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心靈的目標

心靈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任何的心靈活動均指向一個目標。這說明,心靈是一個包含了諸多行動力的集合體,而絕非一個靜止的個體;這一集合體中的所有行動均由一個原因所引發,均是為了達到一個相同的目標而努力的。實際上,心靈努力想達到的這個目標便是適應其自身所處的環境,而這一目標是深藏于我們所有人內心世界中的目標,我們內心世界的所有活動均在此目標的牽動與指引下進行著。

心靈的目標決定著人的心靈活動。如果缺少一個始終存在的目標來對人的心靈世界中的一切活動進行規定、延續、修正并指引,那么人就無法思考、感受、渴望、夢想。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心靈設定目標,原因在于這可以讓其適應環境并對環境做出適當的調整,這就像我們在此之前討論的那樣,于人類而言,其肉體和心靈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適應環境、尋求安全感。因此可以說,我們要想讓心靈持續向前發展,就一定要設定一個終極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一個可以激發生命活力的目標,而且其本身必須具備持續變化與靜止不變二者統一的特點。

由此意義可知,就本質而言,我們一切的內心活動均在為未來的某種處境做準備;可以說,除了一股向著某個特定目標前進的力量,我們的心靈中可謂再無他物。所以,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心靈的一切表現形式均指向相同的目標。

當我們對世界、對人性獲得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倘若我們還明確了一個人的目標,那么我們就一定可以將此人諸多行動和表現背后所隱含的意義挖掘出來,進而明白此類行動和表現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其目標,我們甚至還可以預測此人為了實現目標會采取何種行動,這就如同我們將石頭扔到地上時能事先知道其墜落軌跡一樣。

當然,相比自然法則,心靈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領域,我們絕對不可能如同預言石頭的墜落軌跡一樣去預測心靈的任何活動,原因是心靈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始終處于變動狀態的目標。不過可以說,倘若一個人擁有了這樣一個確定的目標,那么其任何一個心理傾向均會在某種強迫性力量的驅使下自覺地去追求此目標,這就如同此人在無形中受到一條自然法則的支配、指引一樣。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著某種可以支配心靈的法則,不過那均是一些人為的法則。若是有人聲稱自己可以拿出充分的證據來證明存在著絕對客觀的心靈法則,那么此人必定是被表面現象蒙蔽了。

換言之,當一個人確信環境擁有決定作用且不可改變,那么就能說明此人是在自欺欺人。舉個例子說明,倘若一位畫家聲稱自己打算畫一幅偉大的畫,那么大家順理成章地會認為其一切行動和表現均應圍繞此目標,認為其將采取一系列必要的行動,而任何行動最終一定會為實現畫畫這一目標而服務。當然,大家如此考慮也是情有可原的,原因在于整個過程是那么順理成章,就如同自然規律一樣。不過,問題是,他真的可以畫出這樣的一幅畫嗎?

自然界和心靈世界均擁有其獨特的法則,但自然界的法則和心靈的法則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這一點相當重要,任何和自由意志相關的問題均要遵循這一原則。如今,人們已經就一個問題達成了普遍共識,即人的意志并非自由的。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倘若人的意志糾纏或限定于某個目標上,那么其行動必定會受到束縛。人和宇宙、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相當密切,如果這一點得到確證,無疑會對目標發揮決定性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心靈就會給人一種受制于某些嚴格的法則的感覺。不過,若一個人否認自己與社會存在任何關系,并且堅決地站在社會的對立面,或者于現實人生的做法或提議均持反對態度,那么于此人而言,任何這些看上去好像真實存在的法則都會失效,相反,由其新目標所決定的新法則則會取而代之。

同樣,當一個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時,當他打算將自己和同類的感情切斷時,那么他就不會再受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約束了。總之,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確定無疑的結論,即一旦確立了一定的目標,其相應的心靈活動就會隨之出現。

反過來說,完全存在根據一個人當前的行為而將其目標推斷出來的可能性。這樣做相當有意義,原因在于對自己的目標了如指掌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而且,就專業技術角度而言,倘若想對此類人深入地了解,必須要采用依據其行為推斷目標的做法,而且這是所必需的程序。當然,這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會蘊含相當多的意義。

不過,我們倒是有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即擷取此人的許多行為用圖表的形式進行比較,例如先將此人的某一種態度確定下來,然后再將符合這一態度的兩種行為找出來,接下來圍繞兩個點分別標示這兩種行為,將這兩個點連接起來之后,時間上的差異就會借助于曲線的形式呈現出來。借助于這一方法,我們可以對一個人的人生獲得直觀的整體性認識,進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此人。

一個人成年后的生活方式和其兒時的生活方式是一脈相承的關系,那么如何找出二者之間的聯系呢?為了說明此問題,我們接下來會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位性格極具攻擊性的三十歲男子,其人格發展方面的一些障礙并不曾影響其事業的發展,相反,其事業發展成績斐然。后來,此人因極度抑郁而前來就診。他抱怨自己無法專注地工作,更是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他還聲稱盡管自己訂婚了,不過對將來的生活依然沒有絲毫的信心。除此之外,他的嫉妒心相當強,而這不僅讓他備受煎熬,也造成他與未婚妻的關系瀕臨破裂。可事實是,他的嫉妒均是無緣無故的,因為其未婚妻在他人眼里是完美無瑕的。于是,結果就是,造成他對未婚妻強烈懷疑的問題其實源于其自身。

我們在生活中或許經常會遇到此類人,他們在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倘若發現自己被對方深深地吸引住了,就會對對方采取一種攻擊性態度,進而導致他曾企圖建立的良好關系破滅。而這一男子就是此類人。

