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PPT高手:從思維開始重塑PPT能力
- 馬馺
- 2234字
- 2020-04-27 22:21:27
前言 重新認識PPT從邏輯到制作,找到正確的思維路徑才更重要。
總有人調侃說我是中國最貴的PPT內容提供商。從2013年到現在,我專職從事PPT工作已經6年了,這期間還成立了一個專門制作PPT的公司——MassNote,并參與制作了百度世界大會、華為開發者大會、京東金融等產品發布會的PPT。2018年年末,吳曉波年終秀和羅振宇跨年演講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討論熱潮,也讓我一下子成為了成功人士“背后的男人”。這其實是我第二次為吳曉波老師制作年終秀PPT,也是第四次為羅振宇老師的跨年演講PPT操刀。在這6年中,我們公司接到了200多份訂單,其中不乏馬云、汪峰、徐崢等著名IP的PPT。我開始深刻地感知到,PPT正從一個普通的辦公軟件,變成一種生活和思維模式。
為什么PPT越來越重要
有沒有發現,人們越來越愛用“我給你看個東西”這樣的句式來開始一次談話。隨著互聯網改變人們的視聽習慣,單純的語言交流已經很難充分滿足人們對信息的傳達了,人們越來越依賴視覺的輔助來增強溝通的效果。因此,PPT演示逐漸成為了我們日常交流的一種輔助方式。試想一下,當你拜訪一個新客戶或者參加一個公司的面試時,如果不給他們看點什么,那么會感到手足無措吧?這個時候如果手里有一個PPT,一定能成倍地增長你的信心。
人們已經習慣了同時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聽覺記憶力大大不如視覺帶來的效果。這也是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發布會和公開演講都十分重視PPT輔助的原因。需要強調的是,本書中所提到的關于PPT的思維方法,不僅適用于我們最為熟悉的MicrosoftPowerPoint,你還可以把它應用到所有同PPT功能相似的這一類軟件,例如蘋果公司推出的,在Mac OS操作系統下運行的軟件Keynote,相對較為小眾的Prezi和Focusky等等。
為什么你的PPT總是做不好
曾經有很多人問我,你PPT做得這么好,有沒有什么模板讓我用用?
套用模板似乎成為了現代人做PPT的常規操作。雙擊打開一個常用的PPT軟件,單擊選取一個看得順眼的模版,根據模版格式,填入相關內容,然后調整內容順序,添加圖片效果,完成。這些“常規操作”,在我看來都是錯誤的。因為當你打開軟件,選取模板后,就會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思路局限到模版已經給出的板塊劃分中,被模板“套路”。
事實上,面對一項新的任務時,你應該做的是根據你面向的觀眾考慮你的PPT內容,再整理你的敘述結構,而不是依賴任何一個模版。

三等PPT看技能,技能新穎,觀眾看得有趣;二等PPT看邏輯(方式),邏輯舒服,觀眾看得進去;一等PPT看思維,思維睿智,觀眾看得信服。PPT技能的確重要,但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媒體的普及,人們能隨時隨地看到各種平臺、各種工具的技能展示,所以PPT的那些技能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靠技能酷炫取勝的PPT大部分都已進入瓶頸,而且隨著智能化發展,或許未來我們自己不需要費時間學習各項技能,機器就可以幫我們搞定。傳統的PPT認知和操作顯然不再合乎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PPT。
PPT為演講而生
PPT的全稱是PowerPoint,是一款演示型文稿軟件,這意味著當你制作一個PPT的時候,你不僅需要考慮“說”,更要考慮“演”,否則你手中的PPT就和Word文檔沒有什么區別。
PPT需要“說”。它是用來提高溝通效率的工具,而所有溝通的目的都是讓觀眾認同你的觀點,比如:
銷售經理溝通是為了了解客戶需求,讓產品完成目標銷售;
產品經理溝通是為了整合資源,把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
PPT需要“演”。PPT是一個非連續性閱讀的軟件,這對我們平時的閱讀習慣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比如讀一篇文章,你可以一目十行,可以利用余光看到后面的內容,但是PPT的演示根本不會給人“看到后面”的機會。所以,如果你希望PPT被完整地看完,就需要營造演示場景,讓觀眾有主動閱讀的意愿。這要求我們有故事化演繹的思維,將觀點演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利用PPT的視覺呈現將故事的情景構建出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PPT服務于演講,而不是一份可以獨立的文字報告。反觀現在我們很多人的瓶頸,其實都在于過分重視它的“文稿”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演示”功能,這才使得作品和作品本身的定義越來越背道而馳。
被認同是PPT的主要目的
PPT就是把一個人腦子里的驚嘆號呈現在屏幕上然后放進觀眾腦子里的過程。就像我們說如何把大象放到冰箱里一樣:第一步呈現出來,第二步放到觀眾腦子里。
很多人在制作PPT或是理解PPT時有誤區:認為將內容呈現出來就是PPT的全部,而忽略了還要把它裝到觀眾腦子里。
如何做好這第二步,我們不僅需要運用技能,更多的是要打磨PPT,帶有邏輯地制作你的PPT,讓它像一部電影,吸引觀眾投入其中;將獨立于模板的思維貫通到PPT的每一個細節,讓觀眾感同身受,觸及內心。
是PPT制作者,更是產品經理。
雖然很多人稱呼我為“最貴的PPT內容供應商”,但我更愿意稱自己為產品經理。因為在我看來,從構架到創作再到演示,做PPT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產品產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
你面對的觀眾是哪一類人?
他們需要你解決什么問題?
你的分享預期效果是怎么樣的?
如果能把這三個問題想清楚,那么你就能梳理出一個不錯的PPT邏輯了。而這個邏輯梳理的過程,需要用到:
關系思維——認知觀眾,找到自己的人設;
預期思維——以結果導向,打造演示場景;
簡化思維——化繁為簡,高效制作與傳遞;
傳播思維——縮短與客戶之間的認知,通過制造記憶點強化介紹的傳播效益,讓PPT刷屏;
設計思維——從結構到色彩再到字體排版等,讓PPT成為最佳作品。
以上這些內容,本書都將為你呈現。
作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中說過:“世界已經從過去的高理性時代,進入一個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時代。”在這個“注意力為王”的時代,如何通過PPT將自己快速打造成注意力的中心,收獲更多自信?希望你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