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規矩“護航”
- 如何給孩子定規矩,孩子才會聽
- 任丹陽
- 15356字
- 2020-04-16 16:10:22
給孩子定規矩是父母的天職
自從家里的“小寶貝”學會走路,能和爸爸媽媽對話之后,他們就變得越來越沒有組織和紀律,越來越“沒規矩”了。
父母也漸漸發現,“沒規矩”的孩子都有一種特殊的本領,那就是給父母制造麻煩。小家伙總是說話沒大沒小,還經常和同齡的小朋友發生“肢體沖突”;他們不愛干凈,就像一只臟兮兮的“小花貓”;他們也不愛學習,總是把老師惹得火冒三丈;他們甚至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自己吃飯用的勺子扔進馬桶里……父母永遠無法像天氣預報那樣,準確地預測孩子們下一秒鐘又會做出什么讓人頭疼的舉動。父母為此傷透了腦筋,在為孩子的“沒規矩”行為埋單的同時,也在考慮是否應該讓自家的“小淘氣”學點規矩了。
沒有規矩,如何能成方圓呢?也許有的父母正在努力嘗試,希望自家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說“請”、“謝謝”等禮貌用語,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共處,并且懂得分享和謙讓。然而,當父母一次次的努力付之東流之后,才發現給孩子定規矩并不是簡單的“1+1=2”。面對這種情形,大多數的父母都選擇了放棄,他們將希望寄托于未來,總是用“孩子長大自然會明白這些規矩”來自我安慰。父母的這種“樂觀”思想,當然不值得提倡,因為孩子的智商、情商都是在幼年時期發展起來的,規矩意識也是如此。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在年幼的時候形成良好的規矩意識,那么必然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和發展造成障礙,也必然會給父母及周圍的人帶來諸多的困擾。
3歲的小迪就是這樣一個“沒規矩”的孩子。別看他長得像個小天使似的,十分惹人喜愛,可事實上他卻是家里的“小淘氣鬼”。
平時,小迪最大的“愛好”就是拿著畫筆到處亂畫,客廳的地板和墻壁上經常會留下他的“大作”,父母也常常為此大發雷霆。然而,當小迪聽到父母憤怒地喊“?!睍r,只是疑惑地看了看父母,然后在回復一個燦爛的微笑之后,又繼續埋頭自己的創作。
父母感到十分無奈,他們不止一次地向小迪解釋,雖然他畫得很漂亮,但是畫畫的地方選錯了??墒翘詺獾男〉细静话迅改傅脑挳敵梢换貎菏?。
小迪不僅在家里為所欲為,在幼兒園里也是一個人見人怕的“搗蛋分子”。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自由活動時間,幼兒園的老師總是很警覺地注視著小迪的一舉一動。因為他常常會用拳頭“突然襲擊”跟他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偶爾還會咬人。對于自己喜歡的玩具,小迪通常不需要經過別的小朋友允許,就“自覺”地搶過來玩耍,有時候弄壞了,連一句“對不起”都沒有。正因為如此,小迪的父母時常會接到幼兒園老師打來的“投訴”電話,或者說小迪不遵守課堂紀律,或者說小迪咬傷了其他小朋友……總之,只要幼兒園里有“不和諧”的事件發生,肯定和小迪脫不了關系。
小迪的父母也很揪心,一方面,他們希望小迪能夠自由自在地成長,不要有太多的束縛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們又為小迪“沒規矩”的行為而苦惱。事實上,他們也曾經嘗試過給小迪制定一些規矩,只是沒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后來便放棄了。現在,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小迪快快長大,明白事理就不會這樣沒規矩了。然而,小迪父母真的能夠達成所愿嗎?
我們都知道,規矩和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規矩意識,那么他就不會明白自己行為處世的界限,也不知道如何自律、如何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給孩子制定規矩,那是父母的職責。可是,現實中的許多家長都像上面故事中小迪的父母那樣,為了孩子的成長“自由”,卻忽視了規矩意識的培養。父母可能并不知道,缺乏規矩意識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學習、工作,乃至一生的幸福!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如果只知道一味地“疼愛”,卻不忍心去管教孩子,這樣的父母也是不稱職的。人們常說“養兒不教是為賊”,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職責,永遠也不可推卸。正是因為愛孩子,所以父母才更應該去管教孩子。管教和制定規矩都是出于父母的拳拳愛意。
規矩意識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沒有統一固定的是非界限,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使孩子的個性與社會相融合呢?
