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帶給你平靜和幸福的七個辦法

第一節 改變你生活的八個字此處指八個英文單詞,但翻譯成中文,字數會發生改變。另:本書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此后不做重復。

一年前,在一次電臺節目中,有聽眾問我:“迄今為止,你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么?”

答案很簡單:迄今為止,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明白了心態的重要性。如果我知道了你的心態,那么我就知道了你是個怎樣的人。心態是命運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正如愛默生所言:“心態決定人生。”人生的決定因素不可能是別的。

如今我確信你我面臨的最大問題——差不多是你我唯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選擇正確的心態。要是你我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踏上了一條解決我們全部問題的捷徑。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是古羅馬皇帝,馬科斯·奧里利烏斯把這一點歸納成了八個字——決定你我命運的八個字:“心態決定命運”。

沒錯,如果我們擁有快樂的人生心態,那么我們就會快樂。如果我們擁有痛苦的人生心態,那么我們就會痛苦。如果我們擁有病態的人生心態,那么我們就可能會生病。如果我們擁有失敗的人生心態,那么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抱有自憐的人生心態,那么每個人都會躲著我們。正如諾曼·文森特·皮爾諾曼·文森特·皮爾(1898—1993),美國牧師、作家,曾獲得總統自由勛章。所言:“你不能說,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樣的人,我就是什么樣的人;而是你是怎么想的,你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是在鼓吹對我們所有的問題都采取一種盲目樂觀的心態嗎?不,不幸的是,生活并沒有這么簡單。我鼓吹的是我們應該采取一種積極的心態,而不是一種消極的心態。換句話說,我們讓應該關心,而不該憂慮我們的問題。這兩者有區別嗎?讓我舉了例子簡要說明一下。每次當我穿過紐約擁擠的街道時,我在關心而不是在憂慮我的所作所為。關心意味著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并平靜地去面對它們。憂慮意味著在一個瘋狂的、無望的圈中打轉。

一個問題纏身的人,仍能在扣眼中插一朵康乃馨,揚著下巴走路,你見過這樣的人嗎?我見過。洛威爾·托馬斯就是這樣的人。托馬斯在上映他的一部著名影片(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艾倫比—勞倫斯戰役的電影)時,我有幸與他相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和助理六次奔赴前線,拍攝戰爭場景,最棒的是,他們帶回來了一部反映T·E·勞倫斯T. E. 勞倫斯(1888—1935),一戰時英軍著名將領。和他的個性十足的阿拉伯軍的紀錄片,還有一部反映艾倫比艾倫比(1861—1936),一戰時英軍著名將領。征服圣地的電影。他的那場色彩絢麗的演講——《與巴勒斯坦的艾倫比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在一起》——曾在英國和全世界引起轟動。倫敦歌劇季被迫推遲六個星期,以便讓他繼續講述自己的冒險經歷,在科芬園皇家歌劇院上映他的影片。在倫敦獲得巨大成功后,托馬斯又舉行了一次成功的全球巡演。然后他又用了兩年時間籌備自己的下一部影片,這部片子反映的是印度和阿富汗的生活。再后來,洛威爾的運氣每況愈下,接著,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他在倫敦發現自己竟破了產。那個時候,我還和他在一起。我記得我們只能在一間廉價餐館里吃飯,要是洛威爾不向一位蘇格蘭人——著名藝術家詹姆斯·麥克貝——借錢的話,我們連那種地方也吃不起。下面我就要說到這個故事的意義:甚至在洛威爾大舉借債、陷入深深的失望中時,他也沒有憂慮,只是上了點兒心。他知道要是自己被不幸打垮,那么他就在所有人的眼中分文不值了,這其中也包括他的債主。因此,每天早晨出門時,他都會買一束花插在自己的扣眼中,然后昂起頭,闊步走在牛津街上。他總抱著積極向上的心態,拒絕讓失敗打垮自己。在他看來,失敗是游戲的一部分——要是一個人想爬上高處,就得期待這種有益的訓練。

