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防御性駕駛謀略篇

第一章 防御性駕駛概述

第一節 ? 防御性駕駛的產生及概念

一、防御性駕駛的產生及在我國的推廣

1.防御性駕駛的產生

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出現了防御性駕駛理念。1952年美國人哈羅德·史密斯(Harold Smith)根據防御性駕駛理念,創辦了全美首個防御性駕駛人培訓機構,開設了防御性駕駛培訓課程。此后,數以百萬計的汽車駕駛人在防御性駕駛培訓中受益,交通安全狀況明顯好轉,總的交通事故率下降40%左右,有些經過防御性駕駛培訓的公司,交通事故率甚至下降了70%以上。哈羅德·史密斯的防御性汽車駕駛培訓獲得了成功,因而被許多國家關注,防御性駕駛培訓課程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球近60個國家推廣應用。

2.防御性駕駛在我國的推廣

在我國,防御性駕駛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已經有多年的歷史。1997年我國的有關專業期刊出現了防御性駕駛的文章,2010年出現了有關防御性駕駛的專業書籍。

2011年9月5日交通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客貨運輸駕駛員繼續教育大綱》,明確規定了要在道路客貨運輸駕駛員中進行“防御性駕駛方法及不安全駕駛習慣糾正”的培訓教育,并且把防御性駕駛的通用規則及防御性駕駛方法列入教學內容。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防御性駕駛技術列入職業駕駛員再教育的必修項目。

2012年5月9日福建省交警總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要求,決定在汽車駕駛證的科目一考試(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駕駛安全理論知識考試)、科目三考試(道路駕駛技能考試)中增加防御性駕駛技術考試內容,該規定于2012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具體的考試內容,科目一新增了40道單選題、20道判斷題;科目三增加了10項防御性駕駛技術考試評判標準。這標志著防御性駕駛理論和技能首次納入我國部分地區的汽車駕駛證考試之中。

2014年7月4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大客車駕駛人職業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將大客車駕駛人培養納入國家職業教育體系,決定在江蘇、安徽、云南三省各選取1~2所具備資質的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技工學校,開展大客車駕駛人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培養學習期間,試點院校應安排防御性駕駛體系教學和考核。

在江蘇、安徽、云南三省開展的大客車駕駛人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礎上,2017年1月3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大型客貨車駕駛人職業教育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將大型客貨車駕駛人培養納入職業教育體系,學制不少于3年,在第1年進行專業基礎課教學時,就應該注重防御性駕駛知識的教學和素質培養。

近年來,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開展了防御性駕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針對防御性駕駛,從人體生理和心理層面,探討了防御性駕駛的危險感知方法,以及與防御性駕駛相關的決策反應技巧,以便為提高我國機動車駕駛人的安全駕駛素質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目前,我國的防御性駕駛學習訓練,不僅是職業駕駛人的必修課,而且也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私家車駕駛人的重視。尤其是泉州高速交警拍攝的“防御性駕駛技術”視頻教學片在網絡的廣泛傳播,防御性駕駛技術已經被許多人所知曉。人們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和掌握防御性駕駛技術,補上防御性駕駛這一課。這樣一來,我們的駕駛技術便會邁上一個臺階,行車安全便會更有保障。

二、防御性駕駛的概念

防御性駕駛是指車輛駕駛人要具有對干擾自身行車安全的各種外界因素的預測能力,并根據預測及時采取措施化解行車風險的駕駛技術。

干擾自身行車安全的各種外界因素,包括道路上過往的其他車輛和行人、道路狀況、氣象條件等情況。防御性駕駛強調預測準確和措施得當兩個環節。

三、防御性駕駛的主要內容

防御性駕駛的主要內容包括一個目的、兩個目標和五項原則。

1.一個目的

掌握防御性駕駛技術的根本目的,就是時時、處處預防交通事故,確保不發生交通事故。

駕駛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最擔心的就是發生交通事故。汽車的重量大、運行速度快,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大,有些路段還缺少交通隔離設施,存在著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混合通行的狀況,稍有疏忽,隨時都有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

