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因:技術、商業與我們的未來(科技向善大哉問)
- 騰訊研究院
- 961字
- 2020-05-06 18:33:08
常識四:謠言往往是一種社會情緒的宣泄
在公共危機爆發之時,謠言中往往隱藏著官方信息與民間信息之間的結構性緊張。這種視角可以讓我們的思考深入到對于權力的討論之中。早在1951年,美國學者沃倫·彼得森(Warren Peterson)與諾埃爾·吉斯特(Noel Gist)便指出:謠言應該是被認為是輿論的特例,因為謠言是“充滿影響”的集體,比民意測驗更能反映出“期望、恐懼、焦慮、敵對和愿望”。在充滿了穩定和秩序的現代社會之中,一旦公共危機爆發,作為信息弱勢群體的公眾,便可能將謠言作為一種情緒平衡的權宜之計。這里所說的情緒,可能是對控制感和確定感的訴求,可能是挑戰權威、建立信息優勢的渴望,也可能是對共享秘密的快感。
在此次新冠疫情之中,不同的虛假信息,同樣隱藏著公眾不同的情緒需求。2月9日,網傳“八位哈佛大學畢業的中國學者集體回國,合唱《我的中國心》,令美國驚慌失措”。這則謠言的吸引力,一方面來自與“錢學森回國報效”相仿的故事母題,另一方面,則隱藏著公眾一直以來對美國的負面情感。2月7日,網傳“哈佛大學醫學院為李文亮醫生降半旗”,后被證實是為了紀念另一位因帕金森癥去世的醫學教授史蒂芬·德拉特勒(Stephen Dretler)。顯然,這則謠言寄托著公眾對于李文亮醫生的懷念,以及為他正名的愿望。
當謠言成為一個社會的情緒宣泄出口時,我們需要懷有更加寬容的心態,同時,這些謠言也為我們體察輿論提供了新的入口。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湖北和武漢等疫情嚴重地方的群眾自我隔離了這么長時間,有些情緒宣泄,要理解、寬容、包容,繼續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當李文亮醫生被訓誡之后,最高法同樣發文稱:“執法機關面對虛假信息,應充分考慮信息發布者、傳播者在主觀上的惡性程度,及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試圖對一切不完全符合事實的信息都進行法律打擊,既無法律上的必要,更無制度上的可能,甚至會讓我們對謠言的打擊走向法律正義價值的反面。”
從14世紀歐洲“羊上樹”的虛假信息,到如今中國社會的種種謠言,我們需要理解,人類社會與謠言的共存是持續性的。打個比方來說,謠言也是一種病毒,社交媒體則是它最新的宿主。我們需要承認這種不可避免的共存,會延續整個人類歷史,貫穿我們的過去與未來。強調這四種常識,可以幫助我們拒絕謠言本身的命名所帶來的天然負面涵義,用更多元的視角來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