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移情與認同
心靈不僅可以感知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事物,而且還可以感知并預測還未發生的事情。這種能力對于增強可自由運動之生物所必需的預見功能相當有益,原因是此類生物會一直遭遇調節適應的問題。我們以認同或移情來稱呼這種能力。在人類的身上,認同或移情不但發展得相當好,而且分布相當廣泛,可以說它遍布于人類精神生活的角落。認同或移情存在的前提條件就是預見能力的必要性。倘若我們需要預見、預先判斷或預測自己在將要出現的某一特定情境中采取的行為,那么就一定要學會利用我們的思想、感覺和知覺之間的交互作用,然后對這樣的情境做出正確判斷。這一行為的重點就在于最終要形成一個看法,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清楚到底是鼓足勇氣靠近新的情境,還是加倍小心地避開它。
我們可以在人們交流的過程中找到移情。這是因為倘若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能感同身受地認同對方,那么就無法理解對方。戲劇就是移情的藝術表現形式。除此之外,如果一個人注意到另一個人身處險境時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股莫名的不安感,這其實也是一種移情的表現。這種移情作用也許會很強烈,以至于就算是不存在危險,人們也會下意識地采取防御行為。我們都知道,當有人將杯子摔碎時,現場的人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如果演講者亂了方寸,無法進行下去,聽眾就會感到壓抑、不自在。尤其在劇院里,我們更容易將自己想象成那些演員,會在心里暗暗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事實上,這就是一種認同能力,它讓我們在行動上和感覺上認為自己好像是其他人一樣,這是我們天生的社會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我們的生命發展依賴于它。事實上,這就是一種宇宙感,它會將我們與所在的整個宇宙的關聯反映出來;同時,它還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特征,從而讓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地對那些我們自身之外的事物予以認同。
如同存在程度不同的社會感,移情能力也存在不同的程度。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兒童身上看到。比如,一些兒童對于玩具娃娃情有獨鐘,就如同這些娃娃是真人一樣,而另一些兒童則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將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拋開,僅關注那些無任何價值或生命的東西,那么個體的發展就極可能徹底停滯下來。倘若不是徹底喪失社會感,只要對其他生物可以感同身受,那么就會令兒童虐待動物的事件消失。兒童會由于社會感和移情能力的缺失而在發展與其他人的關系時,僅關注那些價值微小或根本無意義的東西,僅考慮自己,而對他人的任何情緒漠不關心。倘若這種缺失達到嚴重的程度,那么個體就會徹底拒絕與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