現在我們就按照此前所講過的方法來將此人的生活方式圖表繪制出來,具體步驟為:將其人生中的一件事情找出來,與此同時設法將其當前的態度和這件事聯系起來。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找的那件事情可以根據此人最早的童年記憶獲得,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對于童年記憶到底存在怎樣的價值是無法說清楚的。而這位男子最早的童年記憶是這樣的:年僅四歲的他與母親、弟弟三人來到一個市場。那里擁擠不堪,亂糟糟的,無奈之下,母親只好將其抱了起來,不過很快母親就發現自己原本想抱的是弟弟,于是將他放下,又將他弟弟抱起,結果他就被人群擠來擠去,心慌意亂,無所適從。

我們曾依據其對現狀的抱怨推測出,此人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受寵愛,也無法忍受他人受到寵愛;就其所講述的童年記憶中,我們也獲得了同樣的性格特征的推斷,這就證實了我們此前的推測。當我們向這位病人解釋清楚現狀和童年記憶之間的聯系后,他恍然大悟,馬上就清楚了自己的問題根源。

人的一切行動均會指向一個目標,而這一目標則由其從兒時的成長環境中得到的那些影響和印象所決定,即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年幼的他會因為這些影響和印象形成明確的人生態度和獨特的行為方式。換句話說,即一個人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或稱之為目標,很可能在其出生后的最初數月里就已經形成了。原因在于就算是在如此年幼的時候,人的某些知覺也在發揮著作用,嬰兒身上的愉悅和不適的反應會因為這些知覺而被喚起;這時,雖然嬰兒在表達其自身意志的時候是以最原始的方式進行的,但其心靈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簡言之,即當一個人尚處于嬰兒階段,那些影響其心靈的基本要素實際上就已經確定下來了;無論其以后會受到何種影響,無論其生活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基本要素均恒定不變。

一些研究者確信,早在嬰兒期,成年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就已經彰顯。這種看法是正確的,不過,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錯誤地認為性格得自遺傳。那種認為人的性格得自父母遺傳的觀念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為它會讓教育工作者喪失信心,進而對教育事業造成相當惡劣的影響。實際上,這種性格得自遺傳的說法之所以被一些人接受,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可以用這種說法來為學生教育的失敗找借口,從而輕描淡寫地讓遺傳承擔了學生失敗的責任,而教育者本人則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可以說,這種觀點明顯與教育宗旨背道而馳。

在一個人確立其目標的過程中,社會會對其目標的確立產生極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社會會在兒童內心建立起不同種類的限制,于是兒童得以在各種限制中不斷摸索前進,最終找到理想狀態。這種狀態一方面可以保證兒童本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讓其具備足夠的能力去適應人生。在現實生活中,于兒童而言,到底多大程度的安全才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安全,其實他們自己是心知肚明的。我們在此所說的安全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遠離危險,而是指含義更為廣泛的安全系數,也就是可以保證其在最有利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在兒童看來,此安全系數要遠超其應付日常生活以及順利成長所需要的安全。于是,其心靈就會產生支配他人、比他人優越的傾向,而這是一項新的活動。

和成年人一樣,兒童也存在著將一切對手遠遠地拋之身后的想法。正是由于優越感可以為他們帶來安全感,可以證明他們擁有充分的適應能力,因此他們為了獲取優越感而極盡其所能,并在安全感和適應能力的驅使下早早為自己設定好目標。正是由于內心存在這種強烈的追求,于是其心靈深處就會自然地涌出一股不安定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則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漸強烈。

讓我們來做一個假設:當下出現了某種緊急情況,為此兒童要馬上做出明確的反應。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如果兒童對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失去了信心,他就會竭力逃避困難,為自己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以辯解,而事實上,這種做法正好將其對成就和優越的潛在渴求表現得淋漓盡致。從此之后,一旦遇到此類情形,他們就會避重就輕,不去直面困難。此類人在困難面前的表現大都是畏縮不前,或者是極盡所能地逃避困難,而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出于暫時逃避人生對其提出的種種要求的目的。

我們在這里要格外強調一點,人類心靈的諸多反應并非絕對的或最終定型的反應。換言之,心靈的所有反應的有效性均是暫時的,屬于不完全的反應,因此我們絕不能認為這就是無可更改的最終的答案。尤其是在兒童的心靈成長階段,倘若我們略加觀察就會發現,兒童的心思和情緒變化得相當快,這說明其一切反應僅僅是臨時將其所設想的目標具體化。由此可見,對于兒童的心靈,我們切不可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對于兒童的心靈成長,務必要立足長遠,審慎地看待其傾盡全力希望達到的那個目標,絕不可以將其當下的表現看得過于絕對化。

若我們可以將心比心地去理解兒童,那么就一定可以認識到以下現象:兒童會出于適應生活的目的,為自己樹立一個理想,且其任何行為均圍繞這一理想的實現而展開。因此可以說,倘若想了解兒童的行為動機,我們就一定要換位思考,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余庆县| 紫阳县| 荃湾区| 尖扎县| 连平县| 彭泽县| 密山市| 凌云县| 兴和县| 荆州市| 博乐市| 罗源县| 靖远县| 平武县| 沛县| 中宁县| 定远县| 许昌市| 普宁市| 平利县| 襄垣县| 遂川县| 南城县| 安庆市| 潢川县| 东明县| 通城县| 潍坊市| 苍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 墨竹工卡县| 绥芬河市| 秀山| 通江县| 武胜县| 三明市| 抚松县| 蛟河市| 南投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