心態對我們身體的力量有著不可思議的作用。英國著名醫生海德菲爾德在他總計54頁的小冊子《心理的力量》中對此有過形象的描述。他寫道:“我曾讓三個人做過一個心理會對他們的力量產生多大影響的測試,方法是握緊測力計。”我讓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使出最大力氣握緊測力計。

清醒狀態下,他們的平均握力是101磅。

然后,海德菲爾德對他們進行了催眠,告訴他們身體很弱,結果是他們的平均握力只有29磅——還不到正常握力的1/3。(這三種中有一人曾在拳壇上拿過獎,當海德菲爾德對他進行催眠后,告訴他的身體很虛弱時,他說自己的胳膊“就像嬰兒的那樣纖弱”。)

在第三種情況下,海德菲爾德對三人進行催眠后,告訴他們,他們都是一流壯漢,這時他們的平均握力變成了142磅。當他們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時,他們身體的力量竟提高了將近50%。

這就是心態對身體力量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作用。

為了闡明心態的神奇魔力,我要說一個美國歷史上最令人吃驚的故事。這個故事我能寫一本書,不過還是讓我簡短些吧。那是在一個十月的冷夜,內戰剛打完,一位無家可歸的貧苦女人在這個地球上流浪,她敲響了韋伯斯特“媽媽”的門,后者是馬薩諸塞州一位退休船長的妻子,他們的家在埃姆斯伯里。

韋伯斯特“媽媽”打開門,看到了一個瘦弱的女人,超不過100磅,瘦得皮包骨頭。這位陌生人自稱是格羅夫的妻子,她想找個家,好好思考一個已經折磨了她很多天的嚴肅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

“為什么不留在這兒呢?這大房子里只有我一個人。”韋伯斯特夫人說。

要不是韋伯斯特夫人的女婿比爾·艾利斯從紐約來這兒度假的話,說不定格羅夫太太今晚就住在這兒了。當他發現格羅夫太太時,忍不住大聲喊道:“我才不能讓一個流浪女待在這兒呢!”說完,他就把這位無家可歸的女人趕出了門。這時,天正在下暴雨。格羅夫太太瑟縮著身子在雨中站了幾分鐘,然后就上路去尋找能安身的地方了。

上面我講的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那個被比爾·艾利斯趕出家門的“流浪女人”注定和其他的女人一樣,對這個世界的見解產生影響。如今,這位女士已擁有幾百萬虔誠的追隨者,她就是基督教科學派美國基督教新教的一個變種教派,于19世紀后半期由埃迪創立,主張以精神力量醫療疾病。的創始人——瑪麗·貝克·埃迪瑪麗·貝克·埃迪(1821—1910),美國基督教科學派創始人,《科學與健康:解經之論》的作者。

然而,那個時候,她的生命中除了疾病、傷心和悲劇外什么也沒有,婚后不久,她的丈夫就死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拋棄了她,和一位已婚女士私奔。不過后來,這個負心漢死在了救濟院里。她膝下只有一個孩子,還是個男孩,因為貧困、疾病和戒備,孩子四歲時,她就把他丟棄了。她失掉了他的所有音訊,31年兩人從未見過面。

因為疾病,埃迪對“治愈心靈的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但她生命中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馬薩諸塞州的林恩港。那是在一個冷天,她正在街上散步,不小心滑倒了,摔在了冰凍的水泥路上——頓時失去了知覺。她的背受了重傷,身體大幅度抽搐起來,甚至連醫生也說她已經沒救了。除非有奇跡發生,否則這輩子她是別想著再站起來走路了。

埃迪躺在床上——這張床有可能會成為她臨終時睡的床——打開《圣經》,在“神圣的指引”下讀到了《馬太福音》中的一段話:“看!他們把一個躺在床上的麻風病患者帶到他跟前,耶穌……對他說,孩子,高興起來吧,你的罪會得到寬恕的……站起來吧,握著我的手,走進你家里。然后那人真的站起來,朝家走去。”這段話出自《圣經·馬太福音》第9章第2節。

埃迪后來說,耶穌的這番話在她的心中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一種信念,一種驚濤駭浪般的治愈力量,她“立刻從床上下來,開始走路”。

