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歷史上陳宮評價,陳宮到來王叡喜
書名: 三國之明治天下作者名: 三國智者本章字數: 4459字更新時間: 2020-04-03 19:31:27
董卓的人來到了袁槐的府邸,西涼兵看到女人男人再也沒有以前那樣,而是全部殺掉,袁槐看到了這場景,心里也是特別痛恨董卓,董卓的手下殺戮也在這次中慢慢出現在這群人面前!袁槐一家老小全部處決,這也是董卓的狠辣之處。
說回并州發生的事情一天清晨,王叡正在吃飯,招賢榜傳來有人揭榜,他也是驚訝了一下,這個人的名字竟然叫陳宮,這個時候王叡也是有點歡喜,原來自打與曹操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后,陳宮就開始尋訪,就在今天也是出現了那就是陳宮,歷史上陳宮這個人的本事也是挺大的。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的陳宮剛烈耿直,曾經為救曹操,掛印而去。又因為曹操錯殺無辜,憤而離去,后來幫著呂布縱橫天下,成為曹操的勁敵。
歷史上真實的陳宮到底是什么樣的?是否真的如羅貫中筆下所寫的那樣?
一、“捉放曹”真相
首先,曹操落難之際,陳宮有沒有救過他?
曹操逃離洛陽后,的確曾經落難,《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均有此事。《三國志》中記載,“(太祖)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裴注.《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于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
曹操逃出洛陽之后,董卓的抓捕令已經下到各郡縣。到了中牟縣,曹操因為形跡可疑被抓,縣功曹知道他是曹操,勸告縣令,此時天下大亂,不應該拘捕英雄豪杰,縣令于是放了曹操。
首先,要救曹操的是縣功曹而非縣令,其次,如果這個功曹就是陳宮,那么這就算是陳宮很大的功績,應該記載下來。《三國志》中,曹洪讓馬、夏侯淵代過這樣的事情都有記載,如果陳宮真的救過曹操,理應記載下來。記載事情而沒有說到他,說明此事并不是陳宮做的。
史家有時也會有為尊者諱,為叛者抑的做法,比如《史記》和《漢書》中,左司馬曹無傷曾經為劉邦立下不少戰功,但他曾向項羽告密,從而引發鴻門宴的發生,這種做法等于背叛了劉邦,所以史書上記載這些事時,只提及“左司馬”,未提及人名,后人考證,當時的左司馬就是曹無傷,這算是抑叛者。但《三國志》中,曹操的丑惡事尚且記載了那么多,背叛他的人實在不必忌諱。很多背叛過曹操的人,功過都記載大名,陳宮不應該例外。所以,真相應該是,并沒有陳宮捉放曹這一事情。
另外,殺呂伯奢一家時,陳宮有沒有在跟前,又有沒有因此而像《三國演義》中所說,認清曹操的為人?如果救人之事不是陳宮,那么殺呂伯奢一家時,陳宮也應該不在曹操身邊。
據記載,殺呂伯奢并非杜撰,確實是曹操所為。裴注.《魏書》中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遂行。’”
不管事出何因,呂伯奢被曹操所殺應該是確鑿的,曹操也就是在這次行兇中說出了著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后來由羅貫中進一步加工,成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從而遺臭千古,成為曹操奸雄的佐證。殺呂伯奢時,曹操的確帶了隨從,否則憑他一人之力,很難對付幾個人,同樣的道理,其中應該也沒有陳宮。而且殺呂伯奢時在成皋,再往東走才到中牟。曹操是出洛陽,過成皋,才到中牟。據此,《三國演義》中說陳宮是中牟縣令,為救曹操義而掛印,然后殺了呂伯奢,認清曹操真面目,憤而離去,這應該不是事實,因為光從地理上講也是不對的,那樣得反著走。
二、從曹與背操
陳宮是什么時候跟隨曹操的,史書上并沒有記載。裴注.《魚氏典略》曰: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烈壯,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結。及天下亂,始隨太祖,后自疑,乃從呂布。他跟隨曹操,最早也應該是曹操逃出洛陽,起兵討董之后。
