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8: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
- 任保平
- 1678字
- 2020-04-10 11:39:47
0.4 2015年與2014年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變動情況
我們根據2015年和2014年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數排名,列出這兩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變動及差異,借此考察全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發展變動態勢,如表0-7所示。
表0-7 2015年與2014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及差異

首先,由圖0-2和表0-7可以發現,近5年來經濟增長質量排名靠前的省份大部分相同,以東部發達省份為主,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靠前的4個省份基本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動和調整,即北京、上海、天津、廣東。而浙江、江蘇、湖北連續兩年位居地方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的前10位,意味著這些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水平較高且保持著較好的穩定性。
其次,大部分省份都處于不斷的調整和變動過程中,地方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在2014—2015年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和波動狀態,較為突出的有山西、陜西以及云南地區,其中山西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排名進步了24位,從2014年的排名第29位,到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位列全國第5,說明山西在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發展狀態優異。陜西的進步也十分顯著,2014年排名為第24位,2015年進步了16名,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到了全國第8位。排名落后最明顯的省份是云南,2014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第9位,而2015年則下滑到第27位,降低了18個名次。結合圖0-2中的折線圖,可以看出折線圖尾部有所收斂,這意味著內蒙古、云南、貴州、寧夏以及新疆等省份,其經濟增長質量長期趨勢處于落后地位,這些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相對位置長期處于靠后狀態,表明這些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層次較低,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快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消除供給體制路徑低迷,以增強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圖0-2 2011—2015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變動情況(以2015年排序為基準)
最后,具體分析2014—2015年6個基本方面維度指數的調整變動情況,根據2014年和2015年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各方面的排名情況,列出兩年內在經濟增長質量方面排序變動較大的省份,具體情況如表0-8所示。
表0-8 2014—2015年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各分項指數排序變動情況

從排名變動的角度分析,由表0-7中中國各省份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可以看出,相比2014年,2015年提升幅度最大的前5位省份分別是山西(提升24名)、陜西(提升16名)、青海(提升8名)、甘肅(提升6名)、遼寧(提升5名),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山西和陜西,分別提高了24名和16名,山西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歸功于地方經濟增長結構性的調整和優化,而陜西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地方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以及國民經濟素質優勢,直接促進了陜西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巨大進步。
而相比2014年,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的前6位省份分別是云南(下降18名)、新疆(下降8名)、湖南(下降7名)、內蒙古(下降7名)、福建(下降6名)、吉林(下降6名),其中,云南經濟增長質量下降最為顯著的原因在于地區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的落后,因此,云南應充分重視地區環境治理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節能環保意識,以提高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而內蒙古地區,經濟增長的效率、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以及國民經濟素質4個維度都有明顯的退步情況,這意味著內蒙古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需要被充分關注,不僅要關注經濟增長的投入產出效率,還要重視人民福利以及生態環境問題,以打破經濟增長質量持續低迷落后的桎梏。
從表0-8中可以看出,各個維度省份進步和退步的調整幅度與變動情況較為顯著,尤其是經濟增長的效率維度、經濟增長的結構維度、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維度以及國民經濟素質維度。總體來說,自中國進入經濟增長新常態新階段,地區經濟增長質量都在不斷地進步和提高,對全國各省份2015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度以及分維度的測算評價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普遍優于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未來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持續增長一方面需要優化產業供給,重視創新帶來的結構轉變效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各項民生工程的實施,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化解城鄉二元分化的差異,同時,需要提升地區人民全面財富水平,調整地區經濟增長集約循環轉型,著力生態補償作用點,以實現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全面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