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平等挑戰幸福生活
- 王鵬
- 3790字
- 2020-06-25 06:42:45
1.緒論
1.1 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尤其是近10年來,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見圖1-1)。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249530億元,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排名第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1)。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397983億元,相當于全球GDP的8.5%,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

圖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繪制。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也隨之逐步提高,從基本消除貧困到解決溫飽,再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邁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剔除價格因素,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1978—1995年,兩者分別增長了4.3倍和3.1倍,1995—2012年,分別增長了1.45倍和1.64倍(5)。從圖1-2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基本上是呈下降趨勢。由于醫療技術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人們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各階段入學率均穩步提升,逐步普及義務教育,人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質也在逐步提高。此外,穿著、飲食、居住、交通等方面都也有巨大的改善。總之,生活方方面面的變化都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
然而,生活水平并不等于生活質量(6),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并不意味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會隨之提高(無鳴,2004)。蓋洛普(Gallup)公司利用其在1994、1997、1999、2004年進行的四輪調查獲取的數據分析發現,在這四次調查中,中國居民生活感覺滿意(包括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比例分別為78.125%、72%、69%和63%(7),呈持續下降趨勢(Burkholder,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07: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的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2004—2006年,城鄉居民的幸福感有下降趨勢(3.79分→3.72分→3.64分)(8)。根據學界公認的研究居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權威數據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中的中國數據分析發現,“非常幸福”的比例從1990年到2001年是一直下降的,到2007年又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前兩輪的占比;將“非常幸福”和“幸福”兩類合并歸為幸福類,1990—1995年幸福類占比明顯上升,但從1995年之后則持續下降;我們也考察了另一項指標生活滿意度,通過計算生活滿意度評分在6分及以上的人群占比,發現其結論和“非常幸福”的結論一樣(見圖1-3);但總的來講,這些年居民的幸福感并沒有提升,反而有些下降。網易新聞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20年經濟高速增長期中,中國人均主觀幸福指數并沒有隨著財富同步高速上升,反倒有所下降(9)。同他國比較而言,蓋洛普在2004—2009年對全球155個國家及地區居民進行了幸福感調查,發現中國大陸僅位列第125位,倒數第30名,在這份全球幸福感比拼上,中國不但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還不及我們的鄰居印度(10)。

圖1-3 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計算。
這一引人反思的現象早在1974年就被美國經濟學家Richard A.Easterlin發現,即當國家變得富有時,國民的平均幸福感水平卻并沒有隨之提升,這就是著名的“幸福悖論”(11),這一現象已經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出現,引起了眾多經濟學者的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幸福悖論”出現的原因(12),現在中國同樣也面臨這一困境。
這到底是怎么啦?曾經以為富足是幸福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景曾引來無限的遐想。然而,當這一切早已變成現實的時候,卻發現幸福并沒有如期而至;曾經把工作和勞動當成幸福,但如今的工作卻變成了枷鎖;曾經把速度和效率當成幸福,但如今的速度卻讓大家疲于奔命……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那些曾經的夢想在人們手中一步一步變成現實,但心中的那份幸福卻仿佛依舊原地踏步,甚至還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這究竟是何緣由呢?
目前,許多人已經注意到,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經濟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構成了中國奇跡的重要支柱。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的不平等問題也日趨嚴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自2000年超過國際警戒線0.4,達到0.412,而到2004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65,逼近0.47。2013年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中國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數據顯示該指數在2008年達到峰值,然后逐年回落(13),但無論如何基尼系數始終處于高位。
圖1-4則是學者程永宏(2007)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數據和相應的計算方法進行的基尼系數測算,我們在此加以引用,基尼系數是國際通用的衡量收入差距狀況的指標。如圖1-4所示,不難發現,無論是整體基尼系數還是城鄉內部的基尼系數,盡管它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多次出現反復,但從圖中可以看出,它們總的趨勢一直都是上升的;趙人偉和李實(1997)估計1988—1995年全國基尼系數從0.382上升到0.445;李實等(2013)估計2002—2007年的基尼系數從0.455上升到0.478;謝宇等(2014)估計2010—2012年期間基尼系數大約在0.53~0.55(14)。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與《中國家庭收入不平等報告》,2010年我國收入的基尼系數達到0.61,城鎮家庭內部0.56,農村家庭內部0.60(甘犁等,2012)。此外,收入差距是多方面的,大量的證據表明我國各種收入差距均在不斷擴大,如城鄉收入差距(李實,2003)、地區收入差距(王云飛,2007)、行業收入差距(陳釗、萬廣華、陸銘,2010)等,而且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我國的收入差距正如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假說(15)所預測的那樣出現拐點,而且2011年5月30日的《文匯報》刊文指出庫茲涅茨曲線不能解釋中國的收入差距(16)。總而言之,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科研機構與人員給出的數據均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收入差距總體上在不斷擴大,遠超國際警戒線,而且長期處于高位。

