些,他一直不怎么舍得,道:“再把菜色做好看些,辦個賞梅宴倒是風雅得很。”
秦氏見女兒一句話緩和了婆婆和丈夫的劍拔弩張,覺得女兒鬼點子真多
顧氏則心里嘖嘖稱奇,她自小長京城,自然知道酒桌上最好人情往來,商人之間談的是生意,官員談的是仕途,文人墨客則談些高雅之事,也有請到家里小聚的,更加顯得情深意重,沒想到寧姐兒竟然懂這些,她覺得這不是孫女胡謅的,孫女的表現實在不像一個小孩子,那她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