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翻覆(一)
- 滄海記事
- 尋找秋天的狗
- 2180字
- 2020-06-16 12:07:11
歸德十六年,上元節前夕。
戰亂讓人們都沒有心思再準備節慶,臨近最為熱鬧的上元節,不管在哪兒,街上依舊是冷冷清清的,天下人心惶惶,似乎覺得,這個節過于不過都那樣了,也不知還能不能熬過這一年。
崇州周府門口,爾玉把行李打點好,交到謝昉的手中,他騎在昆侖的踏冰駒上,一身青色道袍,更顯得他高大而俊美,有出塵絕世之姿。
祆教在西北的勢力尤為壯大,臨陽處于整個西北交通網上的樞紐地區,如今更是戰得正酣。數月前,昆侖連同蓬萊為領頭,向天下宣布,與祆教勢不兩立,幾方這才在明面上動了手。與此同時發出的,是李雋之在北地寫的“討賊檄文”,揭露了鄭王的不臣之心和罪無可恕的謀反行徑,天下開始混戰,竟出現了幾百年難得一見的“江湖打江湖,廟堂打廟堂”的景象。
本是魯一在臨陽鎮守著,無奈多方江湖勢力一并出現在臨陽,久而久之竟成了亂斗之勢,眼瞧著魯一壓不住了,謝昉只得親自趕往臨陽。
爾玉留在了崇州,一方面是她手上的功夫著實不足以讓她能在臨陽那般亂的環境下自保,她不想給謝昉當拖油瓶;另一方面,也虧得她自小就聽崔氏說那些家宅的長短,她的反應極快,關系梳理得也很是清晰,謝昉這些日子教她處理了一些各個門派發來的信件,她很快便能找出信件中重要的內容,并將其分門別類整理好,再交給謝昉。
如此一來,謝昉也輕松多了,二人合作,效率也變得高了很多。每每看著燭光下她認真而專注的臉,謝昉總是心癢癢的,總覺著從前是真的小看了她。
臨走前謝昉又從懷里掏出來兩個機巧,這一次他沒再刻木頭人了,倒是刻了兩只老虎。
就是不細看看不出來是老虎的...那種老虎。
臉長得還有點像狗。
“....”
爾玉望著手中兩個正在被注靈氣的老虎,嘴角抽了一抽。
謝昉見她這般表情,連忙解釋道:“你別瞧它們有那么一點點丑,我告訴你啊,這可是我琢磨了好幾天才弄出來的。”
有一點點丑?爾玉捧在手中仔細端詳著,這不是相當丑?
“它倆文能看家護院,武能帶你跑路,實在不成了,拆了他的須子,還能照明......”
爾玉的嘴角又抽了一抽。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還沒等爾玉從這兩只老虎的丑臉中回過味來,突然被陰影籠罩住,爾玉抬頭,謝昉的臉近在咫尺。
他在馬上,彎著腰,湊在爾玉的耳邊,道:
“等我回來。”
也許是那天的陽光太好。
照得人臉上通紅。
爾玉抬頭望去,俊美的少年,不,應當是青年了。
他比初見時又長高了一些,一派風流瀟灑,爾玉望著他遠去的背影,突然有一種極其驕傲的感覺。
看,這樣一個厲害又好看的人,是我的丈夫。
她轉過身去,恍然覺得身后鶴唳千山、青竹如風。
......
歸德十六年,五月,圣上駕崩。此時臨陽的仗還未打完,西北更是不安。爾玉每一天在崇州都能收到許多消息,比如,李雋之正式以寧王的身份揮師南下,收復了不少被鄭王攻占的地方。
而另一方的鄭王卻出其不意地直搗京都,截殺了即將登基的六皇子,六皇子妃李嫻不知所蹤。
爾玉方還在關心著故友李嫻的安危,便又收到一封密信,這封信用紅漆封得死死的,想來是極其重要的內容。爾玉將信封拆開,入目滿是鮮紅,還有著隱隱的鐵銹味,她皺眉,心下大駭——這是一封血書。
那上面的字寫得很難懂,想來是情急之下寫的——可是,既然這封信寫得這樣急,為何又如此精細地被人放入信封,還打了紅漆?
爾玉的眉頭越蹙越緊。
此信中的語序極其混亂,不過卻反復提及一個人名。
沈臨。
這人是誰?
爾玉知道這事不太對,連忙給謝昉去了信,連同這封詭異的血書、血書的信封,一同包了一個新的信封里。
......
當天下午,謝昉便收到了來自崇州的信。通讀之后,謝昉的眉頭也蹙了起來。半晌,他氣極反笑,將那封血書摔在地上。
魯一見狀,走上前去,把那血書撿了起來,看到那個名字,臉上的表情也是僵了一僵。
“他還真能挑釁。”
五月下旬,鄭王匆匆登基,改年號“大乾”。他方一上位,便用雷霆手段收拾懷有異心之人,京都上下無不人心惶惶。鄭王這寧可錯殺絕不放過的手段,讓許多達官貴人也相繼奔出京都。眼看著城都快空了,鄭王下令,關閉城門,只許進不許出,違令者斬。
在京都閉城的那一天,太師府著了一把大火。
那場火連綿到整個府邸,不過老太師似乎是早有預料似的,下午便將下人都遣散了。太師府的下人們本以為老太師這也是要跑了,誰料有人救火,在火光中看見祠堂里有一位老人的身影。
他跪在厚墊上,似乎對周圍的火勢毫不關心,對那濃烈而嗆人的煙霧更是無所畏懼。
哪怕是房梁被燒得塌下來,砸在他的腳邊,他也絲毫未動。
外面人看不見的是,老太師抱著先帝...不,應當是先帝的父親御賜的一方金印章,上面刻著“國之棟梁”四個字。
老人永遠都忘不掉,那位仁善的皇帝,在臨終前,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他。
他承了一輩子的皇恩,便想著用一輩子來還。
現下他還夠了,也該去地下問問那位皇帝,他這些年殫精竭慮,做得可還夠?
可還配得上“國之棟梁”四個字?
房梁徹底塌下來。
“轟”得一聲,祠堂整個都倒塌了,火舌以極快的速度再次進行吞噬。
那一場火,照亮了京都夜空。
次日,朝堂之上一片嘩然。老太師的門生故友遍布天下,如今見他落得如此下場,有人義憤填膺、有人默默垂淚,更有甚者,將積攢的怨氣一并發作,指著鼻子痛罵坐在龍椅上的鄭王。
于是那人當即被拖下去斬了。
那時候文官多以直言至死為榮,老太師多年積累,在朝中聲望極高,更有幾位老臣當場以頭搶地、一命嗚呼。
消息透過京都緊羅密布的防御網,傳到李雋之的耳朵里時,他只是冷笑了一聲,望著自己手中的文書。略失神片刻,他才突然想到。
她得知這個消息時會是什么樣呢?
文書落在桌子上,發出清脆的一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