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熱電站技術在海上石油平臺的運用
- 崔嶸主編
- 935字
- 2020-07-31 17:40:24
1.1.2 潿洲油田群電力組網簡介
目前國內海上平臺采取每一個中心平臺建一個電站給中心平臺和各井口平臺供電的方式,為了確保各個平臺的安全供電,單個電站電網在運行過程中不得不保留足夠的熱備用量,導致滿足整個油田群油氣生產發電機的開機臺數較多,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由于單平臺電站容量小,其抗風險能力不強。例如啟動注水泵等大型設備,常常會導致平臺電站關停,從而導致油氣田生產的關停,嚴重影響油氣田的安全生產。
針對當時的嚴峻形勢,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首次創新性地提出了海上油田群電力組網技術研究,依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大膽實踐,從2006年開始立項,陸續開展了海上油田電力組網等技術攻關和海上實驗,于2008年開始對油田群中的16臺發電機組分Ⅰ、Ⅱ、Ⅲ期進行電力組網。目前已完成潿洲終端、潿洲12-1、潿洲11-1、潿洲11-1N、潿洲12-1PUQB、潿洲12-2、潿洲11-4NB等油田的聯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節能減排效果和經濟效益,對中國海上未來油氣田的區域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積極的示范作用。
潿洲油田群電力組網實踐成果包括以下幾點:
① 首次提出了在中國海上“油田分布式電站組網供電”的理念,開發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海上電網的能量管理系統、電網智能控制中心、特殊光電復合電纜”等先進創新技術系列,取得了一系列實踐的工程經驗。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區域一體化開發中電力供給的問題,而且進一步提高了電力運營效率,提高了供電的可靠性,擴大了原有生產設施的生產能力,降低了新油氣田開發的經濟門檻。在安全生產、節能減排、降本增效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② 實現了很好的節能減排效果:通過八年的探索實踐,在潿西南區域開發過程中,可實現每年節省天然氣4000萬立方米。隨著該實踐經驗的進一步推廣,其節能減排的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③ 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電力組網項目的實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達36億元;同時,本技術的實施大大降低了潿西南區域中小油田依托開發的門檻,預計可促成7個小油田(區塊)的經濟開發,產生間接經濟效益達177億元。
④ 通過科技攻關,形成了電力組網領域9項關鍵技術,其中“海上平臺電網能量管理系統(EMS)方案”等五項技術為國內首創。電力組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海上油田群長距離、小機組的電力組網工程,該項目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海上油氣田電網系統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