駕駛汽車,如果發生車與車相撞的交通事故,少則損失上百元,多則可達數萬元;如果發生車與行人相撞的交通事故,即使行人受輕傷也少不了數百元的賠償,如果行人傷勢嚴重或致殘,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尤其是車毀人亡的交通事故,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預防交通事故,不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而且還要掌握預防交通事故的策略,要根據不同道路以及不同氣候的交通特點來處理道路交通情況,要提高處置特殊情況和突發險情的應變能力。總之,預防交通事故也是有技巧的,同樣的緊急情況,處置得當就能化險為夷;處置不當,就難免發生交通事故。防御性駕駛實質上就是預防交通事故的一項駕駛技術。

2.兩個目標

人類進入汽車時代之后,車禍、噪聲、環境污染伴隨而來,尤其是車輛給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傷亡,被人們稱為“交通戰爭”。既然是戰爭,就存在進攻和防御的問題。

防御性駕駛要實現的第一個目標是不主動造成交通事故,這是從自身防御的角度來講的。我們在駕駛車輛時,通過對道路交通情況的觀察和預判,適時控制車速,選擇合適的行車路線,確保不主動與道路上的車輛、行人以及各種障礙物發生接觸,從而避免因我方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

主動造成的交通事故,往往與我方對交通情況的觀察不到位、判斷失誤、采取措施不當有直接關系,交通事故的發生與我方的主觀過錯或過失是分不開的。駕駛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我們無法左右別人,我們要管好自己。因此,不主動發生交通事故,是防御性駕駛人要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標。

防御性駕駛要實現的第二個目標是不被動卷入交通事故,這是從他方的攻擊性來講的。他方的攻擊性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道路上的車輛駕駛人或行人因疏忽大意或觀察判斷失誤,向我方車輛逼近,因而發生與我方車輛的沖撞;第二種情況是不幸遇到了那些超速行駛、強行超車、疲勞駕駛、變道轉彎不開轉向燈或猛打方向改變行駛路線、緊急剎車的危險駕駛人,這些不按照常規行駛的車輛,突然向我方車輛逼近,因而發生與我方車輛的沖撞;第三種情況是不幸遇到酒駕、毒駕、“路怒”駕駛人,或者是不幸遇到專門“碰瓷”的車輛或行人,這些車輛駕駛人或行人心懷歹意,突然向我方車輛逼近,因而發生與我方車輛的沖撞。在“我不撞別人,別人撞我”的狀態下,讓我方被動卷入了交通事故。

被動卷入的交通事故,往往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是對方的無禮或違規行為導致的,對方是施害者,我方屬于受害者,對方應該承擔交通事故的責任。盡管如此,我們也是不希望成為交通事故當事人的。因為,一旦卷入交通事故,總是要給人帶來無奈、憂愁和煩惱的。所以,不被動卷入交通事故,是防御性駕駛人要努力追求的第二個目標。

3.五項原則

防御性駕駛人要達到避免交通事故的目的,要實現不主動造成交通事故、不被動卷入交通事故的兩個目標,就必須要遵循放眼遠方、顧全大局、環回視野、留有余地、引人注意這五項基本原則。

第二節 ? 防御性駕駛的基本原則

一、放眼遠方

防御性駕駛對駕駛人觀察前方路面視距有明確的要求,要把目光投向15秒之后汽車將要到達的地點之外,就是說視距要大于車輛行駛15秒的距離。

只有放眼遠方,才能大范圍地觀察道路交通情況,為研判信息、制定預案、采取避險措施預留時間。

把目光投向15秒之后汽車將要到達的地點之外,簡稱放眼遠方的15秒法則。為什么視距要大于車輛行駛15秒的距離呢?

車輛行駛中,駕駛人將車前的各種交通信息盡收眼底,這些信息被傳輸到大腦,經過大腦的篩選和整理分析,隨即制定安全對策,這個“感知—分析—決策”的過程,需要6~8秒的時間。

大腦向肢體發出指令,手、腳協調配合,準確執行大腦下達的指令,再通過車輛的相關系統或裝置,如轉向系統、制動系統、燃油供給裝置等,完成駕駛人的操作指令,這個過程需要5~7秒的時間。

如圖1-1所示,以上兩個過程均取上限,8秒+7秒=15秒,于是就構成了15秒法則。

圖1-1 目光投向遠方

在15秒法則中,是用時間來表示距離的,這個距離的長短由車輛當時的速度決定,見表1-1。

表1-1 車輛15秒的行駛距離

顯然,車速不同,15秒的時間車輛行駛的距離就不同,這就造成15秒法則不便操作。然而,進一步觀察,我們發現,在各種不同的車速下,15秒的行駛距離與當時的時速之比是個常數(4.17),即

