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潤滑與密封(第六版)
- 成大先主編
- 6字
- 2020-06-06 02:12:03
2 常用潤滑油
2.1 潤滑油的主要質量指標
2.1.1 黏度
黏度是液體,擬液體或擬固體物質抗流動的體積特性,即受外力作用而流動時,分子間所呈現的內摩擦或流動內阻力。黏度是各種潤滑油分類分級和評定產品質量的主要指標,對選用生產和使用潤滑油都有著重要意義。
(1)黏度的表示方法
通常黏度的大小可用動力黏度、運動黏度和條件黏度來表示。具體表示方法見表11-3-4。
表11-3-4 潤滑油黏度表示方法

(2)工業用潤滑油黏度分類
潤滑油的牌號大部分是以一定溫度(通常是40℃或100℃)下的運動黏度范圍的中心值來劃分的,是選用潤滑油的主要依據。工業液體潤滑劑黏度分類標準見表11-3-5和表11-3-8。工業用潤滑油產品新舊黏度對照見圖11-3-2。表11-3-6是內燃機油黏度分類表(GB/T 14906—1994),表11-3-7是美國SAE J300—1999內燃機油黏度分類表:表11-3-9是車輛驅動橋和手動變速器潤滑劑黏度分類(GB/T 17477—2012)。
表11-3-5 工業液體潤滑劑ISO黏度分類(摘自GB/T 3141—1994)

注:1.對于某些40℃運動黏度等級大于3200的產品,如某些含高聚物或瀝青的潤滑劑,可以參照本分類表中的黏度等級設計,只要把運動黏度測定溫度由40℃改為100℃,并在黏度等級后加后綴符號“H”即可。如黏度等級為15H,則表示該黏度等級是采用100℃運動黏度確定的,它在100℃時的運動黏度范圍應為13.5~16.5mm2/s。
2.本黏度等級分類標準不適用于內燃機油和車輛齒輪油。
表11-3-6 內燃機油的黏度分類(摘自GB/T 14906—1994)

①采用GB/T 6538方法測定。
②對于0W、20W和25W油采用GB/T 9171方法測定,對于5W、10W和15W油采用SH/T 0562方法測定。
③采用GB 265方法測定。
表11-3-7 SAE J300—2015發動機油黏度分類



圖11-3-2 工業用潤滑油新舊黏度牌號對照參考圖
注:工業用潤滑油產品中壓縮機油、汽缸油、液力油等原系按100℃運動黏度中心值分牌號,其他油原先按50℃運動黏度中心值分牌號。
如相當于舊牌號為20#(按50℃運動黏度分牌號)的普通液壓油,其新牌號為N32。
表11-3-9 汽車齒輪潤滑劑黏度分類(摘自GB/T 17477—2012)

(3)黏度換算
表11-3-10 運動黏度單位換算

①“斯”是“斯托克斯”(厘米2/秒)的習慣稱呼。
表11-3-11 動力黏度單位換算

表11-3-12 運動黏度與恩氏黏度換算(摘自GB/T 265—1988)



表11-3-13 各種黏度換算


注:1.表中帶括號者,僅為運動黏度換算至雷氏或賽氏黏度,或者雷氏和賽氏黏度之間的換算。
2.本表所列數值是在同溫度下的換算值。
3.超出本表以外的高黏度可用下列系數計算:
1運動黏度=0.247雷氏黏度;1運動黏度=0.216賽氏黏度;
1雷氏黏度=4.05運動黏度;1雷氏黏度=30.7恩氏黏度;1恩氏黏度=0.0326雷氏黏度;
1恩氏黏度=0.0285賽氏黏度;
1賽氏黏度=4.62運動黏度;1賽氏黏度=35.11恩氏黏度;1賽氏黏度=1.14雷氏黏度;
1雷氏黏度=0.887賽氏黏度。
舉例:已知某潤滑油的黏度50℃時為60mm2/s,100℃時為10mm2/s,機床工作溫度60℃。問工作時潤滑油的實際黏度是多少?
查圖:按照圖11-3-3,從溫度50℃和100℃的兩點引縱線,在黏度60mm2/s和10mm2/s的兩點引橫線,分別相交于A、B兩點,再將A、B兩點連一直線(這條線稱為黏溫曲線)。再從60℃的一點引垂線交AB線上于C,然后從C點引水平橫線交于左邊縱坐標線一點,即求出在溫度60℃時的運動黏度為39mm2/s。

圖11-3-3 黏溫曲線圖
表11-3-14 條件黏度換算成運動黏度的經驗公式

2.1.2 潤滑油的其他質量指標
除表11-3-15所列指標外,不同品種的潤滑油,還有有關油品潤滑性、熱(或溫度)穩定性、化學穩定性、起泡性、抗乳化性、對各種介質和橡膠密封材料的相容性、耐蝕性、導熱性以及毒性等。有些潤滑油如內燃機油還有抗摩擦磨損性能或使用性能指標,包括模擬臺架的程序試驗以及實際使用試驗的結果等,此處從略。
表11-3-15 潤滑油的其他質量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