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追空投啦~
- 從星崛起
- 王之山柳蘭
- 2883字
- 2020-05-04 08:00:00
“鐵頭先鋒號飛船將在五分鐘內抵達登陸點上空300千公尺處,請探索者做好接收準備。”
人工智能的提示在鐵人裝甲內置通訊器中響起時,地球人正在回收登陸倉的降落傘。
昨天整個下午都被地球人用來砍伐樹木,加快殖民地的建設,以至于忽略了佳里敦學士要說的第二件事。
回收降落傘可以獲得大量繩索和三張數百平方高密度防水布料。王士先打算拿出其中較小的一張做成倉儲帳篷,至少可以多保存一段時間。
飛船空投下來的器械和物資不可能都搬進登陸艙里去,又不能在外面任其自然銹蝕。放進倉儲帳篷里保存是個相當好的辦法。
“空投物資已發放,請盡快接收。”
聽到這個消息,折好最后一張布料后,王士先便匆匆向湖邊趕去。
與此同時一顆肉眼可見的火紅流星斜斜的穿過大氣層,直奔登陸點而來。
王士先感覺自己只愣了一小會,那巨大的白色箱子就已經一頭扎進了湖里。
“撲~通~”一聲濺起滿天水花。在高溫箱體接觸冷水后,產生了大量蒸汽彌漫在空投箱周圍。
而騰起的巨大水浪甚至給聞訊趕來的地球人免費沖洗了一次裝甲。
“我謝謝你啊,鐵頭。”感受到艦長的沖天怒氣,飛船的艦載人工智能發出了尷尬的笑聲。
“嘿嘿…嘿嘿嘿?”
“嘿你個頭,一邊待著去!”
王士先沒好氣的斥責著。
白色的空投箱周圍已經浮了一圈橙色的應激氣囊,保證裝滿沉重物資的箱子不沉到湖底去。
而且從降落傘的位置飄起了大量紅煙。
“弄些什么花里胡哨的。”一邊嘀咕,王士先一邊確認了手里的射繩槍自動瞄準了目標。
“噗!”
帶著長長的納米纖維繩索鋼制爪頭準確的抓住了空投箱的把手。然后這個體積接近二百立方的大號箱體在強力彈簧絞盤的拖曳下向湖邊靠近。
不管怎么說,開箱子總是讓人感到快樂的。地球人原本有些煩躁的情緒也變得興奮且期待起來。
“咔嚓,咔嚓。”
輸入16位數字密碼,箱體底部的門板自動脫落,直接被王士先扔到湖岸邊的草地上。
“嘿!”王士先搓了搓手,左看右看沒想好從哪里開始。
“就決定是你了,大力。”
被稱為大力的其實是工程機器人,組裝起來以后的完整形態就是有著四條細長機械肢支撐的多用途機械工作箱以及部分適配工具。
“工作狂3型?航空簡裝版,編號EG0112為您服務。”
只要系統完成激活,這臺機器人就可以通過生產商附贈的工作平板電腦對機器人下達指令,安排工作日程。
“組裝運輸機器人,農用機械,高價水泵,以及其他工程機器人。”
“指令確認,正在啟動。”
EG0112邁動四條細長的機械肢走到已經從空投箱內取出的苦工2型?履帶式載貨機的附近,四肢折疊蹲下,開始拆解包裝箱。
這些機器人來自同一家智能機械工廠,所有由解放X軌道工廠生產的機械造物都可以由工作狂機器人進行組裝,維修和回收。
王士先則繼續從空投箱里往外搬運剩下的幾臺機器人和農用機械,水泵。還有那些裝有一百千克零號有機材料的鐵皮桶,以及最重要的兩個小生命。
布丁—烏拉家族為王士先的家族服務了三代人。最早的,也就是所有王士先已經見過和未來將要擁有的拉布拉多犬的老祖母布丁(名字來源于某種五毛錢一支的奶油冰棍),是他的祖父年輕時也就是二十一世紀初期所馴養。
父系基因則來自共和國某檢查站的退役緝毒犬,同樣是白色拉布拉多。
王士先手里這兩只看起來三個月大的奶油色狗崽,正是布丁—烏拉的第十一代子孫。
按照它們家的起名傳統,分別將它們命名為肉包?烏拉和白糖?烏拉,至于如何分辨。
很簡單,白糖是雌性。
幼年時期,王士先曾經問過他的祖父,為什么要將家里所有狗都用食物命名。
他的祖父先是露出了一種奇怪的神色,接著似笑非笑的回答:因為它們都是一群“吃貨”。
肉包和白糖正惶恐的用棕色的大眼睛看著這個新世界。即便隔著鐵手套,地球人仍然能感覺到它們在發抖,事實上它們昨天才從生殖細胞變成幼犬。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再次稱贊美(莫)慧安文明的生物學科技了。