=4.17≈4

15秒的行駛距離≈4倍時速

有了這種數量關系,15秒法則就便于操作了。例如,當車速為每小時30千米時,駕駛人的目光應該投向4×30=120(米)之外;當車速為每小時60千米時,駕駛人的目光應該投向4×60=240(米)之外,見表1-2。

表1-2 放眼遠方的視距

放眼遠方是防御性駕駛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安全預防事故的基本要求。但是,對于新手來講,并非人人都能夠做到。長期的步行鑄就了人的生理視距,步行的速度大約為每小時5千米,與此相對應的視距為20米,人們在行走時總是習慣性地把視距限制在20米左右的范圍,這種習慣對于駕駛高速行駛的汽車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由行人轉變為汽車駕駛人的過程中,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和習慣養成,才能讓他們的視距隨著車速的提高而延長。

二、顧全大局

放眼遠方只是討論了車輛行駛中,駕駛人要注意觀察道路前方的情況,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意對車輛后方、車輛左方、車輛右方、車輛上方、車輛下方的觀察,這就是顧全大局要討論的問題。

道路交通由人、車、路、交通環境等諸多因素構成。道路交通的實質是人和車輛在道路上進行空間位置的移動過程。在這個移動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并非是孤立的。

如圖1-2所示,母子倆急著趕路,召喚馬路對面的出租車,并且不顧一切地橫穿馬路。一輛電動車為了躲避母子倆向左猛拐,阻擋了紅色轎車的去路。紅色轎車駕駛人立刻緊急制動,尾隨其后的大客車駕駛人也只好被迫緊急制動。大客車后邊的黃色轎車駕駛人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與前邊的大客車追尾了,這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圖1-2 人與車相互作用

這個事例說明,道路上的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機動車與行人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道路交通這個復合的動態系統中,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這種連鎖反應,可能在瞬間就把其中的車或人卷入危險的漩渦。

高速行駛的汽車,身軀龐大,貌似是交通參與者中的強者,但實際上危機四伏,各種潛在的風險,隨時都有可能把駕駛人帶到交通事故之中。

道路上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同類和異類之間的相互作用,演繹了繁華的交通場景。道路是載體,是舞臺,人和車在這個舞臺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角色要適應舞臺,角色之間要和諧相處。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制約著道路交通,這就是交通環境。交通環境是指作用于道路交通參與者的所有外界影響,包括道路狀況(路面鋪裝材料、道路線形、路面寬度、路面平整度等)、交通設施(交通隔離設施、交通標志、交通標線、交通信號燈等)、地物地貌(影響視線盲區的突起物等)、氣象條件(雨、雪、霧、狂風等)以及其他交通參與者的活動等。

道路交通是復合的動態系統,人、車、路、交通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防御性駕駛要求駕駛人在開車時要顧全大局,就是要有大局意識,不僅要想到自己的安全便捷,還要顧及到與自己行駛路線相關聯的人、車、物的安全。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說,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打起仗來才會立于不敗之地。又云:“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語出《孫子·謀攻篇》)。可見,戰場上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才能把握大局,才能克敵制勝。同理,車輛行駛中,駕駛人不僅要感知自己車輛四個車輪的位置,還要觀察自己前方的機動車、后方的機動車、左側的機動車、右側的機動車,觀察道路上行人和非機動車的動態及分布情況,觀察道路上的交通標志、交通標線、交通信號燈,如圖1-3所示。

圖1-3 顧全大局

顧全大局,就是要在時間上嚴格把控與以上各種交通元素的空間位置關系,避免與以上各種交通元素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沖突。

防御性駕駛不僅要求駕駛人必須在360度平面范圍的二維空間顧全大局,還要求在三維空間全方位顧全大局。例如,對道路的坡度、彎度、平整度、寬度、凈空高度、承載能力等信息的感知,如圖1-4所示。方方面面都觀察到了,兼顧到了,才算得上是顧全大局。

(a)道路坡度

(b)道路彎度

(c)道路平整度

(d)道路寬度

(e)道路凈空高度

(f)道路承載能力

圖1-4 感知路況

三、環回視野

顧全大局強調要全方位觀察車輛周圍的交通情況,怎樣才能做到全方位觀察車輛周圍的交通情況呢?這就是環回視野要討論的問題。

環回視野原則也稱洞悉四周原則,防御性駕駛要求汽車駕駛人在車輛行駛中,要不間斷地、周而復始地搜索車輛周圍的交通情況。環回視野的目標應該是車輛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也就是駕駛人要做到眼觀六路。