1.幫助孩子理解規矩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首先應該讓孩子懂得為什么需要這樣一條規矩,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它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益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告訴孩子不可以偷看,必須將眼睛蒙上,待在一個指定的地點。如果孩子私自偷看或者離開指定地點,父母就可以借機告訴孩子:不遵守規矩,游戲就不能夠順利進行!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理解規矩,比一味地灌輸或者強制制定規矩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2.科學合理地給孩子制定規矩
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千萬不能“一手包辦”,而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讓孩子獲得充分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權利。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發言權”,讓他們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規矩提出來,然后通過討論,制定簡單易行的規矩。比如孩子經常吃飯不認真,父母就可以通過討論讓孩子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及吃飯不認真的“危害”,從而制定規矩: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認真,不要把米飯撒到餐桌上。這樣制定規矩,不僅保證了父母與孩子的愉快互動,還增強了孩子對規矩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孩子的自覺性。
3.和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我們時常聽到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痹谌粘I钪?,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給孩子制定的規矩,比如按時作息、衛生習慣、禮貌習慣等,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遵守;在社會生活中,比如橫穿馬路要走斑馬線,過十字路口要看交通指示燈,父母都應該自覺地遵守,講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要記住,身教永遠重于言教。
正確對待小淘氣的反抗行為
現在,給孩子制定規矩已經提上了父母的“日程表”。父母開始想盡一切方法,希望自家的“小淘氣”能在學習規矩的過程中,變得更“聽話”、更可愛一些??墒牵敻改刚嬲龑⒁幘亍奥鋵崱钡胶⒆宇^上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天生就不是溫馴的小綿羊,相反,他們更像奔跑在無邊草原上的小獅子,野性張揚,與父母相互較量!
父母也很困惑,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在規矩中成長呢?只要父母一提出什么規矩,孩子就會反應激烈。父母想讓孩子向東,孩子偏偏要向西;父母告誡孩子那樣東西不能碰,孩子偏偏要找機會碰一下。面對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父母已經心力交瘁。當然,有的父母并不能容忍孩子侵犯自己的“權威”,于是選擇用“武力”來鎮壓孩子的“反抗行為”。只不過,這樣的做法并沒有讓孩子屈服。這些小家伙只會和父母“反抗到底”,讓各種沖突與爭論循環不息。
可能每位父母都“領教”過孩子的倔脾氣,尤其當父母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孩子更是“不可理喻”。對于這一點,小軍的媽媽深有體會。
由于小軍是家里的“獨苗”,備受一家人的寵愛,只要是小軍想要得到的東西,就算是天上的星星,家里人也會想方設法幫他摘下來。于是,小軍的房間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簡直就像一個小型的游樂場。
小軍喜歡玩具也沒什么,可是后來媽媽漸漸發現,小軍對玩具的喜愛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小家伙常常一個人坐在玩具堆里,一玩就是一上午,也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有一次,幼兒園的校車已經在門口,媽媽一邊匆忙地收拾東西,整理著裝,一邊督促小軍趕快把玩具收起來,不要再玩了。誰知道,小軍蹲在積木前就是不肯停手。媽媽十分焦急地對小軍說:“不要再玩了,上學就要遲到啦!”
“不,我不,我還要再玩一會兒!”小軍仍然穩坐不動。媽媽知道小家伙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于是生氣地對小軍說:“你真的還要玩?媽媽現在就給你定規矩,以后都不許你再玩玩具!”說完便伸手去拉小軍。
“哇!”小軍忽然大聲哭了起來,那聲音讓媽媽很是心疼。媽媽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最后只能強壓火氣對小軍說:“不要哭了,我們不去上學了。媽媽也不阻止你玩玩具了……”小軍還是哭鬧不休,媽媽也急得流下了眼淚。那一刻,焦急、氣憤、無奈都在媽媽的心中集聚,她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小軍的反抗行為!
生活中像小軍媽媽這樣,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而焦頭爛額的父母并不占少數,很多父母都想知道: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
事實上,孩子這種“你讓我向東,我偏向西”的反抗現象,也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F象。一般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不斷地增強,這時候就會出現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渴望通過一定的“反抗行為”,來體驗自我的力量,并且渴望通過自我的力量,去控制外部世界,從而形成了一種關于自己身體、行為、能力的全面認識和體驗。這也難怪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孩子會反應激烈了!
試想一下,父母定的規矩通常會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結束——他們再也不能為所欲為地看電視,再也不能無休無止地吃零食,再也不能隨意地外出玩耍,再也不能大聲地喧嘩……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父母永遠是那個“破壞樂趣”的人,經常會“不合時宜”地對孩子宣布“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經常督促孩子去做那些“無聊”的事情:整理床鋪、洗臉刷牙、上學做功課……當父母給孩子制定這些規矩時,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孩子會對此憤憤不平,他們會立即跑開、大聲哭鬧、賴在地上、打人,甚至會把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泄到樂趣破壞者身上。
如果從親子交流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必然會造成親子間的沖突與不和諧,而這種沖突和不和諧如果處理得不夠妥當,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當然,父母也不能像小軍的媽媽那樣,為了止住孩子的哭聲而放棄規矩,選擇妥協。父母在對孩子的“反抗行為”表示“憤慨”的同時,也應該從側面想一想:如果孩子對于父母制定的每一項規矩都毫無異議,對于父母的每個要求都言聽計從,這樣的孩子會不會很奇怪呢?其實,父母完全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應對措施,既不放棄規矩,也不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那么,在給孩子定規矩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反抗行為”呢?