埃迪說:“這次經歷是正在下落的蘋果,使我發現了治病的方法,也使我萌生了為他人治病的想法……我獲得了科學上的驗證:一切起因都源自內心,一切結果都是心理現象。”

瑪麗·貝克·埃迪就是這樣成為一種新教派——基督教科學派——的創始人和最高女祭司的——這是唯一一種由女性創立的偉大教派——一種覆蓋全球的教派。

此時你很可能會想:“這個叫卡耐基的家伙該不是勸我入教吧?”不,你想錯了。我不是基督教科學派信徒;但我生活得越久,就越相信意念的巨大力量。我教了這么多年的成人課程,我知道人們能夠通過改變他們的心態來克服憂慮、恐懼和各種各樣的疾病,并且改變他們的生活。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曾幾百次親歷這種讓人無法相信的改變。我見得太多,早已覺得這種情況不足為奇了。

舉個例子來說,我的一位學生就經歷過這種不可思議的改變,闡明了意念的巨大力量。他的精神崩潰了。是什么原因呢?憂慮。這位學生對我說:“我什么事都擔心,因為我長得太瘦了;因為我的頭發正在掉光;因為我擔心賺不夠結婚用的錢;因為我擔心自己成不了一位好父親;因為我擔心自己正在失去那位我要娶的姑娘;因為我擔心自己過不上好日子。我擔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我擔心自己會得胃潰瘍。我再也不能工作,我辭職了。我每時每刻都在緊張,直到我變成了一臺沒有安全閥門的鍋爐。壓力使我無法承受,一直這么下去肯定會產生嚴重后果——果真產生了。如果你的精神曾崩潰過,那么你應該祈求上帝千萬別再這樣了,因為身體上的任何痛苦都趕不上精神上的劇痛。

“我的情況很嚴重,我不再和家人說話。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我的內心充滿恐懼,甚至連最輕微的聲音都會讓我一躍而起。我避開了所有人。我總是動不動就放聲大哭。

“每天都是痛苦。我覺得自己被所有人拋棄了——甚至連上帝也拋棄了我。我跳進河里,想要一死了之。

“我決定去佛羅里達旅游,希望看看不同的風景會對我有所幫助。上車時,我的父親遞給我一封信,并叮囑我到了佛羅里達之后再打開。抵達佛羅里達時,正趕上旅游旺季,因此我就沒有在旅館住,而是在一個車庫里租了一間臥房。我想在邁阿密的不定期貨船上找份工作,可我的運氣并不好。因此多數時間我總是在海灘上度過。我的境況比在佛羅里達家里還要悲慘,所以我打開了父親寫給我的那封信。信上說:‘孩子,現在你已離家1500英里,你沒覺得有什么不同,對嗎?我知道你會這樣的,因為你帶走的只是你一切麻煩的根源,這就是,你自己。你的身體和心理都沒什么問題。拋棄你的不是你遇到的境況,而是你對待它們的態度。一個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孩子,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病就好了。’

“父親的信使我憤怒。我要的是同情,不是什么指導意見。我瘋了,時不時想到這輩子再也不回家。那天晚上,當我沿著邁阿密的一條小街向前走時,我看到了一座教堂,里面正在做禮拜。我沒別的地方去了,只好慢慢走了進去,聽《圣經》中的布道:‘征服內心的人比征服一座城池的人還要強大。’坐在神圣的教堂里,聽和父親在信上所寫內容具有同樣意義的布道,頓時我心中越積越多的垃圾被清掃一空了。生平第一次我能夠清晰而理智地思考了。在靈光中,我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我就站在那兒,想要改變這個世界和里面的每一個人——而唯一需要改變的就是我頭腦中那部相機的焦點。

“第二天早晨,我收拾好行囊,坐車回家。一周后,我去上班。四個月后,我娶了那位我一直害怕失去的姑娘。如今,我們有五個孩子,過得很幸福。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上帝一直對我很好。崩潰時,我還是一個小部門的工頭,手下有18個人。如今我已是一家卡通玩具制造商的主管了,手下有450個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充實、友好。如今,我開始欣賞生命的真正意義。每當憂慮偷偷侵蝕我的內心時(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候),我總會改變一下那部相機的焦距,之后一切就恢復原狀。

