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的宏觀審慎政策:影響與對策研究作者名: 孫立新本章字數: 1273字更新時間: 2020-04-07 10:23:41
六、金融體系內生不穩定理論
明斯基(Minsky,1992、2008)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由于其特有的金融體系而具有天然的內生不穩定性,雖然政府和中央銀行的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由不穩定演變為危機。有關該理論框架的詳細介紹請參見本書第三章的第一部分。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明斯基就不斷提醒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下一次金融危機的不可避免性和隨時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始終未能引起主流學派和政策官僚們的注意,他的警告甚至被認為是杞人憂天,直至這次危機爆發,人們又重新想起了他的警告和理論。
因此,誠如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在最后的官方報告(6)中所指出的,本次金融危機是一次可以避免的由人為原因導致的危機!
除了上述的共性之外,我們認為,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也呈現出許多與以往危機不同的獨特特征,有其特殊的經濟與政治甚至國際大背景。
第一,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再分工,尤其是中印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壓縮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傳統制造業上的優勢,使得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越來越依賴于金融業(虛擬經濟)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
第二,全球貿易不平衡狀況的持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貿易盈余使其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以美國為代表的先進經濟體長期出現經常賬戶赤字和財政赤字,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西方經濟進行結構性的調整。
第三,近二三十年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使得發達經濟體的金融體系越來越復雜,對監管者的挑戰越來越大,而在去監管思潮泛濫的背景下,主觀的監管懈怠與客觀的監管困難產生疊加效應,導致了系統性的監管失靈。
第四,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發展,以歐元區的產生和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不斷出現為代表,跨國金融機構不斷涌現,各國金融市場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而負責國際金融監管的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由于復雜的國際政治因素的約束,尚不能勝任全面國際監管的職責。對國際金融市場的高度依存,加劇了本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溢出和傳染效應,最終釀成了一場影響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
第五,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經濟矛盾積累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釋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認為,金融危機與工商業危機一樣,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必然產物,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固有矛盾決定,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是更大危機發生的先兆(7)。
本次金融危機雖已緩和,部分西方國家也已逐步復蘇,但是危機遠未結束,危機的后續效應尚待觀察,尤其是危機對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影響和啟示,更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持久的研究。我們以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說過的一句話來結束本章對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簡要分析:“我們不僅要承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市場經濟)所產生的痛苦,我們更要承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不完善所帶來的苦難。”
(1) 有關歐債危機的原因和后果,我們將在本書第三章專文討論。
(2) Chaeles, P. Kindleberger et al.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is[M]. Sixth Edition, Chapter 13, 2011: 258.
(3) 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ery Report[R/OL].FEB,2011.http://fcic.law.stanford.edu/report/.
(4) 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ery Report[R/OL].FEB,2011,http://fcic.law.stanford.edu/report/.
(5) European Central Bank.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R]. 2010.
(6) 參見美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ery Report”[R/OL].FEB,2011,http://fcic.law.stanford.edu/report/.
(7) 參見Marx,Karl(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