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王鋒想要除劉虞
- 三國之王者之風
- 三國智者
- 3231字
- 2020-05-02 16:49:35
在幽州朝歌的王鋒聽到了劉虞去易京的消息,他自己認為是一次良機所以打算出動處理,攻其不備,讓劉虞死在易京,到時候公孫瓚有嘴都解釋不清了?這也可以說明王鋒聰明之處。不過什么事都是需要推敲才能做決定,這次也是如此呢?
此刻的臧霸也是笑著看了一眼王鋒這個人,只見他自己此刻也是笑著說道:“主公,屬下看您心事重重。是不起在想什么事情,屬下不知道能不能幫您,但是屬下一定會盡力而為,不知主公此刻您在想什么事情。”
此刻的王風心里暗想你能幫我什么?我現在的事情那么多,困難也那么多如果有事情我早就做了,我王鋒又何必等到現在呢?不過我倒是有一件事情也好交給他做,也讓他看看值不值得用。
王鋒了解劉虞與公孫瓚不和的原因,也是因為公孫瓚是東漢末年的一支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最有名的就是他手中掌握的一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以及數量不少的精于騎射的“白馬義從”;劉虞也算是東漢末年一個比較有政績的地方長官,他用懷柔的政策化解了幽州起義軍,在幽州施加仁政,非常有威望。劉虞和公孫瓚兩個人在幽州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但是這兩個人之間不僅不齊心協力,反而勾心斗角,最后演變成刀兵相見,公孫瓚火并了劉虞,自己也被劉虞的部下反攻。那么二人的矛盾出自哪里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一、對幽州起義軍的態度
幽州起義軍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前中山相張純和前泰山太守張舉手中的起義軍,另外還有幽州“三郡烏桓”的軍隊。二者應該是聯盟的關系,烏桓人以張純、張舉為首,聽從張舉、張純的命令。公孫瓚對烏桓人是非常有仇恨的。第一當初討伐西涼羌亂的時候,公孫瓚率領一批烏桓突騎到西涼,結果因為朝廷的糧餉發派不下來,烏桓人跑了個精光。公孫瓚可能是要負一定責任的。
第二烏桓人為什么能夠聽從張舉、張純的命令呢?還是因為有利可圖,張舉、張純命令烏桓四處劫掠。公孫瓚長期與烏桓人作戰,對烏桓人的暴行肯定是非常了解,對烏桓人的仇恨也非常深刻。史料記載公孫瓚一聽到烏桓人進犯的消息,“厲色憤怒,如赴仇敵。”
然而憑借公孫瓚得到軍事手段無法徹底消滅幽州起義軍,于是東漢朝廷改換一種策略,命令在幽州素有威望的劉虞擔任幽州牧。劉虞到任之后赦免烏桓人的罪過,只討伐張舉、張純等人。這種做法明顯有悖于公孫瓚對烏桓人的態度。兩個人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另外憑借軍事手段消滅幽州起義軍的話,功勞大多都是公孫瓚的;如果是劉虞的懷柔策略,固然也是在公孫瓚在軍事上對抗幽州起義軍的基礎上,但是也會歸功于劉虞身上,畢竟他是解決這件事的人,而且立竿見影。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劉虞因為消滅幽州起義軍之功被遷為太尉。劉虞以懷柔策略消滅幽州起義軍,是劉虞與公孫瓚矛盾的開始。
二、對袁術的態度
關東聯軍內部出現了分裂,具體的細節就不提了,總而言之袁紹和袁術產生矛盾,有一個原因是政治立場的不同。袁紹打算擁立劉虞為帝,不去救漢天子劉協了,也犯不著進洛陽、關中了,讓劉虞與劉協東西分治,這個劉虞本人堅持不認同,袁術處于個人的野心,或許也有對袁紹的不服,也不認同。這是一個前提條件。劉虞的兒子劉和在朝中作為侍中,他受劉協的命令,從武關逃出來,去幽州搬救兵。從武關出來要經過南陽,那里是袁術的地盤。袁術把劉和扣了,聲稱自己要救援漢天子,令劉虞發兵協助自己。公孫瓚勸說劉虞不要支援袁術,但是劉虞不聽,還是發兵支援袁術。
公孫瓚擔心自己勸止劉虞的事情泄露,導致袁術怨恨自己。在當時袁術、袁紹的能量還是比較大的,而且萬一袁術真的把劉協從長安救出來,在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呢?那公孫瓚的處境就相當危險了。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發生,公孫瓚自己也派遣從弟公孫越率領一千騎兵到袁術那里,和袁術結盟,并且勸說袁術軟禁劉和,奪取劉和的部隊。后來公孫越在袁術與袁紹爭奪豫州的戰爭中被射殺,還把戰火引到了公孫瓚和袁紹的身上。這個是后話。總而言之對袁術的態度以及公孫瓚的激烈做法,也促成了二者的矛盾。
三、公孫瓚的個人野心