1.父母平時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很多時候,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不論孩子想說什么,想做什么,父母都置若罔聞。這樣會使孩子感到沮喪和不被重視,當父母向孩子制定一些規矩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反抗行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2.父母制定的規矩不能不切實際。如果父母一次性向孩子提出太多、太復雜的要求,孩子可能會“望而卻步”,從而出現“反抗行為”。因此,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一定要符合實際,并且要在孩子的“承受”范圍之內,最好是循序漸進。
3.父母不要總是“居高臨下”。給孩子定規矩,父母的態度一定不能強硬,不要站在房間的另一端或背對著孩子發號施令,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或者反抗情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面對著孩子,最好能夠蹲下來,在同一水平面說話,讓孩子有親切感和被尊重感。
4.如果孩子把父母制定的規矩當成“耳旁風”,父母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捍衛自己的“權威”,那就是移動孩子的身體。比如叫孩子吃午飯的時候,孩子只想看電視,父母可以把他抱起來,帶回餐桌邊;或者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父母的勸告不起作用,這時就要立即終止孩子的行為,帶他離開。注意,父母不要強行把孩子拖走,而應該保持友好的態度。
5.當孩子遵守了父母制定的某個規矩時,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并且表示出更多的關注。父母可以微笑著告訴孩子:“你很聽話,爸爸(媽媽)一叫你,你就過來吃飯了,爸爸(媽媽)很高興,謝謝你。”這樣對孩子說話,孩子以后就會更加“有規矩”了。
讓哭鬧的寶寶獨自冷靜幾分鐘
父母時常會碰到這樣的尷尬:每次帶孩子去逛商場或者公園的時候,孩子想買某個心儀的玩具,或者想玩某個刺激的游戲,如果父母沒有答應,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就是不肯走。他們早已將父母定的規矩拋到了九霄云外,面對這樣的情形,大多數父母首先會給孩子講道理,可是小家伙怎么聽得進去呢?等孩子越鬧越兇,父母就會責備孩子,甚至用“武力”鎮壓。這樣做的后果自然是引來周圍人異樣的目光,在這樣的公眾場合,父母顏面掃地,最后只得順從孩子。
聰明的孩子在這場戰役中獲得了絕對的勝利,他們漸漸掌握了一個“戰勝”父母的訣竅,那就是大哭大鬧。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一哭一鬧,父母就會乖乖地“束手就擒”。這樣,當他們有一些要求,或者對父母制定的規矩表示不滿的時候,他們就會使出這個殺手锏,而父母則會陷入被動中。
很多父母只是單純地溺愛孩子,當孩子越鬧越兇的時候,總是寵著慣著,生怕自己的“小心肝”受到一點點委屈。如果從長遠的教育來看,父母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助長孩子得寸進尺、喜怒無常的性格,更別說學好規矩了。而且父母實在是太“小看”孩子,當孩子用哭鬧來反抗父母的時候,他們會一邊用手揉眼睛,一邊從指頭縫里觀察父母的反應呢!這就是孩子精明的“戰術”。那么,面對大哭大鬧的孩子,父母就一點辦法也沒有嗎?當然不是。父母完全可以采用“冷處理法”,在小家伙越鬧越兇的時候,讓他獨自冷靜幾分鐘。
這一天,媽媽把3歲的妞妞放在高高的椅子上讓她坐好,然后給她切了兩片西瓜,并且給她定了規矩:“吃完了要把瓜皮放在桌子上,不能隨便亂扔。”
妞妞乖乖地點了點了頭,可是拿起一片西瓜剛吃了兩口,就把剩下的半塊放在桌子上,對媽媽說:“我還要再吃一塊!”
媽媽看著桌子上沒吃完的那塊西瓜,很認真地告訴妞妞:“妞妞這樣吃太浪費了,要把紅色的瓜瓤全部吃完才可以再吃第二塊?!?
