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師鄒傳安先生是一位為人睿智、冷靜,為藝認真、低調的當代工筆花鳥畫大家,他的花鳥畫作品具有寫心抒懷、輕靈靜雅的藝術感染力與筆墨穿透力,給人清新典雅、雋永超逸的審美意趣。在老師客居深圳近20年之際,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全資為他出版四卷本《鄒傳安全集》,所收錄的作品時間跨度逾50載,基本涵蓋了老師從事繪畫創作的最重要時段,其間時代風云之波譎云詭,個人命運的起伏跌宕,自然都會在這些作品中留下心靈的波光云影。而老師在不同時期關注的藝術問題以及闡發的藝術觀念,則恰恰標示其繪畫創作藝術思想的演變歷程,這些難得的美術作品和相關文獻與其他文化領域的成果相比,有其獨特的豐富性。這里不乏一個資深工筆畫大家對工筆畫藝術各種操作規范、價值標準以及其所歸納的法則表達。更難得的是,通過全集可以見到一個工筆畫大家養成的心路歷程。我敢肯定地說,《鄒傳安全集》為當代中國工筆畫領域的藝術家個案研究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文本,而那些對工筆畫藝術所涉不深的愛好者、研究者都會因全集而受益匪淺。
我受老師之命,編輯《鄒傳安全集·綜合卷》,經老師審定該卷收入最多的是老師的寫生作品,包括寫生和白描189件,畫稿43件,寫意畫41件,早年從事日用瓷圖案設計稿34件,課徒稿包括石式12件、線型示范5件,這些作品和文獻相互印證,構成研究老師工筆花鳥畫藝術發展歷程的重要內容,為后人了解他的治藝之路及其學術研究領域不同層面提供了難得的一手的資料。
老師在1956年以弱冠之齡被招到新化瓷廠做彩繪學徒,長期從事日用瓷圖案設計,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調到婁底地區文聯,在新化瓷廠工作了近30年。在1959年,新化瓷廠通過湖南省輕工業廳送他至醴陵陶瓷研究所學習釉下彩,使他能隨林家湖先生學習白描。起初林家湖先生簡單地講授了用筆方法之后便布置他勾摹白描,他摹了勾,勾了摹,一直堅持了三四個月光景,勾出畫稿厚厚一沓,就這樣他在實踐中打下了扎實的線條功夫。第二年,林家湖先生看出了他的天賦,于是將他帶到家中,出示了珍藏的清代名家鄒一桂的花鳥畫冊,那一刻,老師如受電擊,生活中熟悉的花鳥惟妙惟肖地再現在他面前,花的質感,鳥的翎毛,居然可以刻畫得如此細膩逼真,筆墨可以如此奇妙!從此,他深深地被傳統工筆畫所折服。可以說林家湖先生是老師從藝路上的引路人,先生擅長瓷器釉下彩,國畫造詣雖有限,卻開拓了老師的眼界,教給了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一步一步將身為彩繪學徒的老師引到傳統工筆畫的道路上來。20世紀60至70年代,政治運動頻繁,全國美術教育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對于正值青壯年的老師來說,在瓷廠工作的身份非但沒有讓他遠離藝術,反而給他研習工筆花鳥畫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加上他聰慧努力,在新化瓷廠這片小天地里埋頭工作,潛心繪事。繪畫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日用瓷圖案設計水平的提升,使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寫生在老師年輕的時候算得上日課,這種習慣一直保留到他退休后隱居深圳,而收入綜合卷的寫生作品,其實也只是老師全部寫生作品的很小一部分,題材包括花、鳥、蟲、魚、古木等。中國哲學自古以來有師法天地、萬物之論,而表現在傳統繪畫領域則是為自然寫照、為萬物傳神。老師不但注重并善于學習傳統繪畫典范,同時更重視師法自然,這些寫生稿正是他從生活和自然中尋找藝術靈感的明證,更是其工筆花鳥畫創作的養分和源頭。
老師在20世紀70年代經常利用工作、出差和節假日的機會進行寫生,收集素材、感悟生活。40余年來,寫生稿達千余幅。收入全集中的寫生和白描,最早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兩張《茶花寫生白描》,最多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作品,90年代后的作品收入15張,最晚的是標記為2001年9月21日在深圳家中寫生的《龍吐珠》。
老師在不同時期會對某一種花卉作專題的寫生和研究,如:1975年間的菊花,1976年間的茶花,1977年間的月季,1992年間的牡丹。特別是在1975年11月到1976年的2月間,老師畫了大量的花卉寫生,其中1975年11月17日至30日的寫生《菊花》就收入28張,1976年2月16日至27日在云南昆明寫生的《茶花》收入15張,收入《菊花》《茶花》從正、反、側、仰、俯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將一朵花由苞蕾畫起,到將開、半開、盛開,直至凋零等形態一一表現出來。不僅造型提煉準確,線條更是遒勁有力,虛實相生,讓人感嘆靈氣十足。同時,多數寫生稿都有寫生對象的特點、寫生時間和地點的詳細、準確的記錄,反映老師觀察入微的嚴謹、認真態度。1983年4月間老師應邀到湖南輕工學校上課時,利用課余時間,將學校教具科的禽鳥標本一一借到宿舍寫生,這其中收入綜合卷的有13張之多,還有1983年7月間和1984年8、9月間畫的草蟲4張,以及1975年畫的金魚3張。老師的禽鳥、草蟲寫生,盡管是對著標本寫生的,但造型靈活生動,優美傳神。
