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3 關于農民集體成員資格取得和喪失的判斷標準

由于成員權具有身份性,它依賴于成員資格的取得而獲得。學者們對農民集體成員資格取得和喪失的判斷標準研究成果,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標準不斷更新。

在成員資格取得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①確定集體成員資格應以其是否以集體土地為基本生存保障為原則,在公平正義原則前提下,由集體自治決定是否接納某個個體成為集體成員(韓松,2005)(61);②單一戶籍(孟勤國,2006)(62);③除了以戶籍為一般原則外,還應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考慮,比如是否存在特殊約定、成員與集體之間的經濟或者生活聯系等(吳興國,2006)(63);④取得成員權的基礎是法律行為,主要是通過合同等方式加入社團(楊一介,2008)(64);⑤通過合同行為而取得或者喪失,兼顧生死、婚姻等法律事實(張欽、汪振江,2008)(65);⑥集體成員分為原始成員和新增成員,并以第一輪承包土地時的村民為原始成員(任丹麗,2008)(66);⑦以承包經營權代替戶籍作為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標志(李宴,2009)(67);⑧在堅持戶籍為依據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福利享受、履行義務等情況(張兆康,2010)(68);⑨以強制性規定和農民集體自主決定相結合來確定成員資格,從而實現集體決議和現實的平衡(戴威、陳小君,2012)(69);⑩基于國家法律政策的邏輯(現有法律以戶籍制度為基礎)和鄉土邏輯(石敏,2016)(70)

在成員資格喪失方面,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①集體成員因死亡、取得其他集體的成員資格、明確拋棄集體成員資格脫離集體組織(韓松,2005)(71);②單一戶籍(孟勤國,2006)(72);③死亡或者戶口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吳興國,2006);④已經取得集體以外其他穩定的社會保障(薛麗蓉,2012)(73);⑤結合立法規定和村民自治的兩種方式,并考慮鄉土邏輯的規范作用(郭繼,2012)(74);⑥成員資格被限制或剝奪(毋曉蕾,2013)(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汝南县| 西和县| 和硕县| 南郑县| 彝良县| 太原市| 蓬溪县| 绍兴县| 岐山县| 抚远县| 定陶县| 萨迦县| 宜兴市| 信宜市| 两当县| 循化| 长丰县| 廉江市| 同心县| 肃宁县| 全南县| 丰顺县| 丁青县| 鄂温| 同心县| 千阳县| 丰县| 景泰县| 丰宁| 申扎县| 修文县| 天等县| 福鼎市| 桦甸市| 游戏| 正宁县| 乌什县| 金川县| 沁水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