妞妞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開始大哭大鬧起來,堅持要吃第二塊。媽媽并沒有屈服,而是把妞妞一人留在椅子上,自己走到一旁做家務,并且偷偷地觀察妞妞。
只見妞妞哭了一陣后發現沒有什么作用,下也下不來,面前只有剛才吃過的那塊西瓜,于是她只好把這塊西瓜重新拿起,吃了個干干凈凈。媽媽高興地走過去,把第二塊西瓜拿給她吃,她高興得手舞足蹈。
面對父母制定的規矩,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配合,甚至以哭鬧相“要挾”,希望父母能夠自動解除這些“不公平”的規矩。父母一旦妥協,孩子就會發現哭鬧是一個很有效的達到目的的“手段”。這時父母不妨使用“冷處理法”,讓孩子明白,有的規矩是必須要遵守的,就算哭鬧不休,也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獨自冷靜幾分鐘,孩子才能夠完成情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冷處理的作用。假如父母沒有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自己也不冷靜下來,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加重,在此基礎之上想要給孩子制定規矩,只會難上加難。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就像幼兒園里的老師,說話的聲音越大,孩子越是聽不進去;老師輕輕說一句,孩子反而安靜了下來。給孩子制定規矩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冷處理”問題之后,父母也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理由,千萬不要因為孩子還小,事情過去就算了,要知道,就算是我們成年人遭到拒絕后沒有理由來解釋,也是無法接受的,更何況天真可愛的孩子呢?因此父母一定要耐心地給孩子解釋,為什么必須遵守這些規矩?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生活中有的父母在拒絕孩子之后,沒有告訴孩子明確的理由,反而編造一些借口來哄騙孩子,比如孩子鐘情于某個玩具,總是吵嚷著要父母買,父母往往習慣性地告訴孩子“那個玩具太貴了,我們買不起”,這樣說當然是不恰當的。父母不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向孩子說明,為什么現在不能買那個玩具,將來什么時候可以買,給孩子一定的承諾,并且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
一個周末,爸爸帶著5歲的兒子逛商店,小家伙看中了一個精致、漂亮的鉛筆盒,吵著嚷著要買下來,理由是明天可以給別的小朋友開開眼。
由于小家伙前不久才買了一個鉛筆盒,因此爸爸并沒有同意。小家伙就哭鬧著賴在柜臺前不走了,并且說:“你不給我買,我就不走了!”
面對越鬧越兇的兒子,爸爸并沒有妥協,而是獨自走到了另一個柜臺前,假裝看東西,然后偷偷地觀察兒子的反應。小家伙哭了幾分鐘,見爸爸沒有理睬他,便離開了那個賣鉛筆盒的柜臺,走到爸爸身后。
這時,爸爸主動蹲下來,拉著兒子的手詢問道:“你現在使用的鉛筆盒壞了嗎?”小家伙搖了搖頭。
“既然沒有壞,再買新的就是浪費,所以爸爸才不給你買?!卑职趾苊鞔_地告訴兒子。
“那以后鉛筆盒壞了呢?”小家伙滿臉的委屈,“如果壞了,也不給我買嗎?”
“只要不是你故意弄壞的,是正常壞的,爸爸就會給你買。到那時候,就讓你自己選擇喜歡的鉛筆盒……”
“那好吧,你要記住哦!”小家伙破涕為笑,與爸爸拉鉤一言為定。
如果只是一味地給孩子定規矩,或者使用“冷處理法”,孩子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因此,適當的“熱加工”也必不可少。當父母發現孩子有悔改之意,就應該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接納他們,讓他們在父母的擁抱中去體味自己的錯誤,并且學會遵守父母制定的規矩。
巧用合同管理孩子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十分奇妙的過程: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就像一頁白紙,后來慢慢學會了說話、走路、做事,甚至還有了自己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奇妙的力量,在促使孩子不斷地成長和進步,讓孩子朝著更加正確和美好的方向發展呢?當然是來自成人的引導和規范。
最初的時候,孩子并沒有什么是非對錯的觀念,在他們純白如紙的心靈中“植入”思維和認識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所創造的環境與規則。因此,父母想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就應該下怎樣的功夫,這就是父母行使家庭教育的權利與義務。
現實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父母都苦于教子無方,自己苦口婆心地為孩子制定一些規矩,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更別說遵守了。當然,也有一些父母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習,在家庭教育方面摸索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的母親,在談到自己如何教育三個兒子時,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從不嚴厲對待他們,但約法三章:他們必須工作、運動、對我不撒謊?!?
父母與孩子“約法三章”的確是一種“特別”的教育方式,它既能夠保證親子間的平等交流,還能夠將“父母說,孩子聽”的單向教育,變成父母與孩子互相承諾的雙向教育。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不妨嘗試一下和孩子“約法三章”,巧用“合同”來管理孩子。
在給晨晨定規矩的過程中,父母用得最得心應手的方法就是和晨晨“約法三章”。
