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情商養(yǎng)育
- 徐婧英
- 2557字
- 2020-04-26 21:24:26
自序
1
作為一名記者和心理咨詢師,隨著親歷事件、案例的增多,我越發(fā)感嘆中國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母,為了子女,無論做什么、做多少都毫無怨言。
同時,我也對許多父母的痛苦深表同情:為什么這么努力、這么用心教育,孩子反倒問題一大堆?
“徐老師,我兒子4歲,我覺得孩子從小就要嚴格要求,長大才能成材。所以,我要求他不能挑食、早晚要刷牙、每天背兩首唐詩……可是,好習慣沒怎么養(yǎng)成,兒子反倒越來越不喜歡我,和爸爸、奶奶非常好,見到我就躲得遠遠的,說是怕媽媽。我特別苦惱,給孩子立規(guī)矩是為他好,讓他有教養(yǎng),可他的態(tài)度讓我很傷心。我該怎么辦?”
“我是一個大學教師,特別重視孩子教育。從女兒小學起,每次寫作業(yè),我什么都不干,就陪在她身邊,給她糾正錯誤。女兒也很爭氣,基本都是班里前5名。可不知怎么回事,初中以來,她就不愛學習了,作業(yè)馬馬虎虎,總想玩手機。和她講道理,她好像聽進去了,可還是不好好學,我特別著急。徐老師,該怎么教育她呢?”
“我女兒17歲,因為總玩手機不學習,我就把她的手機沒收了。可是,她不但不學習,還威脅我要跳樓,我氣得把手機砸了,她就離家出走,已經(jīng)好幾次了,每次都要死要活的。我說她,她根本不聽,親戚朋友勸她,也沒用,對我就像對仇人一樣。我很痛苦,為什么我的孩子會這樣。真不知怎么辦,請徐老師幫幫我!”
對孩子,父母盡心盡力,毫不吝嗇,傾其所有,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可結(jié)果往往并不盡如人意,孩子不聽話、叛逆、沉迷手機、不好好學習,離家出走,甚至放棄生命……
如此努力撫育孩子,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好多時候,父母只是以自己的想法、看法、標準、期待來和孩子互動,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像一個自殺的高考生在遺書中說的:“父母也可以說是什么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心里非常不認同?!?/p>
父母給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父母要么給予太少,要么根本沒有,這是好多親子問題的根源。
2
網(wǎng)上的一段對話讓人深思——
一個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對媽媽說:“專家指出,打孩子,對孩子一點兒好處都沒有。那些年,你打我都白打了。”
媽媽回答:“不白打,起碼我當時解氣了。”
這個媽媽的想法,好多家長都有:教育孩子不講究方式方法,動不動就發(fā)火,批評、指責、打罵,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否真的起作用,也不管對孩子的影響怎樣。
實際上,18歲前,孩子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0~6歲,黏人、打人、不好好吃飯、拖拖拉拉、不聽話、愛發(fā)脾氣等。
6~12歲,不認真聽講、搞小動作、學習不積極、做作業(yè)磨蹭、愛玩手機等。
12~18歲,厭學、上網(wǎng)吧、沉迷手機網(wǎng)絡(luò)、和父母對著干、叛逆、早戀、輟學、離家出走等。
……
從心理學上來說,根源只有一個:呼喚愛!
呼喚父母高質(zhì)量的陪伴,呼喚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解和接納,呼喚父母有力量的支持和信任,這些,都是孩子想要的,特別在意的,期望父母能給的,但常常是父母忽視的、不清楚的、不肯給予的。
簡單地說,孩子不可愛,是因為缺少愛!——雖然孩子可能意識不到,也無法說清。
在未成年孩子心中,父母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就是天和地。孩子特別在意父母,如果感受不到愛,就竭盡全力吸引父母的注意,得不到正面注意,就不惜用各種負面、不可愛、讓人頭疼的行為來獲取。
3
父母本來有無盡的愛,卻因為不會愛、不會表達愛,造成了親子間的隔閡、矛盾,釀成了慘劇,多痛苦、多無奈?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委屈——有無盡的愛,孩子卻不領(lǐng)情,比誰都希望孩子好,孩子就是問題一大堆?
這不能怪孩子,怪只怪,父母缺乏愛的能力。
也許,有家長說:“看你的書,是想找到教育方法,怎么說來說去,總說愛呢?我的孩子需要的是教育,不是愛?!?/p>
教育根植于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離開愛的教育,也許一時有用,但不會持久,還會傷害孩子。
教育絕不是單純地糾正孩子的行為,給孩子立規(guī)矩,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真正的教育其實很簡單,只要父母給予足夠愛的滋養(yǎng),滿足孩子愛的訴求,喚醒生命的靈性和欲求,孩子的問題自然消失,教育的目的自然達到。
這樣說來,每種教育的誤區(qū),就是父母愛的誤區(qū)、認知的誤區(qū)。
4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有3000萬左右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不恰當?shù)慕逃筒缓椭C的親子關(guān)系。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孩子的狀況是父母內(nèi)在的投射。也就是說,父母內(nèi)在狀態(tài)怎樣,孩子的表現(xiàn)就怎樣。
如果父母不成長,心理成熟度、認知水平和孩子差不多,當然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思想認知都上升到一定高度,比孩子高出很多,成為真正成熟、智慧的長者,面對孩子的問題,才有能力、有智慧解決。
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扔鳎粋€大學生,常常覺得小學生遇到的問題不是事,輕松搞定;而兩個小學生在一起,兩人的思維水平、情緒狀態(tài)、認知能力差不多,面對問題當然束手無策。
努力學習、成長的家長就像一個心理成熟度、認知能力遠遠高于孩子的“大學生”,遇到孩子的問題能輕松搞定;而一個不肯學習、不肯成長的家長,心理成熟度、認知能力并不比孩子高多少,兩個“孩子”在一起當然無法解決問題。
如果說,過去,父母不學家庭教育,孩子不會出什么問題;現(xiàn)在,再不學習,孩子不出問題很難!
5
愛因斯坦說:“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正是我們的思維過程,要想改變他,就需要先改變我們的思維?!?/p>
為幫助父母改變思維認知,學會愛孩子,這本書,我盡量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追本溯源,力求抽絲剝繭,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家庭教育書,不如說是一本教父母學習愛的藝術(shù)、提升愛的能力的書。
本書的緣起是針對18歲以下孩子的,但選取事例的主人公,卻不局限于這個年齡段。因為人的成長是連續(xù)的,今天的一切,都是從昨天累積而來——
10歲的孩子愛咬指甲,可能與10個月時,父母強行制止吃手有關(guān)。
初、高中生厭學,可能由于小學階段學習習慣不好、沒有培養(yǎng)出相應(yīng)的學習方法。
大學畢業(yè)生啃老、不工作,可能兩三歲時就埋下了不肯獨立的種子。
三四十歲的成人人際交往、婚戀出問題,可能因為從小和父母的關(guān)系不好。
……
成長中的問題是復(fù)雜的,一個問題常常由諸多原因引起。
我希望這些鮮活的案例,對家長有所觸動。某種程度上,父母手心攥著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被愛的孩子才能學會愛,如此,孩子才越來越可愛,才能更好地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另外:征得當事人同意,所有咨詢案例已做保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