圖1-4 改革以來我國基尼系數的變化
資料來源:轉引自程永宏.改革以來全國基尼系數的演變及其城鄉分解[J].中國社會科學,2007.數據源于表1,經作者繪制。
如此嚴重且不斷惡化的經濟社會不平等問題已經并將繼續對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諸多方面造成嚴重的危害,威脅著社會公正,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關鍵方面。比如收入差距過大已經成為中國居民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的重要原因(王小魯,2007),也是中國社會階層固化、對立和沖突的重要原因(孫立平,2003;中國社會科學院陸學藝課題組,2010);收入差距的擴大可能阻礙經濟的可持續增長(Aghion et al.,1999;Benjamin et al.,2006);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可能導致更高的暴力犯罪水平(Hsieh & Pugh,1993;Choe,2008),頻繁的社會沖突(Alesina & Perotti,1996),社會的信任感降低(Uslaner,2002),居民健康的惡化(Asafu-Adjaye J,2004;Li & Zhu,2006;Wilkinson & Pickett,2006),社會資本投入的減少與社會關系的惡化等等(Wilkinson,2005),并最終影響到社會穩定與和諧。
那么,作為人類不懈努力、奮斗不息的終極目標幸福又會受到經濟不平等怎樣的影響呢?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全國兩會前,與網友交流時說“幸福是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幸福是一種感受、一種令人身心愉悅的心理體驗,這種感受的獲得不只來自物質上的富足,更需要社會營造公正與和諧的氛圍(崔濱,2011)。
近年來,經濟不平等和幸福的話題均引起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涉及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圖1-5描述了自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以收入差距或者收入不平等為篇名和主題,從“中國知網(CNKI)”檢索到的學者們關于我國經濟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文獻的數量統計,單位為篇。從中可以看出,一直以來,經濟不平等問題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近10年來關注程度進一步增強。

圖1-5 我國經濟不平等的研究文獻數量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圖1-6描述了在相同時間段,以幸福為篇名和主題的研究文獻數量統計。在2000—2005年,幸福文獻相對較少,經過2006—2010年的緩慢增長,到2011年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此后幾年略有下降趨勢,但仍處于高位,研究者對此依舊高度關注。

圖1-6 我國居民幸福研究文獻數量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圖1-7是在相同時段,以“收入差距”或“收入不平等”與“幸福”為篇名和主題在CNKI中的搜索結果。從中不難發現,經濟不平等與幸福的關系的研究文獻相比二者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都是近幾年才開始關注。

圖1-7 我國經濟不平等與幸福研究文獻數量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總之,從圖1-5、圖1-6和圖1-7中可以看出,學界對于中國經濟不平等與民眾幸福的研究相對不足,而且也不夠系統。姚洋(2004)指出要使社會中各相關利益方能夠和睦而有尊嚴地共處,并分享社會合作帶來的剩余,必須調整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機制,從而創造對社會和經濟改革的認同和共識。由此可以看出,利益分配導致經濟不平等對于和諧社會建設和民眾幸福都具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現有研究視角很少涉及這個方面。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書選擇探討經濟不平等如何影響人們的幸福生活為主題,并進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夠對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促進民生幸福和和諧社會建設有所幫助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