雖然晨晨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可是父母仍然覺得他一點規矩也沒有。平時,晨晨進入他人的房間,從來不知道先敲門;拿了家里其他人的東西,也不知道征求同意;還有好幾次,家里來了客人,在客人還沒有上桌吃飯之前,晨晨就已經甩開了腮幫子大快朵頤了。
對于晨晨這些“沒規矩”的行為,父母既生氣,又感覺沒辦法。晨晨天生就很好動,活蹦亂跳的就像一只小馴鹿,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叛逆性肯定會越來越強的?!皯撛鯓庸芾砗⒆幽??”這是擺在父母面前最棘手的問題。
后來有一天,父母找一個閑暇的時間,和晨晨簽訂了一份“親子合同”,具體內容和條款如下:
約法三章
父母的承諾:
1.進晨晨的房間一定要敲門,得到允許后才可以進去;
2.不可以對晨晨發火,更不能動手打晨晨;
3.每天做完作業,晨晨可以自由活動,看電視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玩,父母不會阻止。
父母給晨晨定的規矩:
1.進入父母的房間要先敲門;
2.不能隨便取用別人的物品;
3.用餐的時候,一定要等家人到齊后才開始。有客人來拜訪,應先請客人上桌用餐。
以上幾條,雙方互相監督,如有違反,嚴加處罰,并請家中其他人協助執行。
立約人:××××(雙方簽字)
雙方簽字同意后,父母將“約法三章”掛在了家里最醒目的地方,時刻提醒著晨晨。令人高興的是,自從“約法三章”后,晨晨果然按照“合同”執行了起來。剛開始的時候,晨晨還有點不習慣,父母就提醒晨晨說:“不要忘了‘約法三章’哦!”有時候晨晨想反悔了,父母又說:“這可是你自己同意簽訂的,難道你要說話不算數嗎?”晨晨就立馬就范了。
一段時間過后,晨晨變得比以前更有規矩了,就算父母不提醒,他也能夠自覺地遵守“約定”。當然,父母也沒有“食言”,對晨晨的承諾都做到了。之后的日子里,晨晨又出現不愛學習、不講衛生等問題,父母就故伎重施,又通過“約法三章”來給晨晨定規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小小的一紙契約,為什么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能讓孩子變得更有規矩、更聽話懂事呢?這是由于“約定”能夠喚醒孩子心中的規則意識,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如果有明文規定“上醫院的時候必須排隊、掛號”,于是我們心中就會自動產生“排隊、掛號”的概念,久而久之就會自覺遵守這個規則。
此外,“約法三章”還尊重了孩子的權利,讓身為教育者的父母與孩子處于相互平等的地位。這與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總是掌控著絕對強勢的話語權,掛在嘴上的幾句話,要么是“應該怎么樣”,要么是“不應該怎樣”,孩子根本沒有說話的機會和表達自己意愿的余地。在這種“不平等”的教育模式之下,父母苦口婆心地為孩子制定規矩,自然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就算孩子口頭上勉強答應,心理上也難以接受,甚至產生反抗情緒。而“約法三章”讓父母與孩子有了平等交流的機會,這不僅充分體現了對孩子人格的尊重,也讓父母制定規矩變得簡單易行,因為這一切都是在通暢而平等的交流中實現的。
與孩子“約法三章”,當然不能隨意為之,父母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還十分有限,因此“約法三章”的條例最好不要超過三條,并且保證屬于同一個類別。
2.與孩子的“約法三章”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該落實到紙面上。對于孩子來說,紙面上的“約定”更加神圣而不可懈怠。
3.為了強化“約法三章”的功能,使之產生長久而深遠的作用,父母最好能夠把“合同”貼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讓孩子經常能夠看到。
4.“約法三章”一旦建立,父母就應該堅持到底,絕不妥協,同時父母自己也應該自覺地遵守,從而鞏固自己的威嚴與誠信。
只要父母能夠十分認真地貫徹、執行,相信這個“約法三章”一定能夠帶給你驚喜的。也許某一天你會不禁發出感嘆:原來給孩子定規矩這樣簡單!
給孩子定規矩的“信號”要明確
孩子像一棵小綠芽一樣茁壯成長,他們需要陽光、雨露,也需要認識這個世界的“規則”。這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課。父母們也常常感嘆:一個遵守了規則的孩子,是多么乖?。∈嵌嗝绰犜捄秃谜{教??!規則不僅不會限制孩子的成長自由,還能夠給予孩子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梢哉f,一個孩子是否有“規矩”,是父母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然而,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如果“信號”不明確的話,很難將自己想要傳達的東西全部讓孩子領悟、接受。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或者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并沒有完全“說清楚講明白”。父母們說話常常含糊不清,自己提出來的要求最后又沒有貫徹到底;有時候嬉皮笑臉像是在開玩笑,有時候又神情嚴肅非要馬上執行一樣……孩子們面對這樣的父母,自然很難分辨父母什么時候是認真的,什么時候又是在開玩笑。在這種情形之下,父母怎么能夠讓孩子認真聆聽自己說話,并且將父母說的話、定的規矩當成一回事呢?讓我們來看看小安琪的媽媽是怎樣做的。
這一天,媽媽帶著小安琪去郊區游玩,同車的還有另外兩位阿姨和她們的寶貝。
一路上,小安琪的良好表現引起了兩位阿姨的連番夸獎,其中有一位阿姨告訴小安琪的媽媽:“現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定好規矩,如今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別提有多難管教了!”這位阿姨懷里的寶貝聽見在說自己的壞話,小嘴嘟了嘟,居然用手去捂媽媽的嘴,讓她不要說了。
