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協同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研究:以中部六省為例
- 李剛 朱選功 王寧
- 3591字
- 2020-05-13 15:59:57
第三節 研究內容、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與思路
本著作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的戰略背景出發,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問題,以中部六省為例,研究區域協同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著作整體共包括理論基礎研究、實證研究以及政策建議三大部分內容,遵循“理論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對策研究”的邏輯思路展開,總體研究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總體研究框架
根據以上研究思路,本著作分為九章,每章研究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部分,闡述了本著作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旨在說明選題的意義與價值,接著就本著作的研究方法、內容及研究思路做了說明。
第二章為按照國外研究現狀、國內研究現狀、文獻述評的思路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不僅包括產業轉型升級與區域協同創新的內涵、協同創新的模式、區域協同創新現狀的評價、影響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因素、產業轉型升級的模式與路徑等內容,也包括國內外學者對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探討。此外,筆者在文獻述評部分分析了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側重點、不足之處,這對于確定著作研究的重點與創新之處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章為相關基礎理論,包括區域協同創新相關理論、產業轉型升級相關理論、創新驅動相關理論三大部分的內容,具體有:區域協同創新的內涵與特征、協同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理論、技術創新與擴散理論、知識管理理論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概念界定、微笑曲線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后發優勢理論、國際產業轉型理論,還包括對波特意義的創新驅動的解讀、創新驅動的本質內涵、創新驅動戰略的特征、產業創新理論、創新驅動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這些經典理論為著作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第四章以歷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火炬統計年鑒、中部各省統計年鑒以及廣泛收集來的資料為基礎,通過對數據的匯總與歸納,科學地分析中部六省區域協同創新現狀、產業轉型升級的水平。首先,對中部各省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協同創新的環境、創新主體的能力、產學研平臺建設等情況,最后提出中部六省推進協同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對中部各省產業轉型升級的水平進行分析,主要從產業結構演進情況、三次產業貢獻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的開發與銷售情況、萬元GDP能耗情況等方面展開。最后,提出中部六省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分析了區域協同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機理與路徑。在這部分內容中,筆者引入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首先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分析了區域協同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般機理,提出區域協同創新視角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接著具體分析在產業發展的四個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區域協同創新網絡中各創新主體產業轉型升級驅動作用。最后根據不同階段產業、區域協同網絡發展的特點,具體提出了基于關鍵共性技術的升級路徑、基于創新平臺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以及基于配套產業鏈優化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第六章研究了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互動關系。首先,從理論方面分析區域內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互動關系,并畫出兩者相互影響的機理圖。在此基礎上,構建灰色關聯分析模型,進一步探討中部各省不同創新要素對產業轉型升級影響的差異性,實證分析得出各創新因素與產業轉型升級關聯程度,這能為中部各省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進行科技投入、政府扶持提供理論方面的指導。
第七章論述區域協同創新系統與產業轉型升級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筆者首先分析了創新系統與產業系統協調發展的內涵,并總結了系統協調發展的現行評價方法。然后通過篩選確定指標,構建分析模型,運用熵值法與專家賦權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并計算得出區域協同創新系統與產業轉型升級系統的發展指數,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并劃分系統發展的耦合協調性標準。最后,分省市對區域協同創新系統與產業轉型升級系統的發展指數、協調度、耦合協調度進行了評價與分析。
第八章基于前七章的研究結論,有針對性地對中部六省實施創新戰略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政策建議,這是本著作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所在。政策建議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分別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強化各創新主體的功能、完善區域協同創新系統、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每一個部分,又具體提出了相應的措施,這對于提高中部各省的協同創新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九章為結論與展望,主要對著作研究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處,并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與重點,為日后科研學者進行類似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著作主要采取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文獻、基礎理論進行分析,掌握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對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分析。與此同時,本著作還貫穿了跨學科研究法和系統科學方法,描述性統計分析法、調查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多種研究方法結合使得本著作提出的政策建議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下面將對本著作主要采用的五種研究方法進行介紹。
(一)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在書寫本著作之前,筆者采用理論研究的方法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對協同創新、創新驅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分析,同時了解到國內外學者對協同創新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相關問題研究的現狀、側重點以及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正如牛頓所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我們才能看得更遠,運用文獻分析方法使得筆者少走了很多彎路,也為著作整體的結構布局和之后研究方法的選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著作第六章、第七章的實證研究中,筆者采用了灰色關聯分析法、熵值法,建立了系統耦合協調模型等,對區域協同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使本著作的研究既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又具有實證研究的現實意義。
(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本著作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數據說明和圖表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多種分析方法論述問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是人們認識事物時用到的兩種分析方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能夠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透徹,研究也是如此。在對中部六省各省市協同創新現狀與產業轉型升級水平進行客觀分析時,筆者輔以大量的數據說明和圖表分析,這使整個研究結果更具效度與信度。此外,定性分析的方法還體現在對中部六省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的分析上、區域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關系的互動關系的探索上,而定量分析在實證研究部分也能更明顯地體現出來。
(三)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本著作以中部六省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省市間的差異是得出研究結論的重要手段。在第四章中,筆者分析了中部六省區域協同創新現狀與產業轉型升級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本著作不僅對中部各省歷年的指標進行了縱向分析,得出其在研究期間的演變趨勢,而且將中部六省之間的指標數據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試找出中部各省創新要素以及產業轉型水平的差異與聯系,從而對中部六省整體的創新狀況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在某些指標中,筆者還將中部六省的狀況與全國、先進省份相比,得出其在全國中的地位,這使得我們能更清楚、客觀地了解中部六省的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四)跨學科研究法
跨學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超越以往分門別類的研究方法,交叉運用多門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多方向地對中部六省區域協同創新以及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實現對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對創新驅動與產業結構的研究需要對多個學科的知識進行學習融合,它涉及技術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統計學等。在數據收集過程中,本著作的數據主要是從統計網站和統計年鑒上獲取的,這就運用了大量統計學的知識。在理論與實證研究中,本著作也注重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運用,這是著作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集中體現。
(五)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是指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優化的處理和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本著作在實證研究中,在對指標的選擇上,采用了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問題。
此外,本著作對描述性統計分析法的使用體現在對指標數據的整理和統計分析上。對調查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本著作綜合運用訪談法、觀察法等科學方式,對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有關部門進行調研,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這使得整體的論證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