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是一門苦差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不僅僅承受著身體上的苦,因為每天的學習時間可不像工人一樣是8個小時,還要承受著精神之苦,因為有著巨大的壓力。所以,對于學生的我們而言,苦中作樂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記得大熊他們組開過一次班會,大熊的主題就是苦中作樂,接下來我想說一下我所理解的苦中作樂和高中我們所經歷的苦中樂。
苦中作樂,我認為,“苦”是前提條件。因為有苦,經歷過苦,才知道樂的來之不易和甘之如飴。現在很多人沒有經歷苦,然后一直想著甜,思想越來越墮落,行動力也越來越低下。雖然“玩性”是一個人的天性,但是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不就是懂得控制自己的天性嗎?
苦中作樂,苦是基調,但是樂才是我們最后所追求最后的結果。要不然的話,到最后雖然目標達成,但是人也變成了一個“苦瓜”,對自己將來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們不想要的結局。雖然,把苦的過程當成樂的享受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苦的基礎上去尋求別的快樂,這種快樂不妨礙整體的運作,只是讓心靈得到短暫的放松,讓身心得到暫時的休憩。
當然也有不少人真的把苦的過程當成樂的享受。例如把一個個數學題當成一個個怪獸,把克服數學當成打怪的過程,每天都可以收獲快樂。像是很多人就是對物理感興趣,每天學習物理到深夜也感不到疲憊,他會因為收獲知識而興奮不已,也會因為攻克難題而歡呼雀躍。我做不到這樣,或者說我做不到總是這樣,可能有時候我也會因為一時的興趣而去刻苦的鉆研,但是我無法將這種興趣一直的延續下去。這可能就是我和頂尖學生的區別,或者是我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在高中,我,還有像我一樣的同學,需要一定娛樂和休息的時間去調節自己的身心。
新聞周刊就是一種手段。我們學校規定,每周五的晚上,全班一起組織看新聞周刊,聽老白說事情。在學校看來,學生身體可以束縛在學校,但是思想不可以,要不然在高中呆上三年不就于社會脫節了嗎?看新聞周刊就是學生思想與外界連接的一種手段,并且新聞周刊還可以給學生的寫作提供很好的素材。這是學校的看法,在我們學生眼里,看新聞周刊不僅僅是思想與外界相連的過程,更是我們休息和獲得歡樂的一種手段。我真的很懷念我們坐在一起看新聞周刊的時光,畢業后我自己也看過新聞周刊,但是卻再也沒有體會到之前的那種感覺。
開展運動會和體育比賽,也是一種很好的手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很多同學學習并不在行,但是他們可能有著非同一般的運動細胞。運動會和體育比賽的時候,就是他們展現自我的時候。并且,身體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有效的鍛煉有益于身心健康。我們每次跑操,學校都會放“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清華不也是有句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嗎?還有運動會和體育比賽,也是增加同學之間的友誼,凝聚班級凝聚力的良好手段?,F在都講究素質教育,我是真的希望,學校在不耽誤學習進程的情況下,多進行一些活動。
班會當然也是一種很不錯的作樂的方式。班會不僅僅可以分享同學之間的思想,還可以增進同學是之間的感情,當自己舉行班會的時候,還會提高自己的能力。我現在對很多班會印象深刻,特別是高考前的那個晚上舉行的最后一次班會,這個會在后面寫。除了這個和自己舉辦的班會,我對大熊的苦中作樂,潘潘的203都很印象深刻,有一些班會甚至改變了我對整個社會,對整個人生的看法。
當然除了這一些,還有別的一些方式方法,像是各種晚會,特別是全校參與的教師節晚會。對于我而言,還有晚飯時間的打籃球、跑步、羽毛球、書店看書……對于我們試驗班的同學而言,每次出去外出學習,又何嘗不是……當然也有很多同學在外出學習的過程中,以在學校的標準要求自己,這些同學另論,反正我做不到這樣。對了,還有語文的課前5分鐘,當然也有很多同學一講就是半節課。這些事情發生了很長時間,但是我沒有忘記,我相信很多同學也沒有忘記。
苦中作樂,在我看來,樂不僅僅可以提高在進行苦工作時的效率,還能讓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避免畸形。苦是提高自己的方式,尋找和收獲樂的過程才是成長的過程。高中,樂雖然很少,但是都記憶深刻,大學樂很多,但是沒了苦的基調,就也沒了樂的味道,那種味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