美(莫)慧安人發明了一種理論上可以生成任何有機物的生物材料,只要有基因樣本和生殖細胞。
這些粘稠的原油一樣的黑色液體(1號萬用有機材料)可以通過人造子宮(同樣來自美(莫)慧安文明的神奇造物)繁殖出任何年齡段的大部分生物。
當然,年齡越大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基本比率為1年(365)/12小時。
鐵頭先鋒號上裝有十二個中型人造子宮,也就是說可以生產各種微,小型動物(貓,鳥類,家禽,魚類),中型成年動物(譬如狗,羊,豬,甚至是人),大型幼齡動物(譬如馬,牛,驢等)。
王士先將兩條小狗放回它們原本待著的箱子里,等一會再決定把它們安置在哪。
他又看了看在有機玻璃水箱里圍繞著水草游動著吐泡泡的幾十條巴沙魚,水塘養殖能否成功關系到他短期內能否吃到新鮮肉類,必須特別重視。
最后他把視線投向在土箱里擠成一團的基因改造蚯蚓。
這些小東西屬于模塊化裝備套箱“方舟”的必備生物。它們甚至可以改善土質,增強土壤肥力,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益處。
蚯蚓以動植物的碎屑和土壤為食物,它們在土地以下的一切活動如取食、消化、排泄和掘穴等活動在蚯蚓體內外行成大量反應圈,而且形成綠色的小循環。
所以蚯蚓在生態系統中既是消費者、分解者,更是調節者。
“最重要的還可以做成魚餌,這下可以釣魚了,嘿嘿。”
地球人又看向了裝在有機玻璃箱里的巴沙魚。
只是他沒注意到,土箱里的蚯蚓擠的更緊實了。
登陸點附近的森林到湖泊之間空地平均寬度大概在五百到六百公尺。除了已經被劃為殖民點以外的區域都可以開辟成農田。
這兒地處新家園星的北半球,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從熱帶吹來的暖風會帶來東南沿海的豐沛水汽。
不缺少雨水對于剛剛起步看天吃飯的初始農業來說總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王士先打算先種植三分之一公頃,也就是大約五畝基因改造玉米。
一來到了正適合種植玉米的季節。
二來玉米這種作物相對高產,相比于傳統的水稻和小麥適應性更強,耐旱耐寒耐貧瘠,即便環境稍微惡劣一點也不影響。
第三點優勢則是利用價值較高,既可以供人畜食用又可以釀酒。
除此以外還要逐漸嘗試種植兩到三畝規模的豌豆,胡蘿卜,白菜等地球帶來的果蔬,如果不行就要及時在這里尋找新的可以提供維生素的替代品。
除了種植玉米以外,趁著季節還不太晚,最好再種植幾畝土豆。等到秋天收獲以后,就可以平穩度過新家園的第一個冬天。
“咯吱咯吱咯吱…”載著至少二十桶有機材料和一塊空投箱板的“苦工”悄悄咪咪的從腦子里正在規劃農業的探索者面前走過。
苦工的結構十分簡單,主要分為載貨板和履帶車兩個部分,最大載重量為三噸,自帶機械臂搬運貨物而不需要其他幫助。
空投箱的六塊板材都已經被拆卸下來,降落傘和氣囊也都分類放好。原本巨大如小山一般卻在短短半小時內就變成了散碎材料。
遠處,幾個工程機器人正在從頭到尾的將整棵柵樹分解成數片,剝除樹枝的光滑主材經過表面碳化處理后,就會被三根一組釘扎成排,作為柵欄的備用材料。
這就是星際時代的要求,每一份物資都必須反復利用直到不再有任何價值。
“同步衛星組布設完畢。”
“目標行星數據檢測完畢。”
“正在生成數據......”
“正在發送向飛船信息庫。”
“正在向母星轉發…鏈接失敗。”
“…”
再一次鏈接母星失敗,引起了王士先的注意,一次兩次失敗還可以歸咎于旅途遙遠,連續三次出現這樣的問題可就不僅僅是那么簡單了。
想到這里,他顧不得仔細查看行星數據,而是要求立刻鏈接艦載量子通訊電臺,親自向地球宇航局空間站請求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