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7 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要素收入分配結構優(yōu)化和經濟增長質量水平提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主題。經濟增長質量是指經濟增長內在的性質與規(guī)律,從條件層面表現為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從過程層面表現為經濟要素的聯(lián)結關系,從結果層面表現為增長成果的有效性與包容性。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勞動收入份額的演變趨勢及其變化原因的分析,而較少涉及勞動收入份額與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本章探究了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方式和作用機制,為此,首先在理論層面上提出:勞動收入份額會通過人力資本機制的總量效應與結構效應、消費需求機制的宏觀效應與微觀效應,以及收入分配機制的單向效應與交互效應而對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影響,在上述機制下,本章以1998—2015年中國30個省份(西藏、港澳臺地區(qū)除外)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對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我國勞動收入份額變量確實與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是同向變化的,過低的勞動收入份額會阻礙經濟增長質量,而勞動收入份額的提高會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其貢獻主要在于,勞動收入份額變化通過經濟增長條件維度的人力資本機制、經濟增長過程維度的消費需求機制以及經濟增長結果維度的收入分配機制對經濟增長質量產生顯著的影響。

實現數量與質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是我國經濟發(fā)展新階段的核心目標,這一增長導向的轉變意味著政策著眼點也需要從數量型增長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擴展到質量型增長的技術創(chuàng)新政策、人力資本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在維護勞動收入的主體地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相關政策中,還需要充分關注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作用,而看待勞動收入份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必須立足于特定作用機制和影響效應才有意義。通過要素收入分配結構的再平衡,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充分發(fā)揮人力資本機制的總量效應與結構效應、消費需求機制的宏觀效應與微觀效應,以及收入分配機制的單向效應與交互效應,借助于分配杠桿激活經濟增長動力成為推動經濟增長質量變革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白重恩,錢震杰.國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統(tǒng)計數據背后的故事[J].經濟研究,2009(3).

[2]白重恩,錢震杰.勞動收入份額決定因素: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世界經濟,2010(12).

[3]蔡躍洲.投資消費結構影響因素及合意投資消費區(qū)間——基于跨國數據的國際比較和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0).

[4]蔡昉,都陽,高文書.就業(yè)彈性、自然失業(yè)率和宏觀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4(9).

[5]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6).

[6]鈔小靜,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qū)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4).

[7]陳宇峰,貴斌威,陳啟清.技術偏向與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的再考察[J].經濟研究,2013(6).

[8]方福前.中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國城鄉(xiāng)分省數據[J].中國社會科學,2009(2).

[9]范從來,張中錦.提升總體勞動收入份額過程中的結構優(yōu)化問題研究——基于產業(yè)與部門的視角[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1).

[10]高帆.勞動者報酬占比、城鄉(xiāng)收入分配與中國居民消費率[J].學術月刊,2014(11).

[11]高帆,汪亞楠.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是如何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1).

[12]龔剛,楊光.從功能性收入看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國社會科學,2010(2).

[13]龔剛,楊光.論工資性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的演變[J].管理世界,2010(5).

[14]郭慶旺,呂冰洋.論稅收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6).

[15]郭慶旺,呂冰洋.論要素收入分配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J].統(tǒng)計研究,2012(12).

[16]胡秋陽.產業(yè)分工與勞動報酬份額[J].經濟研究,2016(2).

[17]黃乾,魏下海.中國勞動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觀經濟效應——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10(4).

[18]黃先海,徐圣.中國勞動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J].經濟研究,2009(7).

[19]姜磊,陳堅,郭玉清.二元經濟轉型與勞動收入份額:理論與實證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4).

[20]康梅.投資增長模式下經濟增長因素分解與經濟增長質量[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2).

[21]李稻葵,劉霖林,王紅領.GDP中勞動份額演變的U型規(guī)律[J].經濟研究,2009(1).

[22]李萍,馮夢黎.利率市場化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一個新的解釋思路[J].經濟評論,2016(2).

[23]劉亞建.我國經濟增長效率分析[J].思想戰(zhàn)線,2002(4).

[24]劉盾,施祖麟,袁倫渠.利潤拉動還是工資拉動?——對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4(2).

[25]羅長遠,張軍.勞動收入占比下降的經濟學解釋[J].管理世界,2009(5).

[26]呂冰洋,郭慶旺.中國要素收入分配的測算[J].經濟研究,2012(10).

[27]馬軼群,史安娜.金融發(fā)展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2(11).

[28]石濤,張磊.勞動報酬占比變動的產業(yè)結構調整效應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8).

[29]邵敏,黃玖立.外資與我國勞動收入份額——基于工業(yè)行業(yè)的經驗研究[J].經濟學(季刊),2010(4).

[30]邵帥,李欣,曹建華,楊莉莉.中國霧霾治理的經濟政策選擇——基于空間溢出效應的視角[J].經濟研究,2016(9).

[31]鄒紅,喻開志.勞動收入份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3).

[32]隨洪光,劉廷華.FDI是否提升了發(fā)展中東道國的經濟增長質量?——來自亞太、非洲和拉美地區(qū)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11).