一是觀察前方,如圖1-5所示,駕駛人的目光透過前擋風玻璃將視線投向汽車前方的道路,觀察前方車輛、行人的動態,注意保持與前方車輛、行人的安全距離,以免發生碰撞事故;觀察前方的交通標志、交通標線、交通信號燈,以免在車輛行駛中違反了交通信號的規定。觀看前方的視距應該符合15秒法則的要求。

圖1-5 觀察前方

二是觀察后方,如圖1-6所示,車輛行駛中,駕駛人可以利用車內的后視鏡,透過后擋風玻璃來觀察車輛后方的交通情況,重點要關注后方是否有尾隨的車輛,尾隨的車輛是否距我方車輛過近,是否構成對我方車輛的威脅。

圖1-6 觀察后方

三是觀察上方,如圖1-7所示,要觀察道路的凈空高度,在車輛靠近設置有限制高度標志的卡口時,要考慮自己駕駛的車輛是否會超高。有時道路上方架設的管線下墜,會將道路的凈空高度壓低,假如在視線不良的條件下遇到這種情況,更要當心。

圖1-7 觀察上方

四是觀察下方,如圖1-8所示,地下停車場的入口處安裝有減速丘,還有坡道,在車輛到達地下停車場的入口處時,一定要事先把車速降下來,以避免因地面沖撞導致的車輛損壞,以避免因地面沖撞導致的轉向失控。觀看下方,包括觀察路面是否平整,是否有損毀、塌陷、隆起,是否有溝或坑,是否有積水,是否有破碎的玻璃、渣土,是否有灑(撒)落的油脂、泥漿、沙石等。

圖1-8 觀察下方

五是觀察左方,如圖1-9所示,透過左側車窗觀察車輛左側的交通情況,利用左側后視鏡觀察左后方的交通情況。在超車、被超車、向左轉彎、向左變更車道、公路掉頭、駛離停車地點時,特別要注意及時觀察車輛左側和左后方的交通情況。

圖1-9 觀察左方

六是觀察右方,如圖1-10所示,透過右側車窗觀察車輛右側的交通情況,利用右側后視鏡觀察右后方的交通情況。在向右轉彎、向右變更車道、靠邊停車時,行駛在人車混行的路段時,一定要注意觀察車輛右側和右后方的交通情況。

圖1-10 觀察右方

以上六個方向的觀察,被稱為環回視野原則的“眼觀六路法”。駕校的學員在剛開始進行道路駕駛訓練時,會出現目不轉睛的現象,一些新手也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這種現象。要經過訓練和一定時間的養成才能具有眼觀六路的能力。

環回視野,實際上就是要求駕駛人應該具有眼觀六路的能力。要做到眼觀六路,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環回視野的順序;二是環回視野的頻率。

如圖1-11所示,在觀察車輛周圍的交通情況時,可以按照“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前方”的順序,循環往復地掃視不同方向,每進行一次這樣的過程,需要5~8秒的時間,就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

圖1-11 掃視車輛的三維空間

在環回視野的過程中,目光雖然在轉移,但是,車輛前方的道路始終在駕駛人的視野范圍之內,駕駛人始終沒有停止對車輛前方交通情況的觀察。

防御性駕駛人的目光是靈活的,而不是凝視或目不轉睛。正常情況下,防御性駕駛人的目光對某一目標的注視,不應超過2秒。2秒看似一剎那,然而車輛是在運動的,當車速為每小時60千米時,2秒的時間汽車就已經移動33.34米了,車輛周圍的交通情況有可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特殊情況下,有些駕駛人有可能會違反環回視野關于對某一目標注視時間不超過2秒的規定。在駕駛人走神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會不由自主地發生,可怕的交通事故可能會接踵而來。

四、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是比喻說話、辦事要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話不要說得過滿,事不要做得過頭。遇事要冷靜,有理也要適可而止。要給自己、給別人留下退路。要懂得,方便別人也是為了方便自己的道理。