小安琪乖乖地坐在媽媽身邊,聽見媽媽對兩位阿姨說:“其實給孩子定規矩也很簡單,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要怎么做,要做什么……”這就是媽媽給小安琪定規矩的方法。因為媽媽知道,小安琪的年齡還太小,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如果給她說一些太復雜的規則,只會讓她茫然無措。因此,平時媽媽在給小安琪定規矩時,總是會清楚、明確地告訴她具體的行為標準是什么。
小安琪的媽媽之所以能夠說出這些教育心得,也是通過不斷地摸索和實踐才得出來的。之前她并沒有想過怎樣給孩子定規矩,只是告訴小安琪不能做什么,比如“寶寶,你不能用手抓飯吃哦!”“寶寶今天才換上的新褲子,不要尿在褲子上哦!”這樣說過之后,往往不會取得什么好的效果,有時候甚至適得其反。于是媽媽改變了自己的說法,變成“寶寶,我們用勺子吃飯吧!你看別的小朋友也是這樣的?!薄皩殞殻蚰虻臅r候要小心哦,要保護好身上的新褲子。”這樣一些簡單明了的話,小安琪很容易就接受了,這樣就在無形中建立了規矩。
聽完小安琪媽媽的講述,兩位阿姨都感覺獲益匪淺,她們也說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其中一位阿姨說:“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節美術課上同學們吵翻了天,班主任氣沖沖地跑過來對大家說:‘你們要吵都回家吵去,不想上美術課就回家去吧!’結果同學們真的背著書包回家了。那時候我們的年齡太小,還不能理解大人說話的真正含義,就把班主任的威脅當成允許了?,F在想想真是可笑……”
另一位阿姨接著說:“我小的時候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那時特別愛玩,晚上到了睡覺時間也不肯消停。有一次媽媽就氣呼呼地對我說:‘你玩吧,隨便你怎么玩!媽媽再也不說你了?!敃r可把我樂壞了,還跳下床繼續玩呢!”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因此會不自覺地過濾掉一些語言,只會聽他們自己感興趣、自己覺得正確的話語。父母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是不是總說一些含糊不清,或者反面、否定的話語,比如“寶寶你不能……”“寶寶,你不要……”等等。與其總是對孩子說一些反面、否定的話語,還不如清楚明確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希望你這樣做……”“你應該……”總之,父母應該清楚明確地給孩子定規矩,讓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意圖,并且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才正確。
那么,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應該如何發出明確的“信號”呢?
1.在說清楚講明白之前,父母應該好好思考一番
父母在給孩子建立明確的規矩之前,首先應該好好思考一番:自己定的規矩是否合理?為什么要制定這些規矩?這些規矩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需要?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行為能力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父母的規矩是否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呢?如果父母能夠認真嚴肅地思考這些問題,那么你的明確指示就更能夠使孩子信服。
2.父母應該給出明確而又一目了然的指示
有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明確的指示與命令的口吻差不多,這樣的說話方式對孩子不夠尊重。其實,當父母覺得必須給孩子制定某些規矩時,明確而又一目了然的指示,往往比請求的口吻更合適。即使成年人在有些時候也必須依賴其他人的明確指示,更何況不諳世事的孩子呢?因此,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時,最好能夠明確地告訴孩子:你應該怎樣做?你必然應該怎樣做?當孩子漸漸明白事理之后,他們會理解父母這樣說話的真正用意——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3.父母應該用正面的、肯定的話語表達
孩子更容易接受正面的、肯定的話語,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比如父母總是叮囑孩子“不要跑得太快,小心跌倒了?!薄安灰舐暭饨校菢訒皦纳ぷ拥??!薄安灰K了衣服。”等等,還不如用正面的、肯定的話語告訴孩子“寶寶慢慢跑?!薄耙÷曊f話。”“要保持衣服的清潔。”這樣,孩子自然就能夠理解父母的話,從而自覺遵守這些規矩了。
父母的聲調與肢體語言至關重要
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父母的聲調以及肢體語言,與父母所說的話語同樣重要!如果父母總是采用輕言細語,甚至委婉哀求的聲音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父母所說的話并沒有什么權威性;相反,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話,孩子可能會因此受到威嚇,乖乖地“束手就擒”,也可能會模仿父母的聲調再吼回來。無論如何,孩子已經覺察到了:“啊哈,爸爸媽媽真的生氣啦!”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曾經失控過,對自己的孩子大聲呵斥過,尤其面對那些沒規矩的孩子,父母失控的門檻往往會顯得更低。父母也很驚訝,自己明明是愛孩子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平時對身邊的普通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陌生人,父母都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可偏偏對孩子大吼大叫,指手畫腳。父母也知道,如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那該有多難受??!