陳宮是東郡人,而初平二年,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曹操帶兵從河內來到東郡,治所為東武陽。很有可能陳宮就是在這個時候跟隨曹操的。
此時曹操實力尚弱,在當時諸侯中并不起眼,幽州的公孫瓚,冀州的袁紹,南陽的袁術,荊州的劉表,徐州的陶謙,都強于他。袁紹的謀士逄紀曾經對袁紹說:“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曹操也需要大州。很快,天上就掉餡餅了,而且正好砸在曹操頭上。
這一年,兗州刺史劉岱圍剿黃巾軍,兵敗被殺,兗州出現空缺。裴注《世語》曰: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宮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而此時的濟北相是鮑信,在州中資歷比較老,威望很高,他早已歸心曹操,一直謀劃著給曹操找一個立身之地。劉岱的死給他提供了機會,于是他帶著州里的官員萬潛迎曹操入兗州。
據此,曹操得兗州,最先提出這一構想的正是陳宮,他多方運作,曹操得以有了棲身之所,緊接著曹操擊敗黃巾軍,收編青州兵,實力壯大,成為與其他諸侯可以相提并論的大軍閥。可以說,陳宮在曹操的發展壯大中居功甚偉。
那么他為曹操立下這么大的功勞,為什么又要背叛曹操?裴注《魚氏典略》中說,(陳宮)后自疑,乃從呂布。
陳宮背叛曹操是在興平元年夏天,此時曹操正率軍第二次征討陶謙。《三國志》中記載,“興平元年,太祖復征謙,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宮說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
張邈本與曹操和袁紹的關系非常親密。關東諸侯起兵討董卓的時候,他是陳留太守,也參與會盟。袁紹為盟主,有些驕傲,他就批評袁紹,袁紹對他懷恨在心,讓曹操殺掉張邈。曹操與張邈走得比較近,曹操獨自率兵討董卓的時候,張邈就派人帶兵助曹。袁紹也算是一時豪杰,應該不會因為張邈的責備就要除掉他。他這么做,要么就是離間計,離間張曹(后來張邈果然因此心懷不安,并背叛了曹操),要么就是想奪地盤,此時諸侯間已經起了內訌,“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陳留軍事要地,袁紹未必不會起心。
呂布離開袁紹到河內投靠張楊時,路過陳留,跟張邈把酒言歡,談得非常投機,《三國志》記載,“臨別,把手共誓”,這令袁紹更加惱火,因為他跟呂布已經有了芥蒂,而且派人襲殺呂布未果,所以認定張邈專門拉攏跟他做對的人,要對付他。這個時候袁紹跟曹操的關系正好,所以張邈一直擔心曹操會聽從袁紹,殺了自己,心里不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陳宮跟張邈走到一起了,同謀的還有張邈的弟弟張超,曹操的從事中郎許汜、王楷。
陳宮背曹迎布,兗州諸城都跟著倒向呂布。曹操后方不穩,只好從徐州緊急撤軍,用了兩年時間,才平定了兗州,而在此期間,曹操一直垂涎的徐州被劉備輕而易舉地收入囊中,曹操的籌劃被打亂了。
陳宮為什么要迎呂布?是他認為呂布比曹操更有才能嗎?看他游說兗州官員時候的說辭,“曹東郡,命世之才也。”他對曹操應該是有了解的,曹操起兵討董卓,說起來是為了漢家天下,這是正義。敢于率弱旅獨自出戰,這是膽識,破劉祥,追袁術,這是勇氣,征陶謙,這是進取。反觀呂布,受丁原提拔,最終殺死丁原;與董卓誓同父子,最終刺死董卓,呂布一直拿刺董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和借口,其實這主要也是因為自己的私心。敗于涼州將,被拒于袁術,遭追殺于袁紹,自董卓死后,基本上一直不順。而劉備在見到他之后,覺得他言語無常,于是心不喜。以陳宮的才智,若不知呂布為人,是其不明,知而背曹從呂,就是他不智了。
陳宮為什么要背曹操?從初平三年幫曹操謀兗州,到興平元年背叛曹操,期間只有兩年時間。在這兩年時間里,曹操曾先后同袁術和陶謙作戰。《三國志》載,在征討陶謙時,攻壩襄賁,所過多所殘戮。裴注.《曹阿瞞傳》中說,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這一次征討,曹操表現出了兇殘的一面。不知道陳宮是不是因為這個事情對曹操有了看法。陳宮是在這時背叛曹操的。如果是因為這件事,那么從與其他人結謀,到勾結呂布,時間上太緊,似乎說不過去。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那么,還會有什么原因?
