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金人

掌聲剛畢,城樓下的景象便愈加熱鬧起來:

一眾士兵推著十數輛戰車向城門的方向徐徐行來。只見這青銅戰車上似載著什么龐然大物,由幾個大漢將此物用麻繩捆縛于戰車兩楞,這才沒有傾倒。

嬴異人乍眼細看:每輛戰車所載之物寬約四尺,有三丈之高。與這高度僅次于咸陽宮的城樓相比,也不算是渺小之物。比肩一般的宮闕,顯然是不在話下。

而這般高大的物飾,足足載滿了十二乘四馬戰車——如此規模,實是令初見此物的百姓膛目結舌,無一不為之驚嘆。

“陛下,您命我等鑄造的十二金人塑像在此。恭請您觀摩查驗。”一位穿戴正式的官員從車隊中走出,向站在城樓上的秦王政行禮道。

秦王政向他示意可以開始展示,此人便十分麻利地吩咐手下的人掀開包裹在龐然大物上的大帳。

“金人?”嬴異人和李皓鑭二人可稱得上是博覽群書,視野廣闊之輩——可聽見如此巨大之物竟是金人,內心實是充斥著幾分難以置信。

隨著大帳的緩緩揭開,一尊尊線條分明,酷似人形的金人便即露出了其真實面貌。

“政兒,為何找人制作如此龐大的金人塑像?”皓鑭和異人俱都把目光聚攏到秦王政身上,希望他作出解釋。

秦王政只是神秘地對二人一笑,隨即道:“父親,母親,兒子若是此時說了不是有傷你們的好奇和雅興?相信你們下樓近看便可得出結論。”說罷,便即悻悻然對二人做了個鬼臉。

……

皓鑭和異人十分默契地對望一眼,隨即相視而笑,那表情似乎再說:誰讓你是我們的兒子呢,真拿你沒辦法啊。

甫一走下城樓,便見那金人相較二人在城樓上俯瞰時更為龐大。

走到離二人最近的一尊金人前,嬴異人便即細細打量起這尊金人的結構和質地:

伸手觸摸,只見這金人塑像觸手冰涼,似與昔日在秦宮使用的青銅鼎、缶等器具別無二致。

嬴異人復又用手輕輕敲擊——只覺這金像通體實心,但側耳細聽又似有隱隱的金鐵交鳴之聲,酷似用于戰爭的兵器鉞,長矛等碰撞產生的聲響。便即意識到這是那些用于祭祀或娛樂的宮廷器具所不具備的,是以材質必不屬生活常用范疇。他以此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斷——這些金人必是以兵器熔融后塑造,而并非為民用之物。

望向身旁同樣正挽袖敲擊金人的皓鑭,過了片刻,二人便都若有所思地走上了城樓。心中有些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猜測得到證實。

“政兒,鑄造這些金人的材料是我軍征伐六國時所得么?想必這些金人是由戰敗國士兵的兵器鑄造而成的罷。”二人幾乎異口同聲地向秦王政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哈哈,正是如此。”秦王政隨即向異人和皓鑭投來肯定和傾佩的眼神。

“政兒,我大秦是從何習得這種鍛造技術的?想來曾經技藝最精湛的工匠也不過會燒制些觀賞物件。如今這般龐大的器物鍛造技術還真是聞所未聞。”李皓鑭向兒子嬴政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母親有所不知。此技術是由狄夷人從希臘傳入,并結合我大秦工匠的改進工藝‘地坑法’塑造而成。是以才有能力制造出此般龐大的金人雕像。”秦王政顯然對此項技術感到無比自豪。

談笑間,天色已然漸暗,三人竟都未覺此時已是夕陽在山,人影漸稀。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城內時不時傳來宵禁打更之聲。

(補充史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俑兩千年》第十章最新發現和研究

P154-157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銅/金人造型的思考

“金人十二”,十二這個數字寓義著什么呢?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著“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秦始皇所希望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夷是上古人對域外人的稱謂,狄是地名,即甘肅的臨洮。秦長城西起臨洮,臨洮在長城內,也就是說原來的夷狄人已經成了國人。將銅人造像成夷狄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秦所建立的封建統一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大團結的國家。

鑄造方法

兩千多年前冶煉技術還不發達的秦時,能鑄造30到80余噸的銅器確屬一件奇跡。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據知,BJ大鐘寺有一口明代永樂銅鐘,座高5.9米,重約5萬公斤,內外滿鑄佛經文字,聲音洪亮,榮膺為“鐘王”。研究認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鑄造的。秦十二銅人采用的應該就是這一方法。

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范模,鑄成后破壞范模,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鑄一個可以不計余力,批量澆鑄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聰明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筑臺,在臺中心做范,鑄成后破壞筑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筑臺,重做范模。秦十二銅人想必就是用這種方法鑄成的。

范的問題解決了,銅水熔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里發現有坩鍋殘片,經復原,可盛銅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鑄造銅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設備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設備,需要數萬人操作。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聰明的設計者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范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后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范模中。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塊,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傳說現實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的開國皇帝。關于他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得甚為廣泛。在傳說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另一面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秦始皇帝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戰功績,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讓人嘆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12金人的鑄造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秦都咸陽,秦王宮阿房殿前,屹立著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如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記錄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這12個銅人的目的是什么呢?為什么耗費巨資鑄造這個笨重又沒有實際作用的金人呢?圍繞這個問題,存在兩種主要說法。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后,秦王嬴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但由于呂不韋曾經專權的陰影和辛辛苦苦征戰得來的皇位不易,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愿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后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于是,他總是在尋找一個合理的借口,來收繳全國的兵器,機會終于來了。一天,在大臣們的陪同下,秦始皇正在觀看舞燈籠和各種雜耍。正在看得高興的時候,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里拿著刀劍等兵器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看見后,又觸動了自己的長久以來的心病。這時候,恰巧臨洮一個農民送來一條消息,說是見到12個巨人,而且他們當地還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后,龍顏大悅。于是他假托征兆,說這是順應天意,下令收繳民間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陽,鑄成12個銅人。實際上,秦始皇收兵器鑄造銅人,完全是出于鞏固自己皇位的考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博湖县| 寿阳县| 从化市| 玉溪市| 夏河县| 水富县| 定安县| 扶沟县| 淮滨县| 确山县| 甘南县| 喀喇| 德庆县| 夏邑县| 邯郸县| 吴堡县| 托克托县| 尼玛县| 弋阳县| 南郑县| 柞水县| 乐平市| 特克斯县| 万源市| 滦南县| 南汇区| 易门县| 湘潭县| 永宁县| 芮城县| 九江市| 桑植县| 八宿县| 砚山县| 麟游县| 汾阳市| 霍邱县| 兖州市| 襄汾县|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