父母很可能忽略了,自己的聲調以及肢體語言,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用令人滿意的聲調和肢體語言,一定會讓你的孩子接受。
面對父母制定的規矩,有的孩子可能會采取大吼大叫的方式給予反抗和激辯,這時如果父母能夠適時地降低聲調,用溫和的語氣回答或商量,往往能提醒孩子,讓孩子有所收斂。理性的父母說話通常會采用低沉平穩的聲調,這樣的說話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使孩子很快接受勸誡,并且久久不忘。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微怒的面部表情,孩子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聰明的父母一定不會采用高調的說話方式,試圖讓孩子在高壓下學會規矩,這樣的方法通常會適得其反,而且顯得很愚蠢。
另外,關于父母的肢體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小男孩的日記:
今天是我的10歲生日,爸爸媽媽給我買了好多好吃的,親朋好友都來為我祝賀,還給我帶來了好多生日禮物。可是給我留下最深刻記憶,最讓我感動的,是在我吹滅生日蠟燭之后,爸爸媽媽給我的輕輕一吻。那一刻,我激動得差點哭出來,因為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親過我了。我真的好喜歡那種感覺,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快樂的小時候……
看完這篇日記,父母會有什么感想呢?也許父母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肢體語言也會對孩子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事實上,有關科學研究也表明,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父母經常使用一些消極的肢體語言(比如攤手、低頭、搖頭等),會使孩子漸漸養成自卑、懦弱、抑郁的性格;與之相反的是,父母如果經常使用一些積極的肢體語言(比如加油、很棒的手勢),則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樂觀和積極。
現在許多早教專家在和父母討論怎樣教育孩子時,都會提到父母肢體語言的重要性。許多父母也許并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般是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的,這三種方式分別是聲音、語言和肢體動作(通常被稱作肢體語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爾伯特·梅拉賓研究表明:人類55%的溝通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38%是用聲音完成的,而單純的語言表達僅占了7%。既然肢體語言對于親子間的溝通交流這樣重要,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若能好好利用,必然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通常善于運用口頭語言,而忽略了肢體語言的運用??傆幸恍└改赶矚g樂此不疲地嘮叨個沒完,盡管在孩子看來,它已經和家庭暴力沒什么兩樣了。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使用肢體語言,不過大多都是消極負面的,通常用過度發達的食指,代替了孩子喜歡的大拇指,這就是父母使用身體語言的現狀。
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那么父母在給孩子定規矩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呢?
1.時常保持微笑
微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然而對天真的孩子來說,最有意義的應該是父母的微笑。它比任何笑容更可貴,因為它飽含著父母對孩子最無私、最純潔的愛。當孩子受傷的時候,父母的微笑可以給孩子溫暖的關懷,抹去他們眼角的淚水;當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的微笑能夠給予孩子自信,讓他們更加樂觀、堅強;當孩子成功的時候,父母的微笑是對孩子最大的褒獎,給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比鮮花更加馨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微笑還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孩子能夠輕松地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也可以作為一種鼓勵或者欣賞,讓孩子更有規矩。
2.時常撫摸你的孩子
撫摸是孩子感受父母愛撫的一種肢體語言,父母可以通過撫摸孩子的手、腳、身體、頭等部位,來滿足孩子的心理情感需求,并且向孩子傳達無聲的信息。
有一位小女孩回憶說,她記憶里最深刻的就是爸爸的撫摸。每當她將優異的成績單展示在爸爸面前時,爸爸總是很高興地摸一下她的腦袋,并且說:“不錯啊!小丫頭!有出息!”她可以通過爸爸的撫摸,感受爸爸的鼓勵和獎賞,這讓她十分興奮。
3.時常擁抱你的孩子
當父母張開雙臂擁抱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在父母的臂彎里感受到愛和溫暖,這將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安全感,讓孩子了解并且理解父母的愛意。擁抱能夠促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質也明顯高于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孩子。給孩子一個擁抱,孩子將更加樂觀、堅強。
總之,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也不要忽略自己的聲調與肢體語言。父母的一個微笑、一個撫摸、一個擁抱;偶爾親一下小臉、擦一下眼淚、拍一下肩膀……都是增進親子關系的重要手段,它們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學會規矩,爸爸媽媽何樂而不為呢?
規矩一旦制定就要執行
經過一天辛苦的工作,媽媽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了家里。她實在太累了,晚上一直沒精打采的。可是,在4歲的誠誠沒有洗澡睡覺之前,她是不能休息的。一想到這一點,她就感到頭疼,因為讓誠誠趕快洗澡睡覺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不,小家伙現在正坐在沙發上擺弄自己的玩具呢!看他聚精會神的樣子,一點也沒有洗澡睡覺的意思。媽媽看了看手機,對誠誠說:“快九點啦,誠誠趕快洗澡睡覺吧!”