“坦白說,我慶幸自己有了這次崩潰的經歷,因為我通過一種艱難的方式發現了心態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有著怎樣的巨大影響。如今,我能夠讓心態服務于我,而不是與我作對。現在,我才明白,父親說的話是對的:使我痛苦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我對它們的看法。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的病就好了——而且到現在我一直都很健康。”這就是我的那位學生的經歷。

我深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靠的不是我們身在何處,我們擁有什么和我們的身份,而是我們的心態。外在因素和它沒什么關系。讓我舉一個老約翰·布朗約翰·布朗(1800—1859),美國廢奴主義者,提倡用暴力結束奴隸制度。的例子,他搶劫了哈珀斯費里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東北部城鎮。的軍火庫,鼓動奴隸造反,因此被抓。他緩緩走向絞刑架,坐在自己的棺材上。他旁邊的獄卒緊張而焦慮,可是老布朗卻很鎮定。他望著弗吉尼亞的藍嶺山脈,大聲喊道:“多美麗的國家!以前我從沒好好看它!”

讓我再舉個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和他同伴的例子——他們是第一批到達南極的英國人。他們的返程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旅程。他們的食物吃光了,汽油也用光了。一場咆哮的狂風在地球邊緣吹了11天11夜,他們的旅程被迫停止,風如此猛烈,凌厲,極地的冰被切成冰脊。斯科特和他的同伴知道他們就要死了,在這種危急時刻,他們拿出了隨身攜帶的鴉片。只要他們吸食完鴉片,便能沉沉睡去,做了美夢,再也不會醒過來;但他們沒有這樣做,面對死亡,他們大聲唱起了“歡樂歌”。八個月后,一支搜救隊發現了他們冰凍的尸體,還有一封告別信。

是的,如果我們抱有勇敢和平靜的積極心態,那么即使是我們坐在自己的棺槨之上,走向斷頭臺,我們也能享受美麗的風景;即使是凍餓而死時,也能在帳篷中唱起“歡快的歌曲”。

300年前,雙目失明的米爾頓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心既能將地獄變成天堂,也能將天堂變成地獄。

拿破侖和海倫·凱倫完美地詮釋了米爾頓的話:拿破侖擁有男人渴望的一切——榮耀、權力和金錢——但他卻在圣赫勒拿島說,“我這輩子所擁有的快樂時光連六天都不到。”然而又聾又瞎又愚鈍的海倫·凱勒卻說:“我發現生活竟是如此美好。”

我活了50年,要是我從生活中學到了什么的話,那就是我知道了“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獲得平靜”。

在愛默生的散文《自立》結束時曾有這樣一段話,在此我要引述一下:“政治上的成就、房租的上漲、疾病的痊愈或者失散多年的朋友重回你身旁,或者其他的外在事件,使你變得快樂,因此你認為好日子在等著你。千萬別相信這個。生活永遠都不會如此。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獲得平靜。”

1900年前,古羅馬新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向世人發出警醒,我們應更多地關心把壞的想法從腦子中驅逐出去,而不是把“腫瘤和膿腫從身體中切除”。

1900年前,愛比克泰德發現了這一點,現在醫學證明他說的是對的。G·坎比·羅賓遜博士曾斷言:“在約翰斯·霍普金斯收治的病人中,五個里就有四個的病因與精神上的緊張和焦慮有關。甚至在一些患有器質性病變的病人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這些都源自于心理上的失調和由此所產成的問題。”

法國偉大的哲學家蒙田曾把下面這17個字原文為17個英語單詞,但翻譯成漢語,字數會有變化。作為自己終生的座右銘:“事情本身對一個人所造成的傷害不如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對他造成的傷害大。”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我的意思是什么?我是在大言不慚地對你說——當你被麻煩毀掉時,當你的神經像電線那樣伸出,并且尾部卷曲時——在此種情況下,你能夠努把力改變一下心態嗎?是的,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這還不是全部。我要告訴你該怎樣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努點力,但方法卻很簡單。

實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曾這樣說:“看似先有意愿,后有行動,其實行動和意愿相伴而生;調整更受意愿直接支配的行動,我們就能調整不太受行動直接支配的意愿。”