[33]譚曉鵬,鈔小靜.中國要素收入分配再測算[J].當代經濟科學,2016(6).

[34]王積業(yè).關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宏觀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0(1).

[35]王雄元,黃玉菁.外商直接投資與上市公司職工勞動收入份額:趁火打劫抑或錦上添花[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7(4).

[36][印]溫諾·托馬斯,等.增長的質量[M].《增長的質量》翻譯組.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

[37]伍山林.勞動收入份額決定機制:一個微觀模型[J].經濟研究,2011(9).

[38]吳江,周秀帥.勞動收入份額影響經濟增長的實現機制[J].求索,2011(7).

[39]肖文,周明海.貿易模式轉變與勞動收入份額下降——基于中國工業(yè)分行業(yè)的實證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10(5).

[40]徐藹婷.勞動收入份額及其變化趨勢[J].統(tǒng)計研究,2014(4).

[41]余泳澤,張少輝.城市房價、限購政策與技術創(chuàng)新[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7(6).

[42]張杰,陳志遠,周曉燕.出口對勞動收入份額抑制效應研究——基于微觀視角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7).

[43]張莉,李捷瑜,徐現祥.國際貿易、偏向型技術進步與要素收入分配[J].經濟學(季刊),2012(2).

[44]張車偉,張士斌.中國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動與問題——以勞動報酬占GDP份額為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10(5).

[45]趙俊康.我國勞資分配比例分析[J].統(tǒng)計研究,2006(12).

[46]周明海,肖文,姚先國.中國經濟非均衡增長和國民收入分配失衡[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6).

[47] Acemoglu, D. The Rise of Europe: Atlantic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5 (3): 546-579.

[48] Acemoglu, D. Theory,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 24 (3): 17-32.

[49] Acemoglu, D. When Does Labor Scarcity Encourage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6: 1037-1078.

[50] Barro, R. J.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 Working Papers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 2002: 1-39.

[51] Bhaduri, A., Marglin, S. A. 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Wage: The Economic Basis of Contesting Political Ideolog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14 (4): 375-393.

[52] Blanchard, O. J. The Medium Run[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7, 2: 89-158.

[53] Galor, O., Zeira, J.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 60 (1): 35-52.

[54] Harrison, A. E. 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 UC Berkeley and NBER, 2005, 4, Mimeo: 46.

[55] Hong, S. Greenland Ice Evidence of Hemispheric Lead Pollution Two Millenia Ago by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s[J]. Science, 1994, 265 (5780): 1841-1843.

[56] Judson, R., Owen, A. L. Estimating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A guide for macroeconomist[J]. Economics Letters, 1999, 65 (1): 9-15.

[57] Kiviet, J. F. On Bias, Inconsistency, and Efficiency of Various Estimators in Dynamic Panel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5, 68 (1): 53-78.

[58] Marouani, M. A., Nilsson, B.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Malaysia[R]. Working Paper, 2014, 12.

[59] Mccleary R. M., Barro R. J. Religion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an International Panel[J].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02, 45 (2): 149-175.

[60] Mezzetti C., Dinopoulos E. Domestic Unionisation and Import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1, 31 (1): 79-100.

[61] Murphy K. M., Shleifer A., Vishny R. W. Income Distribution, Market Size and Industrial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9, 104 (3): 537-564.

[62] Mlachila, M., Tapsoba, R. and Tapsoba, S. J. A. A Quality of Growth Index for DevelopingCountries: A Proposal[R]. IMF Working Papers, 2014: 1-32.


(1) 對于經濟增長質量而言,消費需求是一個適度變量。低于適度消費率的經濟體,勞動收入份額上升可以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相反,高于適度消費率的經濟體,這一機制是反效應,而且綜合效應難以確定。當然,對于當前中國問題的研究來說,這一假定是適用的。

(2) 直接效應是指某因素變動對本地區(qū)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影響,其包含空間反饋效應,即本地區(qū)某因素變動通過影響鄰近地區(qū)經濟增長質量,鄰近地區(qū)經濟增長質量反過來影響本地區(qū)經濟增長質量這一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某地區(qū)對其他地區(qū)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為間接效應,即影響因素的空間溢出效應。

(3) 限于篇幅,書中并未列出擴展后的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4) 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過學人口占比×0年+小學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6年+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9年+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12年+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16年。

(5) 人口加權城鄉(xiāng)收入比具體公式如下,,其中,T1表示人口加權城鄉(xiāng)收入比;y表示收入;p表示人口;i=1時,表示城鎮(zhèn),i=2時,表示農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高阳县| 东山县| 英山县| 屯门区| 镇平县| 镇沅| 石棉县| 清丰县| 浪卡子县| 阜城县| 普格县| 五莲县| 平谷区| 绍兴市| 临武县| 顺义区| 桐城市| 剑河县| 化隆| 明星| 沿河| 时尚| 桃园县| 南安市| 民乐县| 平凉市| 上林县| 扶沟县| 社旗县| 瑞金市| 长泰县| 秦安县| 上栗县| 抚松县| 连平县| 邵阳市| 石楼县| 新源县| 渝北区|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