“我不嘛!我現在還不想睡覺呢!我再玩會!”誠誠這樣嘟囔了幾句,頭也沒抬一下,繼續玩他的拼圖玩具。小家伙心里十分清楚,雖然媽媽給他定了規矩:每天晚上九點前必須睡覺!但是媽媽沒有迫使他立刻行動起來,因此誠誠也沒有立刻響應媽媽的要求。而且按照慣例,在媽媽下達了“命令”之后,他通常還得花半個多小時去磨蹭。
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媽媽又開始催促了:“誠誠,現在真的很晚了,你明天還要上幼兒園呢!趕快把玩具收拾好,洗澡睡覺去!”媽媽雖然這么說,可是并沒有指望誠誠立即服從自己的“命令”。誠誠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他拖拖拉拉地將幾塊拼圖收到了盒子里面,以示聽到了媽媽的話,然后他又坐回沙發玩了好一會兒。
時間又過去了好幾分鐘,媽媽實在忍無可忍了,再一次發出“命令”:“誠誠,你怎么一點規矩也沒有?我們不是說好了,每天晚上九點前必須睡覺嗎?我警告你,再不把玩具收拾好,趕快去洗澡,我就對你不客氣啦!”這一次,媽媽顯得很憤怒,誠誠也懂得,這次是真正的命令,他必須盡快收拾好玩具,馬上洗澡去。
就這樣,誠誠磨磨蹭蹭地走進了洗澡間。正常情況下,誠誠會在媽媽的催促下開始洗澡,可是如果媽媽的注意力轉開——門鈴或者電話突然響起來,誠誠就又可以撿到幾分鐘的自由了。
很多時候,孩子都會將父母制定的規矩視若無睹,甚至故意挑戰父母的忍耐力。像上面故事中誠誠的媽媽,每次想讓誠誠洗澡睡覺,都會經歷一個從假生氣到真生氣的過程,在自己達到真正的憤怒狀態之前,誠誠永遠不會立即行動起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歸根結底,還是父母執行力的問題。
父母都應該明白,給孩子定的規矩是客觀的條條框框,并不是父母情緒的好與壞。鑒于孩子的記性不好,也不能像成年人這樣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因此父母需要不時地提醒孩子,從而幫助孩子記住一些規矩。只是,父母的提醒并不是一味的退讓,一旦孩子出現破壞規矩的行為,那么父母就應該按照規矩來辦事——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規矩一旦制定,父母就要勇于執行,讓孩子懂得他們的行為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知道遵守規矩的重要性,從而養成自覺執行規矩的良好習慣。
樂樂的媽媽曾經對樂樂說過:“早上的時間十分緊張,所以你必須按時起床、吃早餐,這樣爸爸和媽媽上班才不會遲到,你才能趕上幼兒園的校車。如果你早上賴床,我會認為你是放棄了自己的早餐,你也要為你的行為負責?!?
剛開始的時候,樂樂以為媽媽只是說著玩,直到后來有一天,樂樂起來太晚,超過了媽媽規定的早餐時間。當他慢悠悠地來到餐桌前時,發現媽媽早已收拾好了桌子,而桌子上并沒有留下他的早餐。
樂樂很生氣地看著媽媽,大聲吼道:“媽媽,我餓了!我的早餐呢?”
“對不起,樂樂……媽媽也想把你的早餐留在桌子上,可是我們之前做了約定,媽媽不能不遵守約定,樂樂也一定會遵守吧!你現在餓了卻沒有早餐吃,這只能怪你自己。”
樂樂露出一副很無奈的表情,他終于知道,媽媽定下規矩并不是說著玩的。從那以后,樂樂起床都變得很準時了。
一頓早餐也許并不重要,但是通過一頓早餐讓孩子知道父母制定的規矩是不容侵犯的,卻顯得意義重大。
在孩子學習規矩的過程中,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知道:規矩一旦建立,就要貫徹執行!無論孩子怎樣反抗,父母都不能夠輕易地妥協,即使孩子又哭又鬧。
父母制定規矩,并且嚴格地執行規矩,這樣的教育方式通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父母執行規矩也不能沖動盲目,而是要有條理、有目的和針對性的。
1.一次只執行一條規矩
剛開始的時候,父母給孩子定的規矩不要太多,一次只要執行一條規矩就好,并且這條規矩應該是簡單易行的。當孩子開始執行這條規矩的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堅持到底,直到孩子能夠自覺地遵守這條規矩,父母再考慮給孩子制定下一條規矩。
2.制定的規矩一定要適合孩子
父母給孩子制定的規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智力、能力和愛好。如果讓一個5歲大的孩子去洗菜、做飯,就明顯不切實際。起初給孩子定的規矩,最好能夠與孩子的興趣愛好相一致,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看童話書,父母就可以規定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必須整理好書柜或者玩具,這樣在睡覺前父母就答應給孩子講一個童話故事。只要讓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就會樂意去執行父母制定的規矩。
3.在心情愉悅的時候制定規矩
有一點父母必須明白,那就是在你心情愉悅的時候給孩子制定規矩,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孩子可以從你愉悅的聲調和表情中得知,這條規矩并不是為了懲罰他才定的。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4.小小的激勵必不可少
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遵守規矩,父母可以畫一張表格貼在孩子的房間里,只要孩子哪一天整理了房間或者幫忙做了家務,父母就在表格上畫一顆五星或者貼一朵小紅花。到了周末的時候,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數一數,看看孩子這一周的表現如何。如果孩子表現不錯,父母就給他特別的獎勵,比如給他買新文具或者帶他去游樂場玩;之后再將物質獎勵轉化為精神上的獎勵,比如當著全家人的面夸獎孩子,或者親吻、擁抱孩子。
好的規矩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理能力,使孩子擁有終生受益的技能。許多優秀的孩子都得益于父母科學合理地制定規矩,而那些并不快樂的孩子,通常是由于父母教育上的疏忽,或者給孩子制定的規矩繁雜而矛盾,或者執行規矩虎頭蛇尾。其實,只要父母勇于執行,給孩子定規矩也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