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天日刊 再生之門
- 豬豬怪科學雜志刊
- 一只霸王豬
- 2497字
- 2020-04-29 14:10:32
公元 3312年
“再生之門”計劃是一年前在世界物理年會上提出來的。為“再生之門”計劃的總負責人,我帶領我的科研小組苦苦奮斗了一年。
現在,再生之門計劃已進入了實驗階段……
“再生之門”計劃是在納米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超空間傳輸技術。
大約5年前,我還在上大學時,就聽說麥克爾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納米技術上取得了質的突破——利用強大的場力將任何物質分解為中子、質子和游離的電子,再將這些粒子重組,于是,新的物質產生了。
例如,將兩個碳原子分解成12個質子、12個中子和12個電子,再將它們重新組合,生成一個鎂原子。從那之后,點石成金不再是神話,世界沸騰了。
第二年,納米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控制新生物質的原子的排列順序,粒子重組的產物不再是單純的單質或化合物,而是成形的手表,照相機……
我大學畢業那一年,納米技術首次應用于制造有機物。整個世界再次沸騰了。
人類成了生命的主宰,人類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任何生物。但是,隨之而來的反面輿論使納米技術成為政府的秘密研究課題。
忘了提一句,我學習的專業也是納米技術,大學畢業后被分到了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從而有幸結識了麥克爾教授。
也許偉大的人都很古怪,這位31世紀初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把瀕死的自己變成了一尊純金塑像。
他沒有子女,也沒有家產,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臨走只留下了一張紙條:
“納米技術是一只未被馴服的野獸,可能造福人類,也可能毀滅人類。要征服它,要有嚴謹的態度、智慧的大腦,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脫離一切世俗思想的勇氣?!薄溈藸?
也許是我初出茅廬,沒有體會到教授話中的意思,但我卻把這張紙條作為老教授留下的永久紀念,保存在身邊。
老教授死后,我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了納米技術研究中心的領頭羊。
第二年,我挑起了研究“再生之門”的重任。從理論上講,“再生之門”是用儀器將被傳輸物的分子結構掃描并記錄下來,再將數據發送到接收裝置,根據收到的信號用納米技術將被傳輸物復制下來,然后將原被傳輸物銷毀。
在外界看來好像是物體通過“再生之門”被傳輸到另一個位置。
但事實上,收到的只是一個100%相同的復制品,而原物卻已被銷毀。
也許,對原物的銷毀是毫無意義的浪費,但是,除了一種情況——被傳輸的是人。
這就是研究“再生之門”的目的。31世紀,人類的腳步已經踏出了太陽系,然而,飛船的極限速度仍未突破光速。并且,宇宙中的長途旅行消耗的資金是巨大的。
麥克爾教授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在外星工作所需的物質資料的問題。但是人仍需飛船運輸,在這種情況下,“再生之門”就顯得格外重要。
7月28日
虛擬實驗順利地進行著:我們用計算機一遍又一遍地模擬著青蛙被傳輸的過程。
計算機統計的數字令人驚喜。成功率已達78.3%……
7月30日
成功率首次突破90%!
“再生之門”進入第二試驗階段。
8月1日
經過一天的準備。一只幸運的小青蛙將成為第一個被傳輸的有機體。
上午9:00,大家各就各位。5分鐘后,一切準備就緒,此時此刻,大家都格外緊張,尤其是我,為了“再生之門”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如果試驗成功了,整個世界會為之改變。
我習慣性地作了一下深呼吸,極力穩定住情緒。但是心臟卻不那么沉穩,鼓槌一般敲擊著我的神經。
“開始倒計時!”難以相信,我的聲音都在顫抖,“十、九、八……三、二、一……”
沒有華麗的電流,也沒有魔術般的暴鳴,一切就這樣發生了……
最緊張的一刻到來了,我站在接收器前,像一個急于知道謎底的孩子,匆匆按下開啟倉門的按鈕,倉門緩緩地打開了。
……
“魔鬼!”眼前的景象使我不禁失聲叫道。一股熱浪從胃里通過食道涌上來,我低著頭向洗手間跑去,身后傳來尖叫和咒罵聲。
我趴在水池上吐了半天,那一幕恐怖的景象久久不能消失——我看見的是一只血淋淋的內臟暴露在體外的“青蛙”。
科學家需要有接受打擊能力和承受失敗的勇氣。
半個小時后,大家又各就各位,瘋狂地尋找失敗的原因。
8月24日
原因終于查明了。
由于生物體細胞繁多,記錄生物體結構需極大的數據量。為了保證傳輸速度以及避免丟失細節,我們根據生物體的遺傳特性采用了生物“DNA-結構”壓縮技術。
問題卻就出在這里。壓縮技術雖然能使龐大的數據量減小到原來的十億分之一,但是只要有一點數據錯誤或丟失,就會導致整個試驗的失敗。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接收系統上安裝了校驗系統。
8月31日
第一只青蛙傳輸成功了。
9月5日
一切都順利進行著,如果不出現意外,我們將在年底進行真人傳輸……
9月7日
試驗的成功率直線上升,而我卻擔憂起來。
我的擔憂來源于“再生之門”的本質——并非傳輸,而是再生。也就是說當你邁入“再生之門”的一剎那就決定了你的死亡——在強大場力作用下,瞬間消失。
而在“再生之門”的另一端一個新的你誕生了。此時的“你”決不會以為自己是一個復制品,連續的記憶會使“你”以為真的經過了傳輸。
然而,原先的你卻只有在天堂看到這一幕了。但是,如果站在另一個角度看,整個世界既沒有少什么也沒有多什么,一切在照樣繼續。
可是,誰又能接受呢?這是人類原始的道德觀所決定的。個人主義之所以盛行,也正是由這種從個人出發的觀念決定的。
這大概就是麥克爾教授所說的“世俗觀念”吧!正是這種世俗觀念成為“再生之門”計劃最大的阻力,為了保證試驗的順利進行,我們的工作一直與世隔絕。
然而,一旦試驗成功不可避免地要和社會輿論發生正面沖突。情況也許比20世紀興起的克隆技術更糟。
人的道德觀總是跟不上科學的進步,這始終是科學發展的一大阻力。
10月30日
“再生之門”計劃進入最后階段實驗的成功率可以和高純硅的純度相比。第一次真人試驗定在11月3日,出發點是現在的實驗室,目的地——月球基地,傳輸對象——我。
并不是在31世紀找不到一兩個死囚,也不是一個狂熱的科學家一時的沖動,這只不過是向世俗觀念的第一次挑戰。
我不是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沒有信心的人,但是科學上沒有任何絕對,什么都可能發生。
為此,我寫下了遺書:如果試驗失敗,我將永遠以信息的形式漂流在宇宙空間。
那么,請將我的被傳輸體制成銀象,讓我永遠陪伴著麥克爾教授。
11月1日
接收裝置被運到了月球基地。
11月2日
我試驗前最后一次拜訪了博物館中麥克爾教授的金制塑像。
11月3日
試驗成功了,政府5年來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們的研究
世界……又一次沸騰了。
……
注:今天第一章哦~給票票多就更的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