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人格陷阱
- 武志紅
- 1784字
- 2020-03-30 22:22:57
定律一:成為自己
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問什么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同時,也有人問一些關于心靈成長的最基本的知識。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們的問題時,我梳理出了關于心靈成長的六條定律。
與定律相對應的是破碎。所謂“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感覺就會破碎。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飲食與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杰斯的話來說,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成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們又怎樣成為自己?
羅杰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么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么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這一點極為關鍵。
如果我們感覺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別人的意志看似多么偉大或美好,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并會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瓷先?,這些事情像是自毀或傷害別人,其實我們不過是在用這些事情來喚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國明星“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在演唱事業上獲得了極大成功,但是這樣的成功不是她意志的勝利,而是她媽媽林恩意志的勝利。從布蘭妮兩三歲開始,她媽媽就一直帶著她轉戰美國各地,用盡各種辦法為她謀取演唱的空間。為此,她沒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歲期間過了兩年普通女孩的生活,還有了初戀男友。但是,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野心,迫使這個男孩離開了布蘭妮。這只是布蘭妮母女關系的一個縮影,其實布蘭妮的媽媽在各個方面都想操控女兒。
布蘭妮在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候,在一家療養中心不斷地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謂“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媽媽的,她通過我的身體實現了她的夢想。這看似很好,但布蘭妮的意志被剝奪了,她沒有成為自己,只是媽媽的“自己”的延伸。
類似的例子還有邁克爾·杰克遜。他的名聲、才華和影響力都勝過布蘭妮,但是他開始的成就也是他父親粗暴塑造方式的結果。并且,和布蘭妮一樣,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他的童年被剝奪了,這是令他最耿耿于懷的事情。
后來,杰克遜對小男孩極其癡迷。這一點都不難理解,他迷戀小男孩,是因為他自己不曾做過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經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遜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是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于是,他迷戀男童。只是,當他把自己的渴望強加在那些被他迷戀的小男孩身上時,他也是在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們身上,剝奪了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機會。
定律一的破碎:我們被選擇、被決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將自我實現視為最高價值,而存在主義哲學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
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存在與選擇的關系就是,你選擇,你才存在過。如果你總是被選擇,那么你就不曾活過。問題是,太多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一個哲學家稱,一個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與別人的個人意志較量的過程。別人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我們,我們同樣也會這樣做。
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名堂,最簡單的說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對此,著名哲學家馬丁·布伯稱,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么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著名的寓言小說《盔甲騎士》中,騎士對導師梅林說,他愛妻子和兒子,但梅林反問他:“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騎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愛”妻子和兒子,不管妻子和兒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愛”他們。其實,妻子和兒子只是騎士愛的對象和工具而已?;蛘哒f,騎士只是想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妻子和兒子身上罷了。難怪妻子和兒子對他的愛都沒什么回應,因為這種愛其實是傷害。
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聽上去很動聽,有一些偉大的味道,然而,這樣做的另一面,意味著你必須為你的決定負責。如果選擇錯了,你受傷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很多人懼怕這一點,所以寧愿放棄自己的意志,寧愿讓別人來做決定。
由此,他們阻斷了自我實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