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備一行人往助盧植。不成想盧植已被下獄,派董卓來平黃巾。劉備一行人救了董卓反被輕視,郁悶而投奔朱儁,攻打張寶后攻打韓忠。曹操隨皇甫嵩攻打張梁。
后董卓平賊不利,被革了職,張角病死。皇甫嵩代卓平之。自此,黃巾遂滅。
后論功行賞,曹操作了濟南相,劉備無甚人脈,好一番波折,也只得了個安喜縣尉。
且不談中間幾番辛苦,如何鞭打督郵,如何平定禍亂。宦官如何做亂。
須臾間,已然中平六年,既公元189年。
此年有件大事。何事?漢靈帝劉宏駕崩,其二子年幼,又有宦官外戚爭權,由此又引出一番禍事來。
這,便是十常侍之亂!
靈帝病故,大將軍何進連忙召集眾親信,問如何策立新君。
何進當然有私心,當今皇后為他妹妹,生皇子劉辯,但奈何靈帝生前偏愛另一子劉協。十常侍正欲助董太后立皇子協。
“事情緊急,今宦官作亂,皇帝新崩,竟然秘不發喪,妄立皇儲。不知各位有何見教。”何進端坐正堂,撫劍而問。
典軍校尉曹操:“宦官之亂,由來已久,須緩緩圖之。不可妄為”
大將軍何進:汝等小輩,安知朝廷大事!如今宦官為亂,當速決之!
司隸校尉袁紹:愿領精兵五千,打入宮內,扶立新君!
計策已出,依機而行,果然立得劉辯,自此何進勢大。殺滅董太后,又欲除盡宦官,奈何其妹何太后不允,召眾人商議。
袁紹: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
曹操:不可。鏟除宦官,但除其元首,止一獄卒可擒耳,何必召外兵來京?
袁紹:孟德莫非有私心耶?
曹操皺眉:本初何出此言?
袁紹:我知孟德父受恩于宦官,此時包庇宦官,不是私心為何?
曹操頗有微詞:我雖出身泥污,然尚且未染。何期君等出此狹隘之言。既如此,我也不攔你們。但依本初計策而行。
計策已定,大將軍何進忽然受其妹召見,不想竟然是宦官奸計。袁紹一行人雖然在側隨行,但終究進不得內宮。不想何進的人頭直直的便被扔了出來。眾人到底是嚴重豪杰,當下決定進宮誅滅宦官。
頓時,宮中大亂。曹操本欲同行,后邊一人忽然扯住曹操衣襟。“這正是大好時機。區區宦官,何必勞煩校尉親往。”
孟德回看,來人正是劉賀。
“是你?假冒皇親的人,我卻未追究你的過錯。倒來攔我。說說是何道理。若無個所以然,我定要拿你下獄!”
劉賀哈哈大笑,道:“正是為報校尉恩惠,所以特來相助。”隨后正色道:“當今大將軍已喪,眾人涌入內城,我料宦官必忘,而袁氏乃當今第一大家。袁紹其叔袁逢當料理朝政。此時若趁亂擁立新君,然后大權可得。急行勿遲!”
曹操皺眉:“君既然肯來助我,曹某本來高興。但實在不該出此無君無父之言。袁逢大人乃清流名士,他來掌管朝政本無可厚非。況且袁家四世三公,乃大漢之棟梁。我豈可亂之。君實欲助我,可隨我入宮,盡誅腌黨。”
“校尉一片忠心,賀實不及。既然不肯攬權,區區宦官,自有眾人懲戒,君此刻前往,亦無甚功勞科研了。”
曹操略一思索道:“我當入內宮,侍衛太后皇子,君以為如何?”
“賀自當隨君!”
各位看官莫笑,雖然眾人計算重重,到底算漏了一環。那西涼董卓,聽得召見,以為機不可失,親率騎兵,已然逼近洛陽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