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外研究中,Bubshait和Abdulaziz等[7]提出一種進度視窗法應用于工期延誤分析;Bonnal和Pierre等[8]考慮項目工期的不確定性和各工序的資源關系,進行工期確定;Oliveros和Fayek[9]提出了進度計劃更新的模糊邏輯分析方法;Liu和Zayed等[10]依據贏得值法原理建立項目收支平衡模型,得出收支平衡動態展示圖形,可以顯示工程進展情況和估計現金流的風險。Carr和Robert[11]聯合研發一種仿真模型MUD(model for uncertainty determination),對工程進度網絡不確定性問題進行評價,分析施工單元工作因素影響相同時的概率分布,基于影響因素的敏感性與數據之間的線性關系,對施工單元工作工時估計;Ahuja和Nandakumar[12]開發了一種基于CPM的工期預測模型,通過估計預測因素對工時的不確定影響,估算項目工期;Cho和Gokhale等[13,14]建立了一種進度專家管理系統架構模型,估算2個施工單元工作工時同時增加或者減少的協同概率,推導計算工時間關聯系數,基于線性Bayes二元正態分布定理,用觀測的實際工作工時預測后續工作工時,但僅提出了調整架構,沒有提出工程進度管理中動態變化調整實施的詳細方法;Salem和Slomon等[15]提出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進度具有隨機性和模糊性,分析影響進度的多種因素,基于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LC)施工管理理念,提出了大型建設工程項目進度預測的思想,依據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與神經網絡系統,對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施工單元工作工序進度預測分析,使大型工程項目建造過程更加穩定均衡、工作流持續進行;Dayanand和Padman等[16]先后基于建設方和施工方2個不同的角度,構建了項目費用支付時的進度優化模型,并設計了對應的啟發式算法,得出項目在收益最大化時的支付進度計劃安排;Choi和Realff等[17]提出基于動態規劃思想解決施工時資源有限的工期優化問題,同時構建施工單元工作工時的馬爾可夫鏈,對施工進度進行預測和控制;Chen和Griffis等[18]提出了一種基于計算機模擬和優化技術的智能進度系統(ISS),能夠幫助項目管理人員根據工程目標和工程約束找到近似最優進度計劃,在統一的工程環境中,主要影響因素(進度、成本、人力、設備、材料和空間)視為一個整體,得出進度接近最優結果;Sacks和Radosavljevic等[19]開發KanBIM系統,計算和顯示出日工作細項和任務的完成度,實現精益生產規劃與復雜的拉動式控制,是一種有效的溝通和可視化的流程;由Sriprasert和Dawood[20]提出精益企業網絡信息系統(LEWIS)是一個復雜的整合建筑模型、決策支持系統,執行優化施工組織計劃,用一種進化算法實現了4D可視化網絡和移動信息管理系統;Kim和Anderson等[21]以提出基于BIM平臺的自動化,提取生成施工時間表,包括創建建設任務,計算使用效果、活動持續時間以及適用排序規則,最后輸出一個時間表。
國內研究中,李林等[22]應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擬確定工期的分布和期望;孟文清等[23]分析了模糊網絡進度風險和完工概率,提出了風險因素影響下工作工時概率;鄒虎[24]根據實際案例,細致分析了施工進度執行中計劃偏差和調整糾偏實施對質量目標造成的影響,其中人為因素即不同方的人的素質因素對質量目標和進度目標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彭慧杰等[25]將提出一種網絡時間影響分析法來分析工期拖延問題,建立拖延事件與影響工作關系列表,對多種拖延的搭接事件進行時序化處理(time impact