從防御性駕駛的角度來看,留有余地就是要給自己的車輛周圍留出安全空間、要給自己的車輛留下逃生路線、要寬容別人開車時的不當行為。

給自己的車輛周圍留出安全空間,包括前、后、左、右四個方向,要預留安全空間。

給自己的車輛周圍留出安全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車輛行駛中不要扎堆,盡可能地擺脫“車陣”,尤其是不要處于“車陣”的中心位置。然而,在許多路段,我們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如圖1-12所示,在車輛行駛中,首先,要做到我方車輛不要跟隨前車過

圖1-12 十字形“車陣”

近,確保前車緊急制動時,我方車輛不會與前車追尾相撞,這樣才能避免我方主動造成交通事故。其次,不要讓后方車輛與我方車輛相距過近,如果發現后方車輛逼近我方車輛,我方可以適當加速,與后方車輛拉大車距,擺脫險境,以避免我方被動卷入交通事故;假如當時的車速已經比較快,遇到后方車輛緊追不舍,我方車輛應該主動減速,并靠右讓行,這樣就能夠化險為夷。

在圖1-12的十字形“車陣”中,橫向的左車距、右車距為最小值。在這樣的“車陣”中,我方車輛“四面受敵”,假如前車緊急制動,我方車輛避讓不及,便會與前車追尾相撞。即便是我方車輛及時采取了緊急制動的避險措施,逃過了與前車追尾相撞的“劫難”,尾隨我方車輛的后方車輛也往往難以避免與我方車輛追尾相撞。為了擺脫這種前后夾擊的危險處境,我方車輛可以在危難時刻向左或者向右躲避。由于橫向的左車距、右車距過小,沒有足夠的躲避空間,我方車輛如果強行實施躲避,就會造成側向擠撞。

怎樣才能獲得足夠的橫向躲避空間呢?在固定寬度的車道行駛,就不能增加橫向躲避的空間嗎?

如圖1-13所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與相鄰的車輛并排行駛,這樣當我們預感到前方或后方要突發險情時,就可以選擇向左或向右的躲避路線了。

圖1-13 不要并排行駛

以上是從戰術層面上把握防御性駕駛的留有余地原則。從心理層面來把握防御性駕駛的留有余地原則也是很重要的。

有些交通事故的發生與駕駛人當時的不良心態有關,當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能寬容對方不當的言行舉止,開車時遇到不順心的事,就頭腦發熱,在報復心理的支配下,不留余地,不計后果,因“路怒癥”釀成交通事故。

從心理層面講,防御性駕駛人應該遵循留有余地的原則,開車的路途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甚至遇到那種尋釁滋事或動機不良的人,要有忍耐之心。盡管自己有理,對方無理,也不要與對方計較,不可讓矛盾激化。道路上人來車往,沒有必要與陌路人爭高低、辯長短、論是非,能夠安全順利地抵達目的地才是我們的出行目的。

對于公交車駕駛人來講,更應該牢記防御性駕駛留有余地的原則。公交車駕駛人面對各種各樣的乘客,其中不乏不講道理的人、容易沖動的人,公交車駕駛人的言行稍有不周就會引火燒身。遇到那些素質低下的乘客,公交車駕駛人要牢記留有余地的原則,要有耐心,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用理智應對那種粗暴無理的乘客。在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橋事故(見第六章)中,假如防御性駕駛觀念能夠在公交車駕駛人冉某的頭腦中占上風,讓他開車時把預防事故放在首位,假如冉某能夠牢記防御性駕駛留有余地的原則,多一份理智,少一份沖動,公交車墜橋的悲慘事故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五、引人注意

防御性駕駛的五項基本原則,前邊的四項原則都是在強調駕駛人要注意其他車輛、行人的交通動態,僅僅做到這些還是不夠的。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讓其他車輛、行人注意我們的動態,取得周圍車輛、行人的理解及配合。

車輛行駛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引起周圍車輛、行人對我們的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喇叭和燈光。

喇叭是汽車重要的安全裝置,利用汽車喇叭的聲響,可以引起周圍車輛、行人對我們的注意,以便我們安全順暢地通行道路。喇叭聲可以起到排險的作用,當行人、非機動車闖入我們的車前時,一聲喇叭就能促使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主動避讓,尤其是雨天、霧天行車,遇到緊急情況,別忘了使用喇叭。喇叭聲可以起到避險的作用,如圖1-14所示,當我們開車靠近拱形橋時,由于視距受限,我們無法觀察對向是否有來車,我們應該按照交通標志的提示,及時鳴喇叭,以便引起對向來車的注意,提示對向來車靠右行駛,以確保安全會車。