陳宮此時受曹操委托,帶兵駐扎在東郡,而此時的東郡太守卻是夏侯???暮??な卦阱а簦?鹿?誆懿僬氏率鞘裁粗拔唬懇運?墓?停?讓揮斜蝗蚊??な兀?羰刂?攏?懿僖步桓?塑???氤鹿?揮泄叵擔?鹿?淦淞坎還?是個帶兵的偏裨。曹操此時所用之人,多數不是親友,便是故舊,而且曹操帳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不知陳宮是否因為失意觖望,看不到出頭的希望,才出此下策。
三、陳宮其人
陳宮跟隨呂布后,的確成了呂布的謀主。《獻帝春秋》中說,太祖軍至彭城。陳宮謂布:“宜逆擊之,以逸擊勞,無不克也。”布曰:“不如待其來攻,蹙著泗水中。”及太祖軍攻之急,布于白門樓上謂軍士曰:“卿曹無相困,我當自首明公。”陳宮曰:“逆賊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但呂布最終還是降曹。
《魏氏春秋》曰:陳宮謂布曰:“曹公遠來,勢不能久。若將軍以步騎出屯,為勢於外,宮將馀眾閉守於內,若向將軍,宮引兵而攻其背,若來攻城,將軍為救於外。不過旬日,軍食必盡,擊之可破。”布然之。布妻曰:“昔曹氏待公臺如赤子,猶舍而來。今將軍厚公臺不過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軍遠出,若一旦有變,妾豈得為將軍妻哉!”布乃止。是呂布寧聽婦人,不聽陳宮,可見陳宮在呂布帳下也不如意。大概因為此,陳宮才會參與郝萌等人的叛亂。裴注《英雄記》中說,“布問(曹)性,言“萌受袁術謀。”“謀者悉誰?”性言“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覺之。布以宮大將,不問也。”陳宮背曹操而從呂布,背呂布而從袁術,所找的人一個不如一個,由此大概也可窺其深淺。
而與陳宮結謀的許汜,也并不是什么高明之人。劉備有次跟許汜聊天,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就是此君。劉備看不起,陳登看不起,而陳宮偏偏跟他一伙,由此大概也可知陳宮的為人。荀攸曾經評價陳宮說,“夫陳宮有智遲。”也就是臨事不清。不知這個評價可算中肯!
至于陳宮臨死慷慨壯烈,三國時候其實不乏其人。公孫瓚聽從關靖的計謀,結果背袁紹攻破,公孫瓚被殺,關靖說,“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策馬赴紹軍而死。關靖自詡為君子,而裴松之對他的評價則是,“諂而無大謀,特為?所信幸”。慷慨赴死,其實也是因為自己已經走上了絕路,無法回頭了。
不過不管歷史怎么評價。在王叡眼里陳宮的突然出現,他自己也是明白了人才難得,王叡注重人才的人,聽到陳宮來的消息到底也是心里想了,自己想要得人才總算是出現了,不過陳宮不是給曹操去了成皋縣怎么出現在這這點讓他懷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明他的情況并不尋常呢?到底情況如何只能慢慢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