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導論

第一部分 引案

引案一: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歲次己亥(豬年),中華漢高祖五年。

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睢水至洨水(今沱河)間開闊的平原地區。南部陡峭,北部漸次平緩,高崗絕岸地形。

楚漢兩軍在這里進行了一場決勝天下的戰略會戰,是劉漢政權徹底完結不可一世的項羽強大軍團的收官之役。

一、戰爭序幕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楚軍糧盡,劉邦力單,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后的合圍。于是,劉、項雙方訂立了“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楚地撤軍。

劉邦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于韓信和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并筑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素有“漢初三杰”之稱的韜略大師張良分析了楚漢戰略態勢,楚軍雖已江河日下,但單憑劉邦的軍事力量仍無法與之抗衡,固陵之敗歷歷在目。韓信素有軍事奇才,他所領導的韓家軍快速成長,成為一支軍事規模與劉、楚不相上下的強大軍事力量。聯韓破楚成為劉邦不二的戰略選項。

但是,如何激勵以使韓信傾力助劉?張良認為,如果通過加大糧草、戰車、兵器重賞韓信,韓信定會不為其所動;如果通過美色、佳麗、爵位、加官重賞韓信,韓信仍會不為其所動;如果通過產權或“股權”激勵,將天下與其分享,韓信必會心悅誠服。

于是張良告訴劉邦:“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予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韓、彭二人欣喜,他們快速盡數率軍揮師南下,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后合圍。

至此,垓下之戰拉開了序幕。

二、民歌潰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占彭城,英布入九江、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筑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十萬。

十二月初,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后,在垓下將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后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后待命。韓信布下十面埋伏戰陣,親率漢軍發動攻勢,重創楚軍后快速佯敗后退,在楚軍發起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則迂回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遭遇三面夾擊,楚軍在裹纏膠著中不斷喪失戰力。

十二月二十一日晚,垓下楚營。

當晚,月光暈醉,寒風瑟瑟。楚營將士人困馬乏,枕戈而眠。

“今夕何夕兮,雀卡子架起架。

今夕何夕兮,噶爹嘎爸發夢舔。

今日何日兮,熟兒思子打豁線。

今日何日兮,嬸娘淚眼未拭干。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盼子兮子不知。”

歌聲由遠而近,如泣如訴,親切而心酸。

張良手持長蕭,眾人擊甕,張良指揮著臨時抽選出來并經集訓速成的1000名漢軍歌手組成的楚歌唱班,環繞著被圍的楚營外圍游唱著楚間民歌。由于音樂的感染力,其他漢軍軍士也漸漸融入唱班,相合應唱了起來。

歌聲哀婉凄楚,歌聲此起彼伏。

楚軍聽到楚地的民歌,由于困乏引起的睡意已蕩然無存,歷經巨鹿之戰、數破強秦的久經沙場老士卒頓足抽噎。

“新打木船江中劃,

江邊女子叫喝茶;

急水灘頭難上岸,

口不干來不喝茶。”

士卒王勇、陳英、楊飛來自九江,張平、張雄來自鳩茲(今安徽蕪湖)在爭論所聽到的這首民歌的歸屬,陳英堅信這是九江的家鄉民歌,因為他就是聽著村里的父輩歌唱著這首山歌長大的,他應召入伍的時候就是聽著這首山歌離開了生養自己的山村;張平和張雄卻說:“我們鳩茲世世代代都傳唱著這首歌子,我也會唱這首歌。”

楊飛嗓門很高,“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

楚營外,楚地民歌隨凜冽的寒風吹掃楚軍帳房,憂傷而凄厲,撕心而痛絕。

楚軍士氣全面崩潰。

項羽從床上慢慢仰起,他知道韓信的十面埋伏戰陣僅僅讓其戰術受挫,或許還有反擊翻盤的機遇,而張良的四面楚歌卻讓他的將士從靈魂到軀體徹底潰敗。

項羽在營帳里面開始自飲了起來,以酒解憂,以酒抒情。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同行的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闋,二人皆淚濕棉袍。守在帳外的軍士也非常難過,個個低頭抽泣。

唱完,虞姬最后一次為項羽穿上了鎧甲,自己輕輕整理了發髻,撣去衣服上的塵埃。雙手攙著項羽走出了帳外,項羽從軍士手中接過戰馬并跨上馬鞍的瞬間,虞姬已自刎于馬側。

項羽悲痛欲絕,英雄末路,他最后帶著800余名騎士突圍南逃。天明以后,漢軍得知項羽突圍,于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后,僅剩百余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司馬遷在《史記》中以“田父欺騙”進行了戲劇化處理),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三、烏江謝幕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認為已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百人,最后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后,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后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至此,歷時四年半之久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垓下之戰,漢軍全殲楚軍,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四、戰例評點

垓下戰略會戰,是中華歷史上經典的成功讀心戰爭案例,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優秀的軍事領導奇才——韓信和張良合作演繹的一場規模宏大的讀心戰爭。

讀心一,張良成功設計激勵模式,促成韓信出兵,達成韓劉聯盟。

張良首先分析了楚漢戰略態勢,確立了韓劉聯盟共同破楚的戰略。但是,如何設計激勵模式以使韓信傾力助劉?張良根據韓信的需求層次,采取政治產權或“天下股權”激勵的模式,將天下與其分享,說服劉邦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致使韓信快速盡數率軍揮師南下,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后合圍。

讀心二,利用被圍楚軍的思鄉心理,發動了潰散楚軍心智的讀心戰爭。

張良指揮漢軍歌手組成的唱班,環繞被圍的楚營游唱著楚間民歌。歌聲哀婉凄楚,此起彼伏。楚軍聽到楚地的民歌頓足抽噎。項羽和楚軍認為劉邦已經全面得到了楚地,再戰已無任何意義。楚軍士氣全面崩潰。

韓信的十面埋伏戰陣僅僅讓項羽戰術受挫,或許還有反擊之機,而張良的四面楚歌卻導致他的將士徹底潰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田林县| 抚宁县| 贺兰县| 兴山县| 霍城县| 伊金霍洛旗| 长宁县| 临夏市| 永胜县| 南开区| 容城县| 阜宁县| 太谷县| 合水县| 织金县| 贡嘎县| 二连浩特市| 邹城市| 安陆市| 惠安县| 涡阳县| 和政县| 阳春市| 阿合奇县| 瓮安县| 潍坊市| 特克斯县| 玉林市| 新田县| 忻州市| 罗平县| 沅陵县| 徐州市| 宜宾市| 婺源县| 玉树县| 江油市| 阳谷县| 东阳市|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