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前的李游,想著夷敏的設想,“曹操不打仗,他會做什么?”“如果曹操專心治學,歷史上會不會多出現一位文學巨人?”
讀曹操的時候,李游既為曹操在官渡之戰創造的奇跡而拍案叫絕,又為曹操在六十五歲的高齡死于征途而扼腕;既為曹操平定亂世,還百姓太平而點贊,又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費解。
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擊敗當時最強大的軍閥袁紹的主力,展現了曹操在軍事方面的杰出才能。
曹操一生都在打仗或在打仗的路上,從39歲至53歲的短短14年間,他經歷50余戰,戰功卓著,基本統一了北方。
他興修水利,推行“屯田制“,也是為了打仗儲備軍糧,保證經濟基礎。
可以想見戰爭帶給百姓的疾苦,沒有糧食,吃桑葉,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李游特別想站在曹操面前問一問:“三國時期的人物,如今還有幾何?曹家的疆土現在還有幾寸?曹公爭了一生意義究竟有幾多?人生難道不可以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嗎?”
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三月,曹真病卒,從此魏國的重臣凋謝殆盡,軍權遂為司馬懿所掌握。
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魏國曹操孫子曹奐的政權,采用的方式,如同當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取漢朝江山一樣。
李游時不時,總喜歡將自己置身于四維空間,看歷史就像一條曲曲拆拆的線,線的那頭是中華文明的根,線的這頭是我們這一代,就像長在枝上的葉。
在同一空間中,不同的人在歷史的不同時間點上,演繹著自己的冷暖悲歡。
山川仍然,日月如常,穿梭其間的人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任誰也停不下腳步。不變的只有日月與山川。
你的樓閣又如何,你的功名又如何,早已經改作百姓家。
爭天下的曹操,天下已經棄他而去,歷史從來不會停下腳步。
曹操是不幸的,身于亂世之中,沒有過幾天清靜太平的日子。曹操又是有幸的,叱咤于東漢末年,成為左右歷史的風云人物。
假如,歷史給了曹操第二次機會,不知道曹操會不會放棄從軍,而安心治學呢?
亂世之中,曹操不能置百姓于不顧,或者局勢稍安之后,他是否還會南下,到赤壁?他會停下征戰的腳步嗎?他會做出其他選擇嗎?
能夠萬古留芳的是思想,是文化,是文明,比如孔子。孔子留給世人的是瑰寶,是人類文明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言“死而不亡者壽”,孔子長存于天地之間,萬古流傳。
還有李白、杜甫,還有蘇東坡、辛棄疾,因他們的詩詞而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曹操本人打動今人之心的也是他的詩句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及他在《度關山》中提出的“天地間,人為貴。”
曹操隨著時間的推進遺留在了歷史之中,唯有他的詩句與歷史同步,活在了現代人的心中。
曹操,請問你遺憾自己當初的選擇嗎?
李游沒有聽見曹操的回答,又把這個問題問了夷敏。
“曹操認為司馬懿在幫他打天下,可后世都清楚是曹操一生都在為司馬懿爭天下。”夷敏回復:“站在我們今天的時間點來看這段歷史,曹操應該后悔當初的決擇,但是置身于歷史潮流之中的曹操,可能還是會堅持原來的決定。”
或許夷敏說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