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會計、稅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提供的三類會計信息被廣泛使用,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密切程度要遠遠高于稅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密切程度。在會計理論與實務界,仍然有人將會計工作崗位分工混同于會計學科劃分,認為財務會計可以處理涉稅事項,稅務會計沒必要獨立存在。但涉稅事項不等于納稅事項,涉稅會計處理不等于稅務會計處理。涉稅會計處理的目的是提供財務報表(報告),處理依據是會計準則;稅務會計根據稅收法規處理納稅事項,進而提供納稅申報表——稅務會計報表。它們是兩個密切聯系但又不同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稅收、會計等法規制度建設明顯地體現在基于會計權益的分權觀上,而非基于財稅權益的集權觀。在基于會計權益的分權觀下,稅務會計已經成為一種制度安排。
本書主要內容及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簡述稅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包括稅務會計的概念、目標、原則、基本前提和會計要素。
第二章簡述納稅基本知識,包括對稅收的基本認知、稅收實體法的主要構成要素、納稅申報和稅款繳納的基本內容。
第三章至第九章,對七個主要稅種分章闡述其稅務會計,其中又以第三章“增值稅會計”和第七章“企業所得稅會計”為核心章節。由于現行增值稅會計處理制度遵循財稅合一的模式,因此,在第三章“增值稅會計”中的科目設置、會計記錄方法一般以稅法為準;由于《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采取財稅分離模式,因此,在第七章“企業所得稅會計”中,以《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為依據,前四節屬于稅務會計中的所得稅會計(Income Taxes Accounting),均是以企業所得稅法為確認、計量、記錄依據,并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申報。在第五節“財務會計中的所得稅會計”(Accounting for Income Taxes)中,以《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為依據,主要闡述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而非全部的企業所得稅會計內容(屬于財務會計范疇),僅是為了便于分析比較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因為在“一套賬”的賬簿體系下,在會計賬務處理(記錄)環節,兩者密不可分。當然,如果在財務會計課程中已經比較系統地學習過這節的內容或者因課時所限,可以不講或者自學。
第十章闡述企業經常涉及的六個小稅種,簡述其確認、計量、記錄和納稅申報。
在體例結構上,每章章首設置了“學習目標”和“本章導言”兩個欄目,每章章尾設置了“本章重點和難點”“思考題”“技能題”等欄目。
另外,本書的一大亮點是在內容形式上,針對重要的知識點配錄微課,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視頻。
本書與張孝先編寫的《稅務會計實訓教程》配套,以提升讀者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
稅務會計的規范標準當然是稅收法規制度。因此,本書在闡述各稅種會計時,其確認、計量與申報均以我國現行稅收法規(包括2018年增值稅稅率的調整、新頒布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等)為準,其會計記錄則體現稅收法規與會計準則的結合。
稅收、會計法規制度變動頻繁,書中所涉法規制度,如理解有誤,應以法規為準;如有新變化,應以新法規制度為準。變化總是在發生,唯有變化是永恒,讓我們適應變化、享受變化,并努力去追蹤變化。
蓋地
于天津財經大學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