圖1-14 鳴喇叭引起對向來車注意

如圖1-15所示,車輛行駛在交通標志規定禁止鳴喇叭的路段,駕駛人不得鳴喇叭。

圖1-15 前方道路禁止鳴喇叭

近些年來,在一些城市的道路上安裝了聲吶電子警察,在50米的距離內,可以自動辨別市區道路鳴喇叭的聲音信號,由攝像頭同步抓拍車輛號牌,再傳輸到聲源自動辨別系統,進行聲源定位和圖像識別,在確認的車輛照片上顯示彩色圓形標記,如圖1-16所示,并且在道路上方的電子屏幕上顯示違法鳴喇叭車輛的號牌號碼,如圖1-17所示。有違法鳴喇叭行為的車輛駕駛人,將會受到記3分的處理,罰款100元的處罰。

圖1-16 違法鳴喇叭車輛

圖1-17 違法鳴喇叭信息

在交通標志規定禁止鳴喇叭的路段鳴喇叭,屬于交通違法行為。在交通標志規定鳴喇叭的路段,駕駛人必須鳴喇叭,以便引起過往車輛、行人的注意。在交通標志規定鳴喇叭的路段沒有鳴喇叭,不僅屬于交通違法行為,同時也違背了防御性駕駛中引人注意的原則。

隨著人們對交通環境意識的增強,市區道路大多禁止鳴喇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汽車燈光來引人注意。

汽車上的許多燈光都具有引人注意的功能。

汽車行駛中,當我們踩下制動踏板時,汽車尾部的制動燈便會自動發光,后邊尾隨的車輛駕駛人立刻就會高度警惕,并及時做出剎車響應。假如車輛的制動燈失效,踩下制動踏板時,制動燈不能發光,便不能引起尾隨車輛駕駛人的注意,從而增加車輛追尾事故的概率,就會讓我們被動地卷入交通事故。因此,我們應該注意檢查車輛尾部的制動燈是否有效,如果發現制動燈有故障,要及時檢修。

將汽車掛入倒擋,汽車尾部的倒車燈便會自動發光,有些汽車還會伴隨著轟鳴器的音響,以便引起后方車輛和行人的注意。

汽車制動燈和倒車燈的引人注意功能是可以自動啟動的,汽車其他燈光的引人注意功能大多是需要人工來啟動的。例如,轉向燈、危險報警閃光燈(俗稱雙閃燈)、霧燈、會車燈(遠光燈和近光燈交替閃爍)、示位燈、駐車燈等,這些車燈必須要由車輛駕駛人操作才能啟動引人注意的功能。

需要人工啟動引人注意功能的這些燈光,我們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啟動,以便引起其他過往車輛和行人的注意,向周圍的車輛和行人顯示我們的行駛動向或者駐車方位,提示周圍的車輛和行人不要與我們駕駛的車輛相距太近,以免與我們的車輛發生接觸。我們要正確使用這些燈光,讓我們周圍的車輛和行人注意我們,理解我們,配合我們,讓道路交通這個復合的動態系統能夠實現信息溝通,讓我們在知己知彼的和諧氛圍中實現共贏。

總之,放眼遠方、顧全大局、環回視野、留有余地、引人注意是防御性駕駛的五項基本原則,是防御性駕駛人品質的體現,也應該是人們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值得推薦的準則。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領域,放眼遠方,就是考慮問題時要有長遠打算;顧全大局,就是考慮問題不能脫離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環回視野,就是考慮問題要周全一些;留有余地,就是對待同一問題要有多種預測;引人注意,就是要相互理解和互相幫助。防御性駕駛的五項基本原則不僅概括了安全駕駛車輛的哲理,也概括了人生的哲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济宁市| 山东| 桦甸市| 怀来县| 鸡泽县| 永仁县| 达孜县| 博白县| 曲水县| 达尔| 寻乌县| 阿拉善盟| 育儿| 河池市| 徐汇区| 思茅市| 句容市| 牟定县| 土默特右旗| 柞水县| 南陵县| 民勤县| 五台县| 济阳县| 池州市| 田东县| 大关县| 车险| 绥滨县| 淄博市| 虎林市| 文安县| 二连浩特市| 吉林省| 闸北区| 轮台县| 红桥区| 拜城县| 什邡市|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