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碳市場相關問題研究
- 鄭爽
- 1954字
- 2020-04-10 11:51:08
序言
大氣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和氣候變暖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僅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將遭到直接損害,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和經濟基礎也將受到直接和潛在的威脅,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共同課題。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采取有效的氣候減緩和適應方面的政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幅度和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對于氣候變化這一典型的環境外部性問題,政府通常采用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實施減排政策,并以前者為主。政府通過命令和控制手段進行氣候治理,采取行政強制措施。通過行政命令方式遏制環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可以在短期內改善環境質量、完成減排目標,但存在政府失靈、治理成本高昂、長期效率低下的局限性。自由市場環境主義主張將產權制度引入環境資源管理領域,通過界定和完善環境資源的產權制度使環境資源成為稀缺資源,進而利用市場機制實現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彌補政府失靈的不足。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主要市場機制手段,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低碳經濟轉型和破解能源環境約束的重要舉措,是低成本實現我國減排目標、實現我國經濟低碳轉型和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十分重視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建立和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黨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均對深化碳交易試點、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等做出了要求。
近年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簡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清潔發展機制和碳市場管理部的研究人員致力于中國碳市場建設的相關問題研究,對碳交易試點工作的跟蹤調查、碳價機制及碳金融發展、碳交易體系核查制度建設、碳交易體系監管機制設計,以及碳排放權性質五個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我們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這部專著,旨在為碳交易領域的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各類市場參與主體和熱心環保公益的大眾提供參考和借鑒。
全書由鄭爽策劃并統稿。“第一篇 碳交易試點進展分析”,由鄭爽、劉海燕和王際杰撰寫。本篇回顧了2013—2018年以來我國七省市碳交易試點從啟動到逐步穩定運行的歷程,比較、分析和總結了七省市碳交易試點的特點、經驗和教訓,發現碳交易試點政策制定和建設運行中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并為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建言獻策。
“第二篇 碳價機制與碳金融研究”,由鄭爽、竇勇、孫崢、王際杰和劉海燕撰寫。本篇以碳價機制中最主要的兩種手段,即碳稅和碳交易機制為研究對象,回顧了碳稅政策和制度的主要內容及實施經驗,對比分析了碳稅和碳交易政策,并為國家進行政策選擇提出建議;以2013—2018年我國七省市碳交易試點期間形成的碳市場為研究對象,建立了試點碳市場碳價影響因素、碳價格形成、碳金融活動分析的研究框架和方法,研究確定了碳交易試點市場的碳價形成機制,并提出利用金融手段提高我國碳市場資源配置水平、增強碳市場風險管理能力的中國碳金融發展方向。
“第三篇 碳交易體系核查制度建設”,由鄭爽、劉海燕撰寫。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是碳交易政策的生命線和重要保障,對企業提交的碳排放報告進行核查是提高數據質量,實現碳交易市場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核心手段和措施之一。本篇深入調查分析了我國七省市碳交易試點和發達國家碳交易體系中核查制度的建設和實施情況。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勾勒出全國碳交易體系下核查制度的框架,確定了核查技術規范、核查機構監督管理、復查管理等要素內容,并提出政策建議。
“第四篇 碳交易體系監管機制設計”,由劉海燕、鄭爽撰寫。監管制度是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強有力、透明、公開、高效的監管體制是約束碳交易市場中各類主體、實現碳排放政策控制目標的基本保障。本篇通過回顧分析我國碳交易試點地區和發達國家的監管制度,研究設計了以監管主體、監管對象、監管內容、監管措施以及監管技術支撐手段等為要素內容的全國碳交易體系監管制度。
“第五篇 碳排放權性質研究”,由鄭爽撰寫。對碳排放權性質,特別是其法律性質的界定是碳交易制度建設中的核心要素問題。本篇界定了碳排放權概念,識別其性質內容并實證分析了國內和國際實踐,論述了碳排放權利認識的爭議性,分析了碳排放權權利化與非權利化面臨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和影響,提出了我國在建設全國性碳市場過程中,在碳排放法律確權方面應遵循的若干原則。
在本書的研究和編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試點地區發展改革委、各地區交易所(中心)、科研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第三方核查機構以及控排企業等大力支持和指導。在此,對上述機構的領導、專家和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出現不當和錯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8年12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