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伴隨著這一轉型發展的過程,政府不斷探索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方式。特別是在1993—2012年,中國政府根據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運行態勢,在1993—1997年、1998—2004年、2005—2007年和2008—2012年,分別實施了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和新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和學術界普遍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財政政策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們自然要問:在1993—2012年這個經濟轉型時期,不同類型的財政政策是如何實施的并具有怎樣的特點,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能否對其宏觀調控效果作出定量的檢驗,這些政策實踐又為今后的政策實施提供了什么樣的經驗和啟示。針對這些問題,本書選擇“轉型期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效應”作為研究主題,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我國財政政策在擴大需求和改善供給,特別是在穩定經濟短期波動、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等方面的實際效果。

本書認為,當前研究這一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就其理論意義而言,宏觀經濟運行與政府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財政政策宏觀調控效應的經驗分析,有助于理解有關經濟理論爭議的本質所在,從而更好地把握理論的適用范圍。

理論上的不同結論,源自于對經濟環境、經濟行為的不同假設以及對經濟運行機制的不同理解。本書對中國過去20年財政政策實踐效果加以定量研究,可以幫助理解宏觀經濟運行與財政政策行為之間的理論聯系、作用機制和數量關系,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提供中國的經驗證據。而且,1993—2012年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全面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重要時期,評估這一時期的財政政策實踐效果,還有助于理解財政政策與經濟轉型發展之間的關系,這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財政政策實踐更具有啟示意義。

從其實踐意義來看,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增長階段轉換,需要創新宏觀經濟調控方式,而這又必須基于對以往政策實踐作出系統、科學的經驗總結。

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換,進入了一種被稱為“新常態”的階段。盡管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諸多有利條件,但是未來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更多的深層次挑戰。高速增長期結束并不意味著中速增長期就會自然到來。如果新舊增長動力的接替不成功,新的發展方式未能及時確立,中速增長也難以穩住。一旦經濟增長出現大幅下滑,則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增長階段轉換對宏觀經濟政策提出的課題是:如何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政策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上(1)。適應這種新的調控要求,財政政策具有獨特的自身優勢。例如:財政政策側重于結構調節,而貨幣政策側重于總量調節;財政政策側重于調節收入分配,而貨幣政策側重于保持幣值穩定;財政政策對治理通貨緊縮作用明顯,而貨幣政策對治理通貨膨脹作用明顯。財政政策在結構調節和提高質量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它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將日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過去一段時期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效果,可以為未來的政策實踐提供歷史經驗和方法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平定县| 双桥区| 礼泉县| 隆子县| 思茅市| 太和县| 龙州县| 博兴县| 舟山市| 离岛区| 舞钢市| 凤城市| 普兰县| 临沭县| 无锡市| 女性| 阳山县| 阿尔山市| 叶城县| 睢宁县| 临桂县| 呼伦贝尔市| 澄城县| 乐清市| 梁平县| 深水埗区| 绍兴县| 湘潭市| 西和县| 保山市| 白银市| 方正县| 通河县| 兴城市| 东台市| 镇江市| 阿克| 栾城县| 敖汉旗|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