換句話說,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只是“下定決心做什么”并不能立刻改變我們的意愿——卻能改變我們的行動。改變行動時,我們的意愿也會隨之改變。

“因此,”他又補充說,“在你失落時,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坐臥、行動、說話時保持快樂的心態,仿佛快樂就在那兒一樣。”

這個簡單的辦法有效嗎?你試試吧。臉上掛一個大大的、純真的笑容,肩膀向后拉,深呼吸,然后唱首歌。如果你不會唱歌,那就吹口哨。如果你不會吹口哨,那就哼唱。你立刻就會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意義——當你抱著一種快樂的心態去做事時,你的身體是不可能保持抑郁和低落狀態的。

這就是自然界一個小小的真理,但卻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奇跡。我認識一位加州女士,在這兒我不提她的名字——要是她知道這個妙法的話,她的煩惱便會在24小時之內徹底消失。她是個老女人,是個寡婦——我得承認,這很讓人難過——但她曾試著讓自己高興起來嗎?不;要是你問她感覺如何,她會說:“哦,我感覺很好。”——可是她臉上的表情和聲音中的嗚咽卻在說:“哦,上帝,我真是煩透了!”要是你當著她的面顯露出快樂的情緒,她似乎就會責備你。還有幾百位女士比她過得更糟,她的丈夫留給了她足夠的保險金,度過余生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她早已結婚的孩子們會給她一個住的地方。按說她應該高興才是,可我幾乎沒見她笑過,她總是在抱怨:三個女婿吝嗇而自私——雖然她曾在他們家里一連住過幾個月。她還抱怨女兒們不給她買禮物——雖然她總是把自己的錢小心存起來“養老”。她害了自己,害了她不幸的家人。不過她非要如此嗎?遺憾就在這兒——她本可以從一位痛苦、悲慘的老女人變成一位受尊敬、受愛戴的家庭成員——要是她愿意改變的話。要實現這種改變,她只需快樂地做事,就像她要把一點愛贈送給他人一樣——而不是把它全部浪費在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上。

印第安納州特爾市的H·J·英格勒特如今還活著,就因為他發現了這個辦法。10年前,英格勒特得了猩紅熱,康復后,他發現自己患上了腎炎。他拜訪了很多醫生,甚至還有江湖醫生,都沒什么效果。

前段時間,他又得了并發癥,血壓急劇升高。他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他的血壓已達到214。醫生說這是致命的——而且情況還在變糟,他最好馬上準備后事。

英格勒特先生說:“我回到家,確定保險金已全部付清,然后我向上帝懺悔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接著我就陷入了抑郁的沉思。我讓每個人悲傷,尤其是我的妻子和家人,更是痛苦。然而,一周的自憐過后,我對自己說:‘你真是個傻瓜!再有一年,你也不會死的,為何不趁自己還活著時高興點呢?’

“我向后伸伸肩膀,臉上露出了笑容,我試著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做事。我得承認,剛開始,確實需要付出點努力——但我還是強迫自己高興起來,這不但幫了我的家人,還幫了我。

“我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感覺好多了——和我假裝的快樂差不多!情況一步步好轉。今天——在那位醫生判我死刑之后的幾個月——我恢復了健康,我很快樂,而且我的血壓也降下來了。我確信一件事:要是當初我繼續抱著將死的念頭過日子,那么醫生的預言就會變成現實。但我給了自己的身體一個自我治愈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只是一種心態的轉變!”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是快樂的行事和積極的心態救了這個人的命,那么你我為何不多容忍一分鐘我們的小悲傷呢?當我們有可能去創造快樂時,為何我們不通過簡簡單單的快樂行事去為抑郁的自己和身邊的每個人創造快樂呢?