在長期的寫生中老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生、記憶、默寫的造型觀念和方法。我曾有幸陪伴老師寫生,發現他寫生時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具體寫生之初,他總是通過縝密觀察,選取絕妙角度,將一枝一葉、一瓣一朵熟記于心,一旦動筆,神思泉涌,揮筆而就;二是注重時間的連貫性,以觀察研究對象整個生長過程。他到深圳后,出去寫生較少,但對家中自養的花,他也會時常寫生,還饒有興趣地記錄自養的石斛蘭、仙客來、百合、杜鵑等不同的生態特點,如:“石斛蘭……花正面色紫,背粉紫而淺,蕊心淺黃。葉綠色而厚,莖黃綠,葉落則為粉綠,有紫筋。由莖頂或頂側抽韌梗,著花二三朵。”“仙客來,此柱淺粉,瓣根部深瑰色,美而雅……”這些描述簡潔而周密,將一位花鳥畫家的專業素養以及喜愛花草的情懷表露無遺。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老師畫了大量的寫生,但他創作時,從沒有看到他參考寫生畫稿。我想老師在幾十年的創作過程中,已把花鳥樹石的形象記憶在頭腦里,可謂爛熟于心,形成依靠觀察、記憶、默寫、揣摩等方法,在起稿時花鳥形象就在老師筆下傾瀉而出。
還需提到的是,強調創作小稿的重要性并認真繪制小稿是老師創作的重要特色和環節,是老師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嚴謹的藝術態度的一種體現。老師在他平常創作的近千張小稿中選取了76張收入綜合卷中,這些創作小稿下筆工整,謀篇布局極為用心。創作小稿是為了解決創作中基本的構圖、比例、造型、色彩、黑白等關系,同時對繪畫的形式和語言進行歸納和提煉,在結構、空間、主次的處理和安排等方面進行探索,在尊重第一感覺的基礎上,迅速地把最初的設想和感受快速地呈現出來,尋找最合適的表現形式、繪畫語言,也有利于提升自己構圖和組織畫面的能力。在有些小稿上,每有下一階段創作中需注意的事項,老師也都會詳盡地標注,這可以使自己在正稿繪制時少走彎路。這些小稿都能與全集中工筆畫創作相互印證,共同反映老師工筆花鳥畫藝術的發生、發展與成型的過程。
在綜合卷中老師還選定他30多年前在新化瓷廠的日用瓷圖案設計稿36張,2張成品照。這些日用瓷圖案設計稿大體分為朵花、邊花、滿花設計,圖案多為傳統的菊花、苜蓿、滿天星、野薔薇、紫蕓草等傳統器物所用花卉和福壽等喜慶題材,設計圖稿以淡雅設色為主,部分重彩設色,可以說這些設計的取材和用色充分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既達到了日用瓷的造型要求,又以清新、雅致的藝術手法引領著大眾的審美需求。在這些設計稿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日用瓷圖案設計和工筆畫創作的某種趨同性,并成為我們研究老師工筆花鳥畫創作的重要內容和參考。
收入綜合卷里的還有寫意花鳥畫41張,課徒稿包括線型示范5張、石式12張。這些作品全是老師客居深圳所作,作畫的時間比較集中在每年的春節期間,這是老師工筆畫創作之余的一種探索和調劑。這些作品筆墨純熟,格調高雅,從其格式規范、筆墨技法、構圖布局中都可看到老師多年創作習慣的印記,多是工寫兼用,可以說工筆的畫法已浸潤到老師的骨髓,使其心中早有規矩,而不逾藩籬。在工寫創作技法和詩文情趣上亦有突出的個人特色,題材中既有老師時常創作的翎毛幽禽,也有在工筆畫中不常涉及的園蔬蘭石。在有些寫意畫的題詩中,不僅流露出老師的鄉居之念,也表現出他對藝術創作的反思。
而作為線型示范和石式的課徒稿,是老師教學和技法探索的內容之一。老師早已出版了《工筆花鳥畫技法》一書,該書范圖達百余幅,從工筆花鳥畫的歷史緣起到繪制技法,再由實踐到理論,系統地闡述了工筆花鳥畫的技法和特色,可以說是他半生心血的集結。自1990年年初出版后深受推崇,為不少大專院校教學所采用,迄今已連印10余次,而這里收入的是沒有出版的幾張,也可以作為綜合卷內容的補充。
我自1983年起追隨老師學習,到今年已經35年了。師恩如山,關愛如海。35年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覺無數次縈回在我心間。慶幸的是從1999年老師客隱鵬城起,他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我都有幸參與其中,并盡心盡力,唯恐有違師愿。《鄒傳安全集》的出版是老師的心愿,更是中國美術界的大事。藐予小子,忝列其名,與有榮焉!
關山月美術館館長 陳湘波
戊戌正月元宵節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