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磁疇結構及磁疇壁的移動
——平衡狀態時的疇結構應使各種能量之和取最小值
相鄰磁疇的界限稱為磁疇壁,磁疇壁是一個過渡區,具有一定的厚度。磁疇的磁化方向在疇壁處不能突然轉一個很大的角度(主要有180°和90°兩種),而是經過疇壁一定厚度逐步轉過去的,即在這個過渡區中原子磁矩是逐步改變方向的。疇壁內部的能量總比疇內的能量高,壁的厚薄和面積大小都使它具有一定能量。
磁疇的形狀尺寸、疇壁的類型與厚度總稱為磁疇結構。同一磁性材料,如果磁疇結構不同,則其磁化行為也不同,所以磁疇結構不同是鐵磁性物質磁性千差萬別的原因之一。磁疇結構受到交換能、各向異性能、磁彈性能、磁疇壁能、退磁能的影響。平衡狀態時的疇結構,這些能量之和應具有最小值。
根據自發磁化理論,在冷卻到居里點以下而不受外磁場作用的鐵磁晶體中,由于交換作用使得整個晶體自發磁化達到飽和,顯然,磁化方向應該沿著晶體的易磁化軸,因為這樣交換能和磁晶能才都處于最小值。但因為晶體有一定的大小與形狀,整個晶體均勻磁化的結果必然產生磁極,磁極的退磁場卻給系統增加了一部分退磁能。對于“單疇”,從能量觀點,把磁體分為n個區域時,退磁能降為原來的1/n,減少退磁能是分疇的基本動力。但由于兩個相鄰磁疇間存在疇壁,又需要增加一定的疇壁能,因此自發磁化區域的劃分不能無限小,而是以疇壁能及退磁能相加等于極小值為條件。為了降低能量,晶體邊緣表面附近為封閉磁疇,它們使得退磁能降為零。一個系統從高磁能的飽和組態變為低磁能的分疇組態,從而導致系統能量降低的可能性是形成磁疇結構的原因。
圖2-4 磁疇結構及磁疇壁的移動


本節重點
(1)何謂疇結構?同一磁性材料的磁性千差萬別的原因何在?
(2)磁疇結構會受到哪些能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