幾年前,我讀了一本小書,它對我的生活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書名叫作《當一個人思考時》,作者是詹姆斯·艾倫詹姆斯·艾倫(1864—1912),英國哲學家、作家。,里面有段話是這么寫的:

“當一個人改變他對事情和他人的看法時,他會發現,事情和他人對他的看法也隨之發生改變了……當一個人徹底改變他的看法時,他會吃驚地發現自己的物質生活竟然發生了如此快速的改變。讓我們的死亡變得神圣的是我們自己。一個人具有魅力,不是因為他的財產,而是他本人。一個人獲得的全部成就都是自我思考的結果。一個人只有振作精神才能崛起、成功。如果一個人拒絕讓自己振作起來,那么他就會一直虛弱、悲慘、痛苦下去。”

根據《圣經·創世紀》所言,造物主賦予人類統治整個地球的權力。這可是個大禮物。不過我對這樣的特權并不太感興趣。我渴望統治自己——控制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恐懼;控制自己的內心和靈魂。最妙的一件事就是我成功做到了這一點,無論何時只要我想,僅僅通過控制我的行為——轉而控制我的反應——就能如愿。

讓我們記住威廉·詹姆斯說的這番話:“很多我們稱之為惡的東西……只要我們稍稍改變內心的看法,從恐懼的心態變成戰斗的心態,就會聚集成使人振奮的好的東西。”

讓我們為幸福而戰吧!

讓我們參照下面這個快樂的、積極的每日計劃為幸福而戰。這個計劃叫作“只為今天”。我覺得這個計劃很勵志,于是抄寫了幾百份送給我認識的人。這個計劃的作者是后來的西貝爾·F·帕特里奇,要是你我能按這個計劃去做,我們的大部分憂慮就會消失,并且我們的“生之喜悅”能夠得到無限提升。

只為今天

1.只為今天,我要快樂。這驗證了亞伯拉罕·林肯說過的話:“多數人只要下定決心就能讓自己變得快樂。”快樂來源于內心,而不是外部因素。

2.只為今天,我要調整自己。讓自己適應萬物的規律,而不是讓規律適應自己。我要自然地對待我的家庭、事業和運氣,讓自己去適應它們。

3.只為今天,我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我要鍛煉它,愛護它,為它補充營養,既不傷害它,也不忽視它,等我需要它時,它便是完美的身體。

4.只為今天,我要加強自己的頭腦。我要學有用的東西,不要做精神上的閑逛者。我讀的東西需要努力、思考和專注。

5.只為今天,我要在三個方面磨煉自己的靈魂。我要為他人做件好事,而不被發現。我要按照威廉·詹姆斯建議的那樣,至少要做兩件我不愿做的事,只為鍛煉。

6.只為今天,我要變得討人喜歡。我要打扮得盡量得體,以最好的面貌示人,我要小聲說話,舉止有禮,大大方方地接受表揚,再不批評他人,也不會看什么事都不順眼,我不會再試圖改變或是提升他人。

7.只為今天,我只為今天而活,再不會試著把生活中所有的問題一次性解決。我可以連續12小時去做一件事,要是我能堅持一生,必定會有一個驚人的結果。

8.只為今天,我要制定一個計劃。每小時要做的事,我都會寫在本子上。也許我不能做到一點差錯也不出,但我還是要定這樣一個計劃。我要消滅兩個害人的東西:匆忙與優柔寡斷。

9.只為今天,我要拿出半個小時的時間,安安靜靜待著,讓自己放松。在這半個小時中,我會想到上帝,由此我便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10.只為今天,我不會再害怕,特別是我不會再懼怕快樂,享受美的東西,我不會再懼怕去愛,去相信那些愛我的、我愛的人們。

如果我們想培養一種心態,借此讓我們獲得平靜和幸福,你要按照下面的法則去做:

快樂地想與做,你就會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叙永县| 顺平县| 习水县| 清水河县| 灵山县| 麦盖提县| 尤溪县| 碌曲县| 克拉玛依市| 南宁市| 锦屏县| 中宁县| 深州市| 贡山| 扶余县| 苍南县| 鲁山县| 建德市| 喜德县| 来凤县| 克东县| 钟祥市| 丹阳市| 宜兰县| 临桂县| 侯马市| 东兴市| 新平| 鲜城| 团风县| 讷河市| 梁河县| 黄山市| 绍兴县| 澄迈县| 玉屏| 宜阳县| 尉犁县| 辽宁省| 始兴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