analysis,TIA),深入分析停工和效率降低2種典型拖延模式組合的搭接拖延,明確有關各方的責任范圍和大小,并將此拖延事件并入后續進度網絡計劃中進行綜合分析和管理;劉煌明等[26]基于確定的施工進度風險因素大小,使用當量概率與蒙特卡羅仿真模擬編制施工進度計劃,并提出編制程序思路;王穎等[27]結合流水進度計劃和網絡進度計劃技術的優點,對施工進度偏差與延遲時距進行了分析,對施工進度進行監測控制;李星梅等[28]確定了關鍵線路工作完成時間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概率,建立了施工進度網絡計劃基于單因素影響不確定分析的評價模型,提出關鍵線路工作完成時間的變化概率對施工總工期敏感性大小的評判方法,為施工進度的多因素不確定性分析提供理論基礎;劉洪波等[29]將關鍵鏈技術引入工程進度優化管理,建立工作工序最佳完成時間工作節點網絡計劃圖,在某一種資源的沖突影響下確定關鍵鏈,加強了工程進度的風險管理;高俊濤等[30]分析提出一種以過程模型為主的進度計劃技術,在進度計劃管理中引入學習曲線理念,真實模擬工程實施中的“返工”現象,使工程進度管理更加科學和有效;王淑云等[31]研究了人、材、機、資金等資源限制下的擴張關鍵路徑法,從而進一步優化施工進度計劃安排;胡長明等[32]以冶金建設項目為例,從建設單位角度提出了工程進度控制參數——綜合進展率(generalization process index,GPI)及其進展率曲線,以實際累計綜合進展率為依據,建立灰色GM預測模型,準確地從多方面綜合反映工程進展和進度預測,具有直觀性和約束性優點;鄔曉光等[33]以橋梁建設項目為例,結合圖示評審技術GERT網絡與計算機模擬技術,設計了橋梁鉆孔樁施工進度計劃模擬計算機軟件,有效進行進度預測;張曉峰等[34]構建了計劃評審技術PERT網絡風險仿真系統,并進行了工程實際驗證;張建平等[35]開發了4D+施工管理模型系統,將施工進度計劃和3D模型等主要要素聯結,初步達到了施工進度管理的可視化和形象化;國內廣聯達、魯班、PKPM、斯維爾等研發出基于BIM技術的5D進度-成本模型軟件,BIM技術和協同平臺實現了工程進度和成本的可視化模擬展示,提高了進度和成本管理的效率。
根據建筑施工的實際需求,實現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視化已是施工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是近十年來在CAD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多維(三維、四維、五維、n維)模型信息集成技術,可以使建筑物的所有參與方都能夠在數字虛擬的真實建筑物模型中操作信息,或在信息中操作模型[52],從而實現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減少錯誤和風險的目標。
BIM技術已經成為國際建筑業的前沿研究領域,引發了工程建設行業的一次徹底變革。美國是較早啟動建筑業信息化研究的國家,BIM研究與應用走在世界前列。美國斯坦福大學集成系統工程中心CIFE(Center for Integrated Facility Engineering)McKinney和Fischer等[53]首先提出四維模型設計理論。CIFE集成了計算機3D/4D模型與施工進度管理的對接融合,對施工過程進行虛擬可視化演示,選擇任何施工過程模型單元,與施工過程進行連接,設計邏輯關系,實現人工和計算模型聯結操作;Autodesk公司于2002年正式提出BIM作為建筑行業運用信息技術的策略,陸續推出基于BIM的解決方案軟件,如Revit、Buzzsaw、DWFComposer、Civil3D等;Bechtel公司對施工進度模擬實施進行深入研究,擴展了三維MTM系統,達到建設項目進度計劃編制、進度模擬分析等功能;Autodesk、Bentley、Graphisoft等三大公司主要占領了BIM設計應用軟件領域。
此外,國內知名高校通過校企合作和優勢互補方式,建立BIM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支撐平臺,大力開展BIM理論和技術的深層次研究和應用。清華大學研究提出了中國建筑信息模型標準框架(chines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CBIMS),開創性地把標準框架設計為面向IT的技術標準和面向用戶的實施標準;清華大學與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BIM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與魯班咨詢公司達成BIM戰略合作,共同推動發展BIM技術應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建設了BIM協同研究虛擬實驗室,提供AutoCAD、ACA系列、Revit系列協同設計研究平臺。華中科技大學也建立了BIM工程中心,開展BIM研究及工程咨詢服務,并于2012年率先成功開設全國首個BIM方向在職工程碩士教育,培養高層次、高素質BIM技術人才,滿足日益增長的BIM高端應用人才的需求。何關培建立BIM新浪博客,暢談BIM與信息、BIM與相關技術方法、BIM與應用實施、BIM與職業發展、BIM大講堂等,對我國BIM技術應用的發展提供了豐富信息,并提出了獨到見解。