劉虞是幽州牧,公孫瓚是遼東屬國長史,是劉虞的部下。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當中,這種朝廷安排的上下級的關系往往是非常脆弱的,也是難以發揮效力的。劉虞到任之后,為了表示對烏桓人的寬大態度,削減公孫瓚的兵力,只保留了右北平郡的一萬兵力。這無疑會引起公孫瓚的不滿。公孫瓚為了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這是違背劉虞的統治幽州的意志的。
后來公孫瓚與袁紹不合,表面上是因為公孫越的戰死,實際還是因為對土地、人口、資源的競爭。雙方進行了多次高強度、大規模的戰役,從初平二年到初平四年,袁紹與公孫瓚至少進行了“界橋之戰”、“巨馬水之戰”、“龍湊之戰”三次比較大的戰役;而且袁紹長子袁譚與公孫瓚部下田楷還針對青州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從整體上來說,公孫瓚處于下風。戰爭對人力、物力都是比較沉重負擔。劉虞并沒有掃平北方的野心,他當然要遏制公孫瓚,公孫瓚的做法就是進行抄略來獲得軍資,主要目標就是劉虞對烏桓等北方少數民族的賞賜。劉虞上表朝廷說公孫瓚侵暴幽州,公孫瓚上表劉虞準備糧餉不周全,朝廷距離幽州懸遠,只能和稀泥。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愈演愈烈,公孫瓚不得不在薊城建筑丘壘防備劉虞,從這件事上就表明,雙方的刀兵相見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
四、公孫瓚火并劉虞與公孫瓚的覆亡
到了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劉虞無法忍受公孫瓚,決定先下手為強,率領十萬人秘密進攻公孫瓚。這十萬人到底有沒有水分小編不知道,不過當時對公孫瓚確實很不利,因為公孫瓚的軍隊都不在自己身邊,這或許也是劉虞決定干掉公孫瓚的一個原因。但是劉虞手下一個州從事公孫紀和公孫瓚交好,他把消息傳給了公孫瓚,讓公孫瓚有所準備;另外劉虞的軍事能力確實比較拉胯,又因為愛惜百姓的屋舍,不敢使用火攻,公孫瓚則反過來利用風勢使用火攻,一舉將劉虞擊潰。劉虞逃到上谷郡居庸,被公孫瓚擒回薊城。
本來公孫瓚并不想殺死劉虞,而是作為一個傀儡來使用。這個時候朝廷來使者到幽州,增加劉虞的封邑,并且令劉虞都督六州(具體哪六州小編也不知道);公孫瓚督四州(幽州、并州、青州、冀州)。講道理當時朝廷對地方的影響力微乎其微,下派的州刺史都無法到任,全部被地方的軍閥占據,所謂的詔令的效力也十分有限。不過這個詔令還是刺激到公孫瓚。公孫瓚殺死劉虞,自己完全控制幽州。
劉虞在幽州是一個很有聲望的人,公孫瓚殺死劉虞,給自己引來了禍端。劉虞曾經的故吏鮮于輔起兵反叛公孫瓚,聯合在烏桓人中素有恩信的閻柔,擊敗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之后又聯合烏桓、鮮卑的一些士兵,并且借助袁紹部將麴義以及劉和(劉和逃回幽州的路上被袁紹扣留)的力量和影響力,打著為劉虞復仇的旗號進攻公孫瓚。公孫瓚在鮑丘與鮮于輔、麴義、劉和、閻柔、烏桓、鮮卑聯軍交戰失利,被迫退守易京。公孫瓚的失敗以及他個人名望的低下導致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郡國發生叛亂,脫離公孫瓚的控制,公孫瓚的后方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只能固守易京。這個時候公孫瓚雖然還有抵抗袁紹的力量,但也可以說是失去了掃平河北、爭奪天下的機會。
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袁紹對公孫瓚發起猛攻,一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張燕求援,寫書信約定舉火為號,共同出兵進攻袁紹。結果這封書信被袁紹截獲,袁紹將計就計,自己舉火引誘公孫瓚出城,然后擊潰公孫瓚。公孫瓚走投無路,登臺自焚,被袁紹的士兵所殺。徹底消滅公孫瓚后,袁紹才有了與曹操進行決戰的條件,才有了“官渡之戰”。而公孫瓚衰敗的轉折點,就是殺死劉虞造成的。公孫瓚沒有考慮到劉虞的名望,自己也沒有養名的舉動,反而非常排斥幽州的名門望族子弟,他受到背叛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其實王鋒知道不管是歷史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算是公孫瓚自己不動手那他自己也是要動手,劉虞這個人親自去那個地方那里兇險異常,沒有誰能夠搞清楚里面的虛實情況?既然如此自己為什么不幫公孫瓚一把,讓他承擔殺劉虞的后果,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后勝利者就交給他自己的手下,反正一句話看情況,如果公孫瓚不動手,